摘要:杭州銀行半年業績快報的AB面:業績雙增,人壽“清倉”
文:向善財經
又到了業績公告季。
7月17日,杭州銀行披露了半年報,2025上半年,杭州銀行實現營業收入200.93億元,同比增長3.89%,貸款規模10,094.1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67%。
最亮眼的成績還是凈利潤。
上半年,杭州銀行凈利潤增長近17%。營收利潤雙增,半年報業績相當亮眼。三方機構招商證券也給了這份業績預告好評。
業績預告之外,還有一則消息引發關注。
杭州銀行的股東之一,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發布減持計劃公告,表示三個月內將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
如果減持完成,中國人壽將全面清倉杭州銀行。
中國人壽方面表示:減持系“資產配置需要”。長江證券的一份研報也指出:本次減持并不代表中國人壽及保險資本對于銀行股的配置策略轉變。中國人壽今年以來對股份行、優質城商行也有重點增配。
也就是說,中國人壽保險資本還是會買銀行股,而且股份行、優質城商行會增配,但還是清倉了杭州銀行。
實際上,中國人壽不是唯一清倉杭州銀行的股東。6月9日,杭州銀行發布公告,外資股東澳洲聯邦銀行清倉所持股份。
澳聯邦銀行表示,是應當地監管的要求,專注于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核心銀行業務。有意思的是,澳洲聯邦銀行依然持有齊魯銀行15%的股份。
問題來了,既然上半年業績這么好,為何兩家股東都要清倉減持?杭州銀行未來的成長性究竟如何?
股東“清倉減持”,杭州銀行“見頂”了嗎?
有市場分析認為,股東高位減持可能是因為股價見頂,股東有止盈的訴求,再加上銀行業整體壓力仍在,未來業績仍可能有不確定性。
止盈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經測算,按當前持股的市值計算,中國人壽投資的杭州銀行的收益率超過160%,此次減持全部完成后,清倉套現約38億。另一家清倉的澳洲聯邦銀行也賺了不少,經計算,股票加分紅的總收益超過180億元。
收益這么高,股東清倉也不是什么罕見的事兒,只是這個時間節點清倉可能也有些微妙。
畢竟,股價剛剛創新高還沒多久就遭減持,市場很可能會解讀為利空。更何況是在董事長履職接近三年的時間節點上。
2022年9月份杭州銀行換帥,宋劍斌董事長履職,11月份獲得監管批準。再過一個月正好三年。宋劍斌履職這三年,杭州銀行股價從最低跌到8元,到如今最高超過17元,翻了一倍。
宋劍斌履職董事長之后,杭州銀行開始實行“八八戰略”,在銀行業整體利差承壓的情況下,實現了規模、效益的增長。到2025年6月底,杭州銀行總資產達22355.9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83%。營收、利潤增長都位列城商行前列。
管理層干出這么好的業績,可為啥股東還是要在這個時候清倉?
一個判斷是,止盈訴求之外,股東們可能還是看到了潛在的問題。
宏觀來看,“低利率、低息差、低利潤”的行業關鍵環境并沒有變,城商行的基本面業績依然承壓。微觀來看,杭州銀行近五年的資本擴張帶來了增長,但未來也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
第一個潛在問題:規模擴張加劇資本消耗。
2020年,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14.41%,到2022年下滑到12.89%,一級資本充足率,從10.83%下降到9.77%,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8.53%,降到8.08%。
2024年,資本充足率指標有所回升。資本充足率13.80%、一級資本充足率11.05%、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8.85%。
今年一季報顯示,到3月底,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4.05%、11.34%、9.01%。
整體看,資本充足率略有回升,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監管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整體資本充足率為15.28%,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18%,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0%。
杭州銀行資本充足率指標,顯然低于行業均值。
第二個潛在問題:未來分紅力度可能不足。
擺在杭州銀行面前的問題是,如果要留存利潤補充核心資本,那么未來的分紅率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再融資,那么可能會稀釋股東權益。
由此,也可以判斷,之所以兩家股東清倉減持,或是擔心權益被稀釋,或是擔心未來分紅率會下降。
從以往的分紅力度來看,從2016年到現在,杭州銀行只有在2019年和2020年現金分紅超過30%,2024年 分紅率為23.48%。
第三個潛在問題:內控問題。
資產質量方面,上半年杭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0.76%與2024年底持平,關鍵在于業務細分的不良貸款率表現。
以2024年披露的數據來看,對公貸款不良率0.75%,其中房地產業不良貸款率高達6.65%,在全行公司類不良貸款中占比過半。
房貸不良問題之外,個人貸款不良也需要關注。
還是拿2024年數據看,杭州銀行個人貸款不良率增至0.77%,個人經營貸款從2023年末的0.69%增至2024年末的0.93%。
這里面可能會涉及部分貸款違規使用的問題。
天眼查APP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從2021年到2024年底,杭州銀行多次被罰。歷史處罰總金額超過1400萬元。有媒體統計,到2025年7月份,杭州銀行及其分支機構至少收到了約50張行政罰單。
2024年1月份,浙江監管局披露的處罰信息顯示,杭州銀行因理財資金用于償還本行貸款等6項主要違法違規事實,被罰款210萬元,同時有1名責任人領罰。2024年3月份,杭州銀行舟山分行也因貸款業務被罰。
今年7月,杭州銀行上海分行就曾因違規被罰款380萬元。
內控問題早暴露早解決是最有利的,何況杭銀消金不良余額也在逐漸上升。
數據顯示,2021 - 2024年三季度末,杭州銀行個人消費貸款業務杭銀消金不良余額,分別為6.19億元、7.15億元、8.45億元和9.10億元,不良率分別為1.74%、1.74%、1.72%和1.72%。
從數據來看,消費貸不良率穩健,但關鍵在于減值影響。
2022 - 2024年,杭銀消金信用減值損失分別為18.3億元、31.81億元和36.18億元 ,2024年信用減值損失占營業收入比重達68.7%。
換言之,內控問題或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公司的營收、利潤等業績水平。接下來,怎么解決內控問題,以及降低消費貸業務減值對業績的影響,可能管理層需要深思。
“從嚴治行”,杭州銀行再出發
最近被減持的銀行,不只有杭州銀行一家。
6月23日,長沙銀行公告,湖南三力基于自身資金需求,減持其持有的長沙銀行股票不超過3700萬股。7月13日,齊魯銀行宣布,其股東重慶華宇集團基于自身發展需要,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6043.81萬股。
市面上有分析人士認為,銀行股東密集減持,可能是擔心銀行股上漲幅度已經較高,未來估值波動風險加大。
于杭州銀行而言,短期看,股東清倉可能會帶來短期的市場波動,但長期來看,決定杭州銀行價值天花板的,還是自身的經營。
經營關鍵在于兩點:一個是內控問題能不能真正解決,另一個是股息率夠不夠吸引人。
今年上半年,杭州銀行圍繞“從嚴治行、轉型發展”的主線做客戶經營,言下之意,管理層已經意識到了杭州銀行面臨的問題。
業績要增長,內控問題要解決,但擺在董事長宋劍斌面前的挑戰,依舊不少。
以上海分行為例,7月4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認定存在七項違規,其中包括流動資金貸款前調查嚴重違規、未監控貸款流向、經營性物業貸款管理失控、個人貸款風險穿透缺失、票據貼現業務違規操作、信用證審核機制失效、高管未核準即履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分行的違規中,有五項“嚴重違反審慎經營”。從信貸審核、資金監控到崗位管控,貸款業務全鏈條違規。多名時任杭州銀行上海各支行相關負責人被罰。分行面臨這么多處罰,違規覆蓋貸款業務環節如此之多,不由令人唏噓。
接下來,是不是要把分行貸款業務管理再梳理一遍?定下的“從嚴治行”路線能不能落地?怎么樣落地?都值得持續觀察。
內控之外,怎么繼續提升股息率,增加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客觀來看,股東清倉未必全是利空。
中國人壽、澳洲聯邦銀行清倉獲得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這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杭州銀行過去為股東創造的價值。從股價表現來看,今年6月份,杭州銀行股價已經突破歷史最高點,來到了17元附近,接下來,還會不會創造新高?
這可能是市場所期待的。
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是,如果要貫徹“從嚴治行”,是不是意味著適度控制一下資產規模擴張,轉向注重貸款質量管理,以及業務合規管理?如果轉變了經營思路,那么可能杭州銀行業績,是不是還能保持高成長性?
這些都是市場關心的問題。
隨著接下來半年報出爐,這些問題可能會有更明確的答案。
問題歸問題,即便是內控真有問題,也不能全都抹殺了杭州銀行這些年的成長和成績。總體來看,杭州銀行耕長三角,基本面穩健,再加上超額撥備,抗風險能力也還是比較強的。
從披露的半年度快報來看,不難看出杭州銀行的增長思路。
一方面,貸款占比升至45.2%,繼續維持高強度擴表,另一方面,加強負債成本管控,拉動信貸資產盡早投放,推動付息率下降,以降低息差收窄的壓力。
長期看,息差壓力仍然存在,管理層還是想要保利潤增長。
當然,選擇保利潤并沒錯,畢竟有利潤才能有分紅,有股息。而在兩家股東清倉之后,杭州銀行,可能更需要提高分紅和股息,來拉高對投資人的吸引力。
高增長、多分紅的同時,內控問題如果再小一些,合規風險再少一些,也許二級市場的估值表現會更好。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