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難企穩,靠吃息差還能走多遠?
文/每日財報 張恒
“中關村”,早已超越了其作為傳統地理認知界限,不僅是北京地理位置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標識,更是中國科技創新中心——“硅谷”的象征,并已演化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任何與中關村相關聯的企業,在人們心中都會自然而然地與高科技、創新等關鍵詞緊密相連。
成立于2017年6月的北京中關村銀行,同樣秉承了“中關村”這一品牌的精髓,其核心業務緊密圍繞科技創新展開,致力于服務那些充滿活力與創新精神的創業者與小微企業,并將自身定位為助力“創新創業者的專屬銀行”。
然而,一路走來,中關村銀行并非順風順水,可謂在跌宕中前行,內部業績持續動蕩,疊加外部股東股權治理現實困境,這些都是擺在中關村銀行面前的待闖關難題。
近日,根據該行大股東A股上市公司-用友網絡所披露的2024年上半年中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中關村銀行資產規模為756.97億元,比年初增長4.11%;營業收入為8.98億元,同比增長15.67%;凈利潤1.0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6.42%。
這樣的成績放在10家民營銀行中對比來看,目前中關村銀行資產規模排至第四名,與第一名網商銀行差距懸殊,規模是該行的近6倍。業績方面,中關村銀行的營收則處在中間位置,不好不壞;其凈利潤增速雖然非常高,但是盈利數值卻并不占有優勢,已經掉至尾部。
業績難企穩,靠吃息差還能走多遠?
時間周期拉長來看,從成立之初的2017年到2023年末,中關村銀行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32億元、4.33億元、4.47億元、7.14億元、11.61億元、14.8億元和18.43億元,期間增速分別為228.03%、3.23%、59.73%、62.61%、27.48%、24.53%;同期凈利潤分別為0.06億元、0.9億元、0.5億元、2.03億元、3.57億元、4.43億元和3.1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約為1400%、-44.44%、306%、75.86%、24.09%、-30.02%。
可見,一直以來中關村銀行營收情況還是很不錯的,顯示出較強的創收能力,但是盈利能力卻始終不太穩定,尤其是從2021年開始,其凈利潤增速就開始走下坡路,直到2023年已經出現了負增長,且下滑幅度位居民營銀行前列,這也意味著去年中關村銀行增收不增利,利潤和營收差距越拉越大。
進一步來看,中關村銀行一直還是走靠吃息差推動營收增長的“老路”,以2023年為例,該行利息凈收入同比大增38.07%至27.13億元,既然靠攬儲吃利息就有這么高的收入,那為何最終的總營收卻只有18.43億元呢?
問題出在了占比較低的非息收入上,且在2023年也呈現出了較為分化的趨勢。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出現了較大虧損,為-12.34億元,虧損幅度較2022年的-8.32億元進一步擴大。拆解來看,讓人意外的是,在該行手續費傭金收入原本就不高(2023年僅為670.55億元)的情況下,同期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卻高達令人咋舌的12.41億元,著實令人費解。
雖然目前我們無法通過其財報內容準確了解到該行如此高額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究竟消耗在哪里,但這種情況也顯示出中關村銀行在當下被認為是未來銀行主要增長極的中收業務、甚至是被視為當下我國金融領域“最大風口”的財富管理等業務上,可能存在不少的問題,以至于當下出現了較大的滑坡之勢。
此外,2023年該行的投資收益情況也不容樂觀,出現了較大滑坡,僅有1.8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了44.11%。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其他收益雖也都在增長,分別為1.16億元和0.64億元,但顯然對營收的貢獻力度依然有限。
由此來看,利息凈收入和非息收入對營收的貢獻度不對等且差距拉大,也正是印證了中關村銀行走的還是以放貸收息的傳統業務路線,這可能會在未來影響到資本市場對其長期拓展業務邊界價值能力的判斷。
正如前文所述,在2023年該行凈利潤下降幅度高達3成,而其營收總體增幅卻在民營銀行中尚屬中上游水平,那么必然是成本費用支出端出現了急劇增長,進一步壓制了盈利空間。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中關村銀行總營業支出高達14.89億元,同比激增59.94%,占據大頭的主要是兩個成本指標在拉升,一是業務及管理費同比增長23.04%至4.7億元;二是信用減值損失高達9.94億元,同比暴漲86.49%,由此直接造成利潤總額的下降。
一般而言,銀行的信用減值損失大增,可能意味著自身貸款質量出現了惡化,從而需要對資產可能無法收回的損失進行加大計提力度。
由于中關村銀行年報披露數據有限,該行是否存在對不良貸款加大核銷力度,我們暫不得而知,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關村銀行撥備覆蓋率為173.7%,雖然同比增加了12.58個百分點,卻遠低于2023年可比較的15家民營銀行222.88%的撥備覆蓋率均值水平。而2023年該行不良貸款率與上年持平,為1.57%,高于同期18家民營銀行1.42%不良貸款率均值的0.15個百分點,資產不良情況也有待進一步改善。
超14%股權被查封凍結,股東成色難言可觀
毫無疑問,投資人在選擇意向投資機構時,不僅要關注公司過去經營業績、未來發展前景,更需要關注股東成色、股權穩定等方面。
尤其是一家銀行股東成色,對自身未來穩健發展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而透過股權信息,我們不難發現,中關村銀行股權質量方面也值得警惕。據了解,近年來,包括北京東方園林環境、北京數知科技在內,中關村銀行的多名股東頻頻陷入經營問題,更是讓該行接下來的發展徒增一定壓力。
2023年年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該行共有11戶股東,第一大股東為用友網絡,持股比例29.8%;第二大股東北京碧水源科技持股27%,而北京光線傳媒和北京東方園林環境分別以9.9%持股比例并列為第三大股東。此外,持股超過5%還有一家企業,為東華軟件,比例正好是5%。
而這其中,作為第三大股東的北京東方園林環境、第九大股東的北京數知科技,以及第十一大股東新錦動力集團(前身為恒泰艾普集團,后于2023年8月31日更名),所持有中關村全部股權被查封凍結。
簡單計算可知,這些被查封和凍結的股權份額總計達到了5.76億股,所占總股份的比例為14.4%。
不僅股份遭凍結,這三大股東的自身經營情況也不容樂觀,還面臨著陷入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諸多司法案件、合同糾紛壓頂等不利事項中。比如,已經被“ST”的北京東方園林環境,目前法律訴訟超千條,列為失信被執行人88次、被執行人90次,限制高消費251次。
有分析人士指出,多位大股東股權被凍結、股東經營狀況堪憂,對中關村銀行的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可能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股東股權被凍結后,有關企業被通知不得辦理被凍結投資權益或股權的轉移手續,也不得向被執行人支付股息或紅利,這進一步限制了股東的權利和銀行股權流動性?。另一方面,股權治理問題凸出,也可能讓外部投資人對中關村銀行未來股權和治理結構復雜性而感到擔憂,從而謹慎選擇投資,給業務發展帶來一定壓力?。
行長更迭下已形成“郭楊配”,中關村銀行如何迎來新機?
事實上,業績波動的背后,北京中關村銀行高管層同樣持續生變,相比于董事長一直由郭洪執掌帥印外,該行行長一職卻并不穩定,尤其是在開業后的三年里連續更換了三任行長,直到2020年9月17日,銀保監會北京監管局核準了楊新軍中關村銀行的董事、行長任職資格,該行行長一職才逐漸穩定下來,楊新軍作為“二把手”一直任職至今。
具體來看,該行首任行長是王萌,其任職資格是與董事長一同獲批的,2017年6月12日,原北京銀監局曾發布關于《北京中關村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開業的批復》,核準郭洪董事長、王萌行長的任職資格。
公開資料顯示,郭洪曾任北京市體改辦綜合處副處長、股份制處處長、北京市國資委政策法規處處長、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等職。在王萌未加入中關村銀行之前,曾長期任職于北京銀行,早年曾在北京地區多家支行、管轄行任副行長、行長職務。
不過,王萌在中關村銀行剛開業三個月后就匆匆辭職離任。2017年10月,該行公開披露信息,王萌因個人原因辭去執行董事和行長職務。
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中關村銀行行長職位一直處于空缺狀態,直到2019年4月,該行正式宣告由肖瑞彥就任董事、行長。據悉,作為中關村銀行第二任行長,肖瑞彥的展業履歷也非常豐富,曾任中國民生銀行濟南分行黨委書記、行長;中國民生銀行投資銀行部總裁;杭州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直至2012年5月份,肖瑞彥開始赴任貴州銀行,擔任黨委書記、董事長一職(其間: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還兼任貴州銀行行長)。五年后,在2017年5月份,肖瑞彥離開貴州銀行,前往中科貴銀產業投資基金,擔任管委會主任。
然而,任職時間才不足10個月,肖瑞彥便于2020年1月辭去中關村銀行行長職位,下一站去往了盛京銀行履職行長之位。
2020年9月17日,經歷行長職位再次空缺8個月后,中關村銀行迎來第三位新行長:作為該行副行長的楊新軍擢升為董事、行長。
與前任行長肖瑞彥從業經歷重合的是,楊新軍同樣擁有民生銀行背景,曾在民生銀行連續任職15年,歷任呼和浩特分行副行長、青島分行黨委書記兼行長等職。2017年,楊新軍離開民生銀行,加盟樂視,擔任樂視集團副總裁、樂視金融總裁,但上任僅三個月,楊新軍便掛帥而去。此后,楊新軍轉戰民營銀行,先后擔任蘇寧銀行副行長、中關村銀行副行長。
如今,楊新軍擔任中關村銀行行長一職滿打滿算已經四年時間了,是該行目前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二把手”,在此期間,楊新軍推動了諸多戰略事項落地。比如,一方面抓創新、促協同、推轉型,持續堅持實施特色化、差異化和可持續的業務模式;而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楊新軍曾這樣表示道:“作為新生的金融機構,民營銀行自‘出生’始便被外界抱以極高的關注和期待,而彼時,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各類銀行機構已深耕市場多年,形成了自身業務及客群優勢。因此,定位鮮明、走特色化運營道路成為民營銀行發展的底牌。在成立之初,中關村銀行就想清楚了這個道理,一家銀行要想走得遠,必須有自身的差異化、特色化經營模式。”
另外,同樣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是該行董事長一職,從成立之初都一直穩固至今,始終由郭洪掌舵。
而面對當下中關村銀行一系列待解難題,郭洪也有自己的戰略規劃和看法,他曾在2023年年報開篇致辭中這樣寫到---中關村銀行正在經歷由初創期邁向成長期的關鍵節點,公司上下要有“堅決不服輸、永遠在路上、創新實干、奮力拼搏”的精神,更要有“等不起、拖不得、不敢停”的緊迫感和責任心,要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深入研究和破解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各類難題、痛點,在加強精細化管理方面下更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