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袋袋標注著“高蛋白”“益生菌”“無谷配方”的寵物糧背后,品牌們的競爭已經不再只是營養參數的比拼。
寵物被越來越多的人視作家人、朋友。面對日益增長的情感消費需求,如何從功能訴求進化為情感共鳴,正在成為寵物食品品牌打動消費者、建立護城河的新路徑。
解構行業困局:
當「科學喂養」成為內卷陷阱
中國寵物食品市場已形成千億級規模,然而頭部品牌的市占率總和不足8%,市場高度分散。在這片廣闊卻擁擠的賽道中,不少品牌寄望于用更高的技術指標脫穎而出,“72小時鎖鮮”“4.0智能工廠”“免疫保護配方”等參數頻頻出現。但當所有人都在卷配方、卷檢測、卷新技術,真正打動消費者的,往往不是數字,而是故事,是畫面中寵物的眼神,是一段與“它”相依為命的生活記憶。
被同行卷到沒利潤的寵物食品品牌,該如何敘事?要記住,寵物食品品牌的終局不是賣健康,而是幫人類還情感債。
你賣營養膏,不要只聊各種營養素的好處,可以在包裝上模仿寵物的語氣寫:“媽媽,我跑不動不是懶,是貧血呀”。你賣濕糧罐頭,不要寫你的罐頭含了多少種肉、添加了多少種蔬菜,在電商落地頁上加一句毛孩子的控訴:“爹媽摳門不給加罐頭,便便都硬了”。你賣助消化的益生菌糧,不要只喊益生菌的含量比對手高,直播間講一個“半夜拉肚子不敢叫醒你,只能蜷在貓砂盆里,等媽媽起床”的故事。
中國乃至全球所有的寵物品牌,不管是大品牌還是小品牌,當下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自己搞成了醫療用品,天天跟用戶講蛋白含量、益生菌添加量,背后的科研證據是啥。
大錯特錯!寵物品牌應該把自己當母嬰品牌來賣,怎么賣奶粉就怎么賣貓糧狗糧。怎么賣啟蒙英語課,就怎么賣寵物魚油潔牙棒。
情感不是「軟文」,
是品牌的護城河
要從功能價值躍遷到情感價值,品牌首先需要理解“人寵關系”真正的結構性變化。
在“寵物即家人”的大背景下,產品既是喂養工具,更是情感載體。這正是為何我們看到,那些不再只做“理性教育”,而是能從消費者視角講述人寵關系的品牌,開始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用戶粘性。
以Holiland Pet為例,它推出的寵物蛋糕并沒有一味強調成分上的“0誘食劑”與“健康無負擔”,而是通過“寵物生日”這樣一個感性場景,精準喚起了寵主對“寵愛有儀式感”的情感共鳴。產品被賦予的意義不再是“補充營養”,而是一份可被曬圖、記錄與紀念的愛的表達。
這類營銷能真正“打動人”的原因,在于它幫助消費者講述了他們與寵物之間的關系,而不僅僅是講清了產品的營養成分。
當我們回看一些在電商或內容平臺爆紅的寵物食品品牌,會發現它們往往并沒有采用復雜的營養知識科普,而是通過真實、具體且富有生活感的細節與情緒,直接觸達寵主的心理。
比方說,某濕糧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文案,用的是“爹媽摳門不買罐頭,便便都硬了”的寵物第一人稱表達。文案雖輕松,但背后卻揭示了一個很多寵主都會經歷的情境:對寵物便便狀態的關注,背后其實是一種深度參與的情感連接。
品牌用一句“吐槽”帶出產品功能,同時觸發了用戶的“寵物也在偷偷觀察我”的想象,從而增強了情感黏性。
類似地,頑皮小金盾在宣傳 “超歐美標準檢測” 時,摒棄了單純羅列實驗室數據的方式,轉而以 “用家人標準守護毛孩子健康” 的溫情敘事,將嚴苛檢測轉化為對寵物細致入微的關懷承諾。
直播內容中也有一些品牌通過夜間“情境講述”來制造轉化機會。例如,一家益生菌糧品牌通過描述“貓咪凌晨腹瀉卻不敢叫醒主人,只能蜷縮在貓砂盆里”等情節,精準調動寵主的內疚情緒,讓下單行為成為一種“補償式愛的表達”。
真正成功的品牌,不是把寵糧做得像藥品,而是讓它像一段共同記憶。
寵物品牌的終局,
不在成分表里
情緒可以打動一時,關系才能留住長久。寵物食品品牌若想實現長期心智占領,必須從一次性營銷躍遷為全生命周期的情感經營。
以比樂為例,其“極速鮮”服務針對的是“新手寵爸媽”面對幼寵突發狀況的焦慮。品牌通過快速響應和專業建議,建立起“隨叫隨到的親密陪伴者”形象,而不僅僅是糧食供應商。
進入成年期后,消費者開始關注寵物的長期健康,這一階段比拼的不是單個產品,而是對“科學養寵”的理解深度與體系化能力。頑皮便在此階段主打“科研背書+國際檢測”雙重保障,用更精細化的內容運營匹配用戶成長路徑上的新問題、新焦慮。
甚至在寵物進入老年或臨終階段,一些新興品牌開始嘗試提供“善終”服務——如營養禮盒、心理陪護內容、以及與寵物殯葬服務的協同。這些行為雖然小眾,卻在某種意義上填補了“陪伴終點”的心理缺口,構建起完整的“寵物情感閉環”。
寵物食品的核心早已不止“吃得好”,而是“愛得對”。
當Z世代將約三成的月消費投入在養寵上,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安心、愉悅與認同感。未來品牌的競爭力,將不再取決于技術創新的速度,而是能否在復雜的情感需求中,提供一個共鳴的落點。
品牌最終要打動的,從來不是寵物,而是那個對著屏幕反復挑選、在深夜感到愧疚、默默希望自己是個“好主人”的人。
真正的壁壘,是情感的理解力,是人心的共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