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次走進這家銀行網點都感到新奇。
這里布置著積木桌、繪本書籍等各類兒童用品,客戶經理還會定期組織《點鈔小能手》、《禮儀小標兵》等多種親子小游戲,贈送給孩子們精美的紀念品,讓孩子們在玩耍的同時,了解金融、參與金融。
這是桂林銀行北海一家網點的“兒童樂園”。每當大人們來辦理業務的時候,都愿意讓孩子們在兒童樂園玩一會兒,住在附近的社區居民也經常會帶著孩子來網點坐一坐,甚至有些“固定”的小朋友每天放學都來這里寫作業。
▲桂林銀行化身孩子們的“學習監督員”
?
更令人驚訝的是,兒童樂園僅僅是這家網點的特色服務之一。微波爐、冰箱、血壓儀、愛心雨傘、便民醫藥箱、老花鏡、充電器、免費 wifi、讀書角、咖啡、花茶……這里仿佛一個“百寶箱”。有人感慨:
這是最不像銀行的銀行。
1
“家門口的銀行”
這種外界倍感新鮮的“銀行”,其實早已成為八桂大地上的常態。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桂林銀行在廣西共設立社區/小微支行673家,金融服務覆蓋廣西100%縣域、66%鄉鎮。這個網點數據,在全國城商行網點數量排第一、單一省份網點數量排第一、全國社區網點數排第三。
所謂社區/小微支行,是以社區及商圈為支點設立的簡易型銀行網點,屬于支行的一種特殊類型,可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涵蓋存款、貸款、理財及支付結算等多個領域。和傳統的銀行網點相比,筆者看到這類網點有很多特別的地方。
首先,它們服務網點很多,定位服務周邊居民和商戶,服務全面便捷靈活。其次,由于靠近社區居民住宅區域,它們會積極與當地居委會、周邊企事單位建聯,深度融入社區治理。
因此,社區/小微支行也被賦予了許多特色的非金融服務,例如金融紅色驛站(類似黨群服務中心)、戶外勞動者驛站、適老化金融網點等,為城鄉居民及小微企業等提供更便捷、貼心且豐富的服務。
鮮活的案例每天都在發生。
近日,南寧金龍路小微支行接到一位老人的求助電話,稱銀行卡密碼遺忘且急需用錢,因腿腳不便無法出行,了解情況后桂林銀行工作人員主動提出上門服務,為老人解決燃眉之急。在業務辦理完后,工作人員發現老人家里的燈壞了,還熱心地為老人更換燈泡,讓老人感動不已:“真是太謝謝你們了,你們銀行的服務真是太周到太貼心了!”
▲桂林銀行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更換燈泡
?
在玉林東成社區,不少老人拿著廢舊的物品到桂林銀行在社區擺放的攤點去兌換青菜。“老一輩們勤儉節約習慣了,家里的廢舊物品舍不得丟,積攢起來就可以換取桂林銀行提供的青菜,真的很方便。”東成社區蔣大姐說道。“以廢換綠”活動不僅是桂林銀行為社區居民提供的貼心回收服務,也是真正做到“群眾在哪里,社區服務就延伸到哪里”。
▲桂林銀行在玉林東成社區舉辦“以廢換綠”活動
?
在梧州萬秀區,當地種植戶桑葚滯銷的關鍵當口,梧州恒業國泰小微支行第一時間和合作的種植商戶了解情況,利用桂林銀行自身的線上渠道優勢以及網點的線下資源,幫助種植戶拓展銷售渠道,僅1天團購時間,就銷售桑葚近300斤!
▲桂林銀行在網點內幫農戶銷售農產品
?
大事小事,每天都在“家門口的銀行”上演。因為就開在居民身邊,因為便民服務種類多,因為足夠細致和認真,它們總能迅速解決周邊居民的難題。
十年過去了,桂林銀行堅持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銀行”,推動金融資源向社區網格覆蓋、服務觸角向家家戶戶延伸。
2
社區金融的“魅力”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家門口的銀行”也一樣。
資料顯示,2014年7月,桂林銀行桂林驂鸞路社區支行等10家社區支行獲廣西銀監局批復設立,并于9月5日正式開業——這是桂林銀行社區金融的起點。
緊接著是2015年10月,桂林銀行首家小微支行——南寧快環建材市場小微支行獲廣西銀監局批復設立并正式開業——這是桂林銀行社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一步。
以這兩個節點為里程碑,桂林銀行逐步實現普惠金融服務下沉至社區的目標。筆者仔細研究了這種模式,發現它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其一,深度融入社區居民生態。
桂林銀行的社區服務團隊積極融入社區,通過與居委會、街道辦、物業等聯合舉辦各類活動,豐富居民生活的同時,還增強了居民對銀行的認同感。數據顯示,目前桂林銀行社區/小微支行累計開展特色活動共計11萬場。
▲桂林銀行給“長者食堂”帶去優惠服務
?
例如筆者留意到,桂林銀行的“小小銀行家”活動,今年共組織開展品牌活動超千場,打造社區金融特色親子研學活動路線35條。這個活動不僅豐富了青少年兒童假期生活,更能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培養探索與創新精神,極具意義。
?
▲桂林銀行的“小小銀行家”活動
其二,提振實體經濟活力。
雖然是社區/小微支行,但他們的基本功是很扎實的。他們對網點周邊綜合批發市場、食品糧油市場、五金建材市場等商圈,通過地毯式走訪調研、小推車上門服務、一次性告知服務標準等方式,為商圈商戶提供信用融資服務。
更重要的是,通過“線下服務+線上賦能+特色活動”的運營模式,他們將銀行、客戶、商戶構筑成共同成長的良性生態圈。
?
▲桂林銀行的商戶優惠活動
數據顯示,目前桂林銀行社區/小微支行累計為商戶配置優惠活動超12萬場,為商戶減免手續費約6780萬元、累計授信223.92億元、惠及商戶13.9萬戶,促進商戶實現交易額超百億元。
以“桂銀生活圈”為例,這是他們通過自有的線上平臺搭建的優惠集合版塊,涵蓋了居民的“衣食住行游購娛”,整合了優質商戶資源以及銀行的讓利優惠。截至2024年8月底,該平臺累計加入合作商戶共計988家,觸活客戶超50萬人次。
?
▲“桂銀生活圈”商戶現場
他們還創立了“小店成長計劃”活動品牌,旨在為餐飲、批發、零售、住宿、居民服務五大行業的家鄉小店“搭把手”,提供一攬子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幫助解決小店經營管理解決實際問題,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桂林精藝紙塑包裝有限公司,其在2005年成立之初,只是一個僅有十幾人的小作坊。在桂林銀行臨桂會仙商貿城小微支行的幫助下,他們的授信金額從10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公司順利擴大了規模、發展了渠道。
其三,共建“金融+”生態圈。
桂林銀行的社區網點,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參與社區治理,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區基層黨組織、社會團體等聯動合作,既實現了職能分擔和資源共享,也為社區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桂林銀行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題服務點
?
例如,桂林銀行在179家社區/小微支行內設立“政銀合作-企業服務開辦專區”,為市場主體提供營業執照辦理、登記注冊、政策咨詢等惠企利企服務;還聯合當地市監局、人民銀行等部門為社區網點周邊1.5公里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開辦“阿振邀您聊融資”銀企對接會。
▲桂林銀行“企業服務開辦專區”
?
社區金融的“魅力”,不止在紙面上,更在居民和小微企業們的心里。
3
社區金融的“動力”
把視野再放大一點,桂林銀行的社區金融布局暗合時代的節點。
從中央層面看,早在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將“發展普惠金融”確立為國家戰略。此后,發展普惠金融成為國務院文件中的高頻詞匯。
在地方層面,《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支持我區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向縣域下沉機構網點實施方案的通知》、《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快向縣域下沉機構網點八條措施》等文件陸續出臺。
回看桂林銀行的社區金融發展歷程,正是緊跟政策指引的體現。十年來,桂林銀行以社區/小微支行為紐帶,建立起一張城鄉融合、獨特于同業的服務網絡,為城鄉居民和小微企業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和便民服務,使客戶足不出戶便能夠享受便捷、高效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務。
戰略到位了,那是什么在支撐這種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呢?筆者翻遍了能找到的資料,總結了幾個關鍵詞。
一是“暖”。桂林銀行的社區金融不是花架子,他們是真的深入居民當中,真的洞察和滿足居民最細微的需求。理發、磨刀、體檢、家電清洗……正是這一個個和銀行看似毫不相干的服務,搭起了溝通的暖心橋梁。
二是“特”。為了更好地融入社區,桂林銀行的社區/小微支行打造了很多特色網點。數據顯示,2023年桂林銀行社區/小微支行完成“紅色金融驛站”、“適老化金融服務點”、“戶外勞動者驛站”、“政銀合作服務點”等特色網點建設360家。
三是“?!?。作為金融機構,桂林銀行同樣展現出專業的一面。例如針對周邊小微企業,提供以效率為先的特色信貸產品,以“桂銀樂稅貸”“經營流水貸”為代表的線上信貸產品,為小微企業解決短頻急的融資需求;以“商戶敏捷貸”“富農貸”“桂銀掃碼牌”及專屬“商戶理財”等產品為商戶客群和農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憑借著這些亮點,桂林銀行的社區金融穩扎穩打,不斷產生良性循環。
4
結語
很長一段時間里,發展普惠金融都是個棘手的難題。
學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政策不系統、信息不健全、供需不匹配、資金配置不對稱和成本收益不合理等問題,有人則認為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存在普惠性和商業性沖突的問題。
但歸根結底,最為突出的問題在于普惠金融的成本、利益以及風險之間的矛盾,實踐過程中“普”與“惠”難以兼顧。
面對這個問題,桂林銀行用10年時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不難發現,桂林銀行的社區金融探索,再一次緊跟時代的步伐。
遍布八桂大地的網點、居民“家門口的銀行”、對老年群體的無微不至、立足小微企業的“小店成長計劃”……桂林銀行,不斷書寫著五篇大文章,用實際行動蹚出一條“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