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5年老兵的萬字“諫言”,引發阿里內網的熱議,在馬云罕見回應后,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刷屏朋友圈沖到熱搜第一線……
喧囂過后,回歸本質,于吃瓜群眾而言,元非多了份津津樂道的談資,于阿里而言,“大公司病”是否言過其實?
01,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出走”
6月11日晚,多家媒體報道稱“一位花名元安的員工在阿里內網的一篇帖子引發熱議,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亦對該帖進行了回復”旋即,#阿里離職員工內網發帖#、#馬云回復離職員工發文#等多個詞條空降微博熱搜,徹底引爆輿情;
元安離職前擔任釘釘的產研負責人,他在“萬字長文”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了自己所看到的阿里目前在人、財、事三個方面的問題,矛頭直指阿里的“大公司病”,該篇長帖被媒體們傳播到外網后也引發了不少打工人的共鳴,頗為戲劇性的一幕是,其中還有前釘釘員工;
馬云關注到該帖后第一時間在內網進行了回應:“元安同學好,謝謝你那么長的信,寫得很好。好像人的成長,阿里的發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過程,阿里巴巴在發生變化之中。祝福你,也希望經常回來看看。”
馬云這段回復的文字充滿了人文關懷的味道,可以說彰顯了一個優秀企業家極大的胸懷和格局,但是,擋不住互聯網平臺上不少網友對馬老師的回復進行的詼諧式解讀。
6月12日,本次出圈事件的主角元安,在社交平臺首度進行了公開的視頻回應:“Hi,我是元安,感謝大家的祝福,希望《愿你跨世紀》能給公司帶來一些微小而美好的變化。請大家不要消費馬老師,也不要斷章取義黑阿里。”
據元安親述,實際上他的離職帖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陪你十五年》,總結了他自己在阿里的15年工作經歷,下篇為《愿您跨世紀》是給公司提出的建言。并且他還表示不準備把社交賬號改為元安來接這波流量,以及對于網傳的“阿里高管”做了澄清,稱自己只是P8大頭兵,在阿里職級中并不算高管,但不論職級高低,公司里的每個人都有權為公司的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元安的回應視頻里還創造了一個我愿稱之為金句的表達“真正的阿里味是向善,幫助別人,沒有感受過2015年前阿里味,請不要隨便否定我們……”
多年前,馬云曾一語道破現代職場員工離職的真相:一是錢給少了,二是心寒了!而就在馬老師不對不面對“15年老員工離職的原因算哪一類”的歷史“回旋鏢”之際,元安破天荒地給出了離職的第三種范式——他只是單純想換一種生活方式。
瓜吃到這里就差不多結束了,但留給我們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02,更好的阿里,有戲?
時光倒回2004年,在阿里巴巴成立五周年之際,馬云首度公開提出將公司原設定的“80年”目標升級為“102年”愿景,創立于1999年的阿里,如果能存活102年,意味著將橫跨20~22三個世紀,這也是元安那篇《愿您跨世紀》的標題靈感來源。
縱觀人類歷史,能實現存活百年宏愿的,元一例外,不是在各自領域做出巨大成就的企業,可口可樂、福特、寶潔、勞力士、通用電氣、西門子……馬云對有這樣的厚望,足以說明,他骨子里也有著打造百年名企的偉岸理想。
對阿里而言,“大公司病”或許難免,問題的關鍵是,真正決定阿里能否成為一家偉大的百年名企的因素中,這一項的影響因子占多大的比重?核心的影響因子是什么?
所謂“大公司病”,通俗形象地描述元非就是一家大公司里,有一股人干活,有一股人不干活,還有一股阻礙別人干活,這種現象別說阿里這種巨型公司,連很多中小公司也徹底規避,大家約定俗成的奮斗方向,元非就是如何讓阻礙變得更小,讓成果產出更多罷了。
如果用華為CEO任正非先生的智慧來提煉總結的話,任何的“大公司病”,本質是一種熵增,要最大化抵消“大公司病”帶來的危害,本質就是在做熵減!
具體到像阿里這樣的巨頭互聯網科技公司而言,有哪些現象可以納入到“熵增”中來呢?
比如,在互聯網電商疾速擴張的時代,一些頭部大廠的員工人數也同樣在快速擴張,并且不少中層干部甚至基層主管都可以對HR提出增招人員的合理需求,但最終招進來的員工是不是完全契合實際的業務板塊需要?
這是要打問號的,但在公司,往往沒有人去問,畢竟得罪人的事,稍有點情商的職場人都不樂意干,大家都是來上班的,多一事沼少一事,但人力一旦冗余,也就必然會出現“混日子”的老生常談現象;
說巧不巧,元安在《愿您跨世紀》長文中同樣提到了這一點,他的原話是這樣描述的:
“減冗余停業務:待過很多部門,差不多的感受是,砍掉1/3的人對業務不會有什么本質變化。砍掉1/3的業務,也沒有什么影響,很多事情沒有必要做,找事做而已。人多事少,不是正事的事就多了。好好搞環評,好好盤點野狗與白兔,該請出去的請出去。”
華為是怎么干的呢?
據華為《心聲社區》記載的2019年公開的會議紀要,任正非強調:公司主管每年10%末位淘汰“我們現在就要通過這3-5年把一批平庸或惰怠的干部更替掉,要下決心換一批血”;
“對于下崗的管理干部,一律去內部人才市場重找工作機會,需要向下降級的,堅決降至所赴新崗位的職級,繼續考核絕不放松”。
即彰顯管理鐵腕,又充滿人性關懷,不至于讓被淘汰的干部徹底丟了飯碗,這也是為何該項制度一時間被視為行業美談的真相。
當然,華為和阿里雖同屬巨頭,但鑒于業務板塊與公司組織文化的差異,在華為好使的招,未必就適合阿里,所以,阿里可能還需要摸索一條更適合自己的提升干部&員工戰斗力的道路!
但說到底,阿里跟華為一樣,都是靠技術吃飯的,所以,這(些)道難題的終極解法,已然躍然紙面!
當意識到與DeepSeek的差距后,阿里工程主管主動取消春節假期,與團隊全身心趕AI進度時,阿里已經在實質地在改變了,這種“知恥而后勇”的進取精神讓外界對它多了一絲期待;
當阿里終于憑自研的Qwen大模型拿下全球最受歡迎的開源LLM之一的殊榮,并成功成為蘋果中國區的AI供應商之際,阿里已事實上完成了從電商巨頭到AI巨頭的身份轉變!
……
盡管阿里的“大公司病”仍未完全根除,但有理由相信,公開承諾未來三年會投入3800億元人民幣用于AI基礎設施建設,并將Qwen系列開源以推動AI應用普及,助力云計算業務發展的阿里。
未來,仍然可期!
參考資料:
微博熱搜、公開報道、元安離職建言原文、部分圖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