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健康和壽命,什么因素最為重要?
縱觀上下五千年、東西八萬里,這個問題引發過無數人的探索。有人認為,健康和長壽源自基因,是不可更改的“先天設定”;也有人認為,氣候環境起到了決定性影響;還有人斷定,醫療條件至關重要。
針對這個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集中了一批優秀的醫學專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1991年,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
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生活方式,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環境影響。
?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主席胡盛壽發表主題演講
這個結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也就是說,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長期專業研究:
對健康和壽命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1
“生活方式醫學”熱潮來襲
世界衛生組織的這個研究成果,近期再次被熱議。
10月19日-20日,第四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作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生活方式醫學及相關專業領域學術交流會議,這場大會大咖云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大會主席胡盛壽、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等近百位國內外專家齊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凝聚專業共識。
?
大會主題為“生活之境、前沿健康”,一個核心使命是:推動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很多人也許感到好奇,到底什么是“生活方式醫學”?
這個概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彼時,美國著名心臟外科先驅之一Michael DeBaKey教授及其學生Dean Ornish醫生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經過非藥物非手術的生活方式改變后,一個月內癥狀,如心絞痛和心衰等,明顯得到改善。
然后是1989年,Ernst Wynder教授正式提出生活方式醫學(Lifestyle Medicine)這個詞;1999年,James M Rippe教授出版了第一部《生活方式醫學》,該書是生活方式醫學的第一本教科書,被認為是里程碑式的出版物。
?
隨著大量研究證據的積累,醫學界對生活方式與疾病的關系形成了共識,全球逐漸成立生活方式醫學協會。2004年,第一個生活方式醫學會誕生——美國生活方式醫學會,隨后歐洲、澳大利亞、亞洲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成立生活方式醫學會。
把目光投向東方,2020年9月,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首個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這標志著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在中國正式落地。
生活方式醫學的興起有著嚴峻的現實基礎。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2.45億,血脂異常患者2億,超重或肥胖人群2.4億,吸煙人群3億,糖尿病患者9000萬。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不良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胡盛壽院士曾列出一組數據:過去30年,我國吸煙所致死亡人數增加;我國80%的居民每日攝入鹽多于12.5克;過去20年,男女居民身體活動水平分別下降44%和36%;血脂異常發病率逐年增加,但居民知曉率僅為30%,控制率不足10%。
此前,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2024國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及影響研究報告》也指出,包括超重肥胖等各類健康困擾,無一例外都與不良生活方式高度相關,如飲食無章、鹽油糖攝入高、久坐、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
?
針對這些問題,生活方式醫學就是一劑“良方”。
按照胡盛壽院士的說法,如采取合適的生活方式醫學措施,可以預防多達40%~60%的癌癥,使糖尿病絕對風險降低20%。
此外,國內外多個指南也指出,生活方式醫學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和基石。例如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血管病指南強調,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在一生中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從“治病”到“健康”,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轉變,生活方式醫學也逐漸成為一門顯學。
2
先行者的探索
什么是生活方式?安徽醫科大學校長翁建平通俗地解釋為“吃喝拉撒睡”。而生活方式醫學,主要關注6個維度,包括飲食、鍛煉、壓力管理、睡眠、社會關系和遠離危險因素。
?
生活方式醫學強調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背后有著嚴謹的科學依據。
一方面,醫學研究表明,非傳染性慢病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這六大慢病都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醫學的作用早有實證。20世紀70年代,美國Michael DeBaKey教授發現,生活方式的改變,能有效緩解冠心病患者的癥狀。
2008年,美國加州大學的Dean Ornish教授研究證實,對前列腺癌患者進行為期3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治療后,超過500個與腫瘤相關的基因表達水平發生了改變。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證實,通過生活方式改變可以預防和逆轉腫瘤。
30多年前,我國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進行的一項糖尿病研究(大慶研究),也在世界范圍內首次證實了生活方式干預能預防糖尿病。
?
盡管作用巨大,生活方式醫學的普及也有挑戰。
首先是認知問題。在大多數人傳統的意識里,有病才去醫院,有主動“健康管理”思維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其次是方法問題。有了健康意識,但如何才能科學地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呢?飲食、睡眠、運動,該把握一個怎樣的度?
更重要的是持續性。《2024國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預及影響研究報告》就顯示,84.4%的人存在健康困擾,而“難堅持”“拖延癥”成為阻礙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因素。
面對這些挑戰,一些先行者做出了積極探索。以全球健康行業的引領者安利為例,其在健康生活方式領域給出了自己的方案。
在認知普及上,早在2012年,安利紐崔萊就攜手權威機構發起營養中國項目,積極開展營養健康教育科普工作。通過“健康中國我們行動”,通過遍布全國的健康促進科普基地,安利已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動者。
?
在方法探索上,安利也有自己的體系。例如,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安利(中國)市場部及亞洲科技創新中心副總裁陳佳分享了安利紐崔萊在促進體重管理上的實踐。通過“營養三餐,微微一動”的方式,安利為國人提供一個可以“長享瘦”的健康生活方式解決方案。
在這份方案中,科學、個性化的膳食補充,不僅是體重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必要一環。數據顯示,自2024年4月安利的方案升級以來,新增的1萬名體驗者,在4周干預時間后,BMI、腰圍、體重等多項指標上均有顯著改善。
?
▲安利(中國)市場部副總裁及亞洲科技創新中心副總裁陳佳分享促進體重管理的實踐
面對更為關鍵的“難堅持”問題,安利給出的解法是:社群。
改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知易行難,單靠個人力量往往不易實現。剛堅持了一個月的早睡,一個熱播短劇就能讓你熬夜;兩個月健康飲食,一餐火鍋就能讓你破功;堅持運動半年,一場出差就令你松懈……
在安利(中國)公共事務副總裁王汝華看來,“提升健康素養,需要專業人員引導;踐行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健康社群支撐”。
2020年,安利推出大健康戰略,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探索并完善了有中國特色的大健康社群模式。以此為基礎,安利推出了體重管理、抗衰、腸道健康、骨骼健康等針對各年齡群體、各種健康訴求、不同生活場景的一系列解決方案。
時至今日,安利已針對大健康社群運營人員,累計發布180多門課程,3萬多條專業科普內容,學習人次超過600萬。
?
例如安利有個“愛挑戰星球”,是一個學習打卡平臺,有800萬人曾經在這個平臺堅持學習,而且是系統地去學習。
安利培養6萬多名營銷人員,通過中國營養學會的營養健康顧問培訓和考試,公司支持他們建立并運營幾十萬個主題豐富、內容精彩、線上結下融合的大健康社群,陪伴數以千萬計的民眾提升健康認知、匹配個性化營養健康方案。
通過專業的知識+科學的方法+社群的驅動力,安利不僅構建了自己的護城河,更讓無數人感受到健康生活方式的力量。
3
一片“健康藍海”
生活方式醫學是個現代概念,但其內涵早已存在。
2500年前,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就曾說,保持健康的簡單方法就是“少吃多勞作”。
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也曾提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建國以后,我們曾5次修訂衛生工作方針,但有4個字一直沒有變,那就是“預防為主”。
實際上,個人的健康水平取決于其生活方式,但這種方式不僅僅是簡單的習慣,它背后是一套行為方式,是認知與行為的統一。
我們面臨的形勢很嚴峻。就拿體重管理來說,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已達22億(42.3%),到2035年可能達到33億(54.2%)。在中國,有超過50%的成年人處于超重或肥胖狀態!
?
要知道,肥胖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健康問題,如心腦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生殖系統疾病、癌癥和腸道菌群失調等,嚴重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
從另一個視角看,這里面也藏著巨大的機會。
隨著我國醫學模式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生活方式醫學在我國逐漸落地生根。
2022年9月,健康生活方式醫學聯盟成立。目前該聯盟會員單位已經超過120家,預計3年內將增加至200家單位,輻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500家。
背后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3000多億增長到如今的120多萬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170元增加到3.9萬元,天翻地覆。
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的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卻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換句話說,中國未來在醫療保健需求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增長潛力。
政府也看到了這一點,2017年“營養”正式融入所有健康政策中。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2030年,我國健康產業市場總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
?
▲中國健康服務產業市場規模(萬億元)
這無疑是一片超級藍海。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病增多以及健康意識的提高,大健康產業的市場需求將持續擴大,涵蓋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健康保險、康復護理等多個領域。
這些年,不少城市都將大健康產業升級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紛紛立下打造萬億規模產業集群的目標,并配發極具吸引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吸引企業落戶。
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將醫藥制造業、生物產業列為優勢產業或優先發展產業;全國近400家國家級產業園區中,超過一半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其中,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已經在大健康領域搶占先機。
健康中國不僅是一句口號,背后是無數的健康產業,以安利為代表的企業正在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
不難想象,一股名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風潮,正在向每一個人迎面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