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5月14日訊(記者?敖玉連)業績基準被抬到“薪酬生命線”的高度,買基金體驗感如開盲盒的時代,或將結束。
公募高質量改革方案中,監管將考核的矛頭對準相對收益,也就是基金相對比較基準的收益。跑不贏業績比較基準的浮動費率基金,基金公司收的管理費費率更低;三年以上基金跑輸基準10%,基金經理將降薪。
長久以來,公募基金更看重絕對收益,看重業績的彈性和同類排名,業績比較基準的設立不科學之處比較多,掛羊頭賣狗肉,風格飄逸頻現,部分基金甚至沒有基準。如今在考核相對收益的趨勢下,公募糾偏顯得尤為迫切。
基金體檢,密集糾正基準
5月14日,廣發北交所兩年精選變更業績比較基準。由中證1000指數收益率*80%+中債綜合財富(總值)指數收益率*20%,變更為:北證50成份指數收益率*80%+中債綜合財富(總值)指數收益率*20%。
對此,廣發稱北證50指數與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適合作為基金A股投資的比較基準。中債綜合財富(總值)指數能夠較好的反映債券市場變動的全貌,適合作為本基金債券投資的比較基準。此外,還參考了預期的大類資產配置比例,設置了股債8:2的權重。
2021年11月,首批北交所主題基金成立。不過,當時市場上還沒有北交所相關指數,基金普遍選中證1000、中國戰略新興產業指數做為主基準,這兩個指數與北交所專精特新有相似特征。
基金發行一年后,相關的北證50指數發布。但基金端的基準變化非常緩慢,2024年中,易方達北交所才率先變更,截至目前,仍有半數的北交所主題基金還是基準漂移狀態,還沒有和北證50對齊。
北交所主題基金基準漂移,是無奈之舉,而翻看基金基準變動列表,更多的是此前基準制作粗放,掛羊頭賣狗肉多年,如今才開始校調。
樣本1:股債混合基金,以定期存款為基準
例如,中信保誠新銳回報變更基準,作為一只靈活配置基金,2015年成立以來基準長期是: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基準既不反應資產的配置方向、配置比例,也不反應預期收益。
4月28日,該基金基準變更為:滬深300指數收益率*80%+中債新綜合全價(1-3年)指數收益率*20%。一季度末,該基金權益倉位七成,和基準權益占比吻合。
樣本2:主題基金,用寬基做基準
例如,建信信息產業,該基金投資于信息產業相關上市公司。但業績比較基準是滬深300指數*85%+中債總財富*15%,3月21日,基準將滬深300更改為中證TMT產業主題指數,股債占比不變。
而這一類主題基金用寬基做基準的,不在少數。例如3月,廣發高股息優享也將基準中的滬深300指數,調整為中證港股通高股息指數。從過去的寬基變更為行業指數,定位更明確,基準收緊。
樣本3:沒有業績基準
上述兩類要么不反應資產投向,要么反應不準確。而兩只“老大哥”南方穩健成長、華夏成長,則是直接沒有業績基準。這兩只基金皆成立于2001年,是靈活配置型基金,近三年的股債比例都在7:3附近。
A500或成下一個業績錨點?
在公募高質量改革方案中,證監會稱,將制定業績比較基準監管指引,明確基金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設定、修改、披露、持續評估及糾偏機制等。據了解,目前該指引尚未出臺。
“監管目前還沒有明確指導意見,不過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合理性是《方案》出來之前,監管就有明確意向的。近期市面上改基準的產品都很合理,新的基準更貼近產品實際的運作情況。”多位公募人士稱,目前還沒有業績指引出臺。
據中信證券,滬深300和中證800是全市場最常用的業績基準,以規模計,分別占到全市場主動型公募的45.0%和17.4%,采用寬基指數作為基準的基金規模占比整體達到71.6%。考慮到市場熟知度和便利性,滬深300+綜合債指數是股債混合基金最常見的基準搭配。
不過,情況或將發生變化,中證A500也開始頻頻現身。
4月下旬,東方精選這只成立19年的老基金,將業績比較基準中權益資產錨定中證A500;年初,鵬揚元合量化大盤優選,也將基準中的“滬深300*45%+中證500*45%”更換為了“中證A500*90%”;此外,平安策略回報、浦銀安盛ESG等老基金也紛紛將權益基準改為中證A500。
“寬基指數里,滬深300偏價值,中證500偏成長。中證800、A500更均衡、行業覆蓋面更廣,其中A500更集中行業龍頭、行業也更均衡,更具普適性。并且,A500的行業權重排序也更符合公募基金的配置習慣。”一位公募產品總監稱,A500或成為公募未來的業績基準錨點。
公募調整基準是個大工程,業內分析,如若科學校準,基金漂移現象會得到緩解。那么,普通投資人該如何利用業績比較基準選基金?
興全基金林國懷給出建議:1、判斷自己的需求,想配什么風格的資產?大盤還是小盤?價值還是成長?2、將需求與基準匹配,例如想買大盤,就可以選滬深300為主基準的基金;3、基準與需求匹配后,根據產品的歷史業績,選擇超額穩定性更好、盈利模式相對可持續的基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