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賽事,改變一座城市。
1
下一站,大灣區
巴黎奧運的余溫還在傳遞。
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勇奪40枚金牌、27枚銀牌、24枚銅牌,取得1984年全面參加夏季奧運會以來境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
“浪漫之都”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中國紅。潘展樂的奇跡、全紅嬋的驚艷、鄭欽文的突圍,花樣游泳隊的絕美……
奧運會結束了,但這份激情最近蔓延到了大灣區。
8月29日,香港特區政府為內地奧運健兒代表團訪港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會,現場約5300張門票在1小時內就銷售一空。
這是一份“特殊的約定”。自2000年以來,每屆奧運會結束,內地奧運健兒都會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邀請訪港,這已是第七次。
?
根據媒體報道,本次代表團包括65名運動員和8名教練,幾乎囊括所有港澳市民所熟悉的國家隊人氣運動員。
在活動期間,運動員們也留下了很多有趣場面:馬龍和樊振東用鍋蓋托盤打球、覃海洋用打麻將的動作分解蛙泳技巧、張雨霏狂“飆”粵語點贊香港美食……
同樣的熱鬧場景出現在廣州。8月26日,巴黎奧運會男子跳水冠軍謝思埸、女子跳水冠軍陳藝文和女子自由式摔跤季軍馮紫琪來到天河體育中心,到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打卡”交流,為正緊鑼密鼓籌備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加油鼓勁。
?
更早些時候,8月23日,廣東實驗中學荔灣校區的體育場館內,奧運冠軍全紅嬋參與了一堂特別的“開學第一課”。實際上,早在2022年7月1日,全紅嬋就通過人才引進正式落戶廣州。
?
這份余溫背后,另一場賽事正在升溫。
時間回到2021年9月27日,粵港澳三地正式接過全運會會旗,標志著全運會進入“粵港澳大灣區時間”。2024年4月11日,第十五屆全運會組織委員會正式成立,標志著賽會籌備進入全面推進階段。
根據組委會公布的信息,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舉行,本屆全運會由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開幕式及閉幕式分別在廣州和深圳舉行。
400多天之后,這些體育健兒們,將在這片土地上續寫傳奇。
2
城市,“因體育而興”
大型體育賽事,究竟能給一座城市帶來什么?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討論過,甚至還有專門的學術論文做了細致的研究。我們以剛過去的巴黎奧運會為例,從幾個維度來分析一下。
首先看經濟層面。根據法國央行此前發布的月度經濟調查,受益于奧運會相關活動帶來的提振,法國經濟第三季度有望增長至少0.35%。通過對8500家公司和機構的調查,法國央行表示,由于奧運會門票銷售和電視轉播權合同帶來的收入,法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計將增長0.35%至0.45%。
?
更長期一點看,法國體育法律與經濟學中心(CDES)認為,從巴黎奧運會開始籌備的2018年到賽事結束10年后的2034年,“奧運效應”給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帶來的經濟收益預計在約67億至111億歐元之間。
其次是產業層面。承辦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需要場館建設,更需要交通、水利、供電等一系列的基礎設施配套,這無疑將利好基建產業。此外,據國際奧委會估計,巴黎奧運會有望創造181萬個工作機會。從遠期看,奧運會還將帶動法國的文創、旅游、餐飲和娛樂等多個產業,畢竟與奧運會直接或相關的產業有50多項。
?
還有品牌文化層面。奧運會是向世界展示國家形象的絕佳窗口,是國家軟實力的展示。例如,本屆巴黎奧運會是“求婚最多”的一屆奧運會,這也在世界人民心中強化了“浪漫之都”的印象。長期來看,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吸引的不僅是體育愛好者的目光,也將帶來更多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機會。
實際上,縱觀過往,因體育賽事而興的城市并不少。
例如巴塞羅那,借助奧運籌辦,一躍成為歐洲第七大城市和“歐洲經濟發動機”,推動西班牙經濟復蘇。還有謝菲爾德,從鋼鐵重鎮成功轉型為“體育之都”,實現了蛻變。典型的還有倫敦,三次舉辦夏季奧運會讓倫敦穩坐“世界體育城市”的寶座。
?
正如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所言“綠茵場上滾動的不是足球,而是黃金”。大型體育賽事,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
3
廣州的新機遇
目光轉向國內,體育賽事同樣是城市轉型的重要契機。
在北京奧運會之前,奧森板塊還只是北四環與五環之間一個不起眼的片區,甚至還有待拆遷的村莊。借著奧運會,周邊村莊被拆遷平整,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拔地而起。
再如深圳,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灣舉行后,這片待開發的土地瞬間成為世界聚焦點。看看如今的深圳灣,已經是深圳名片。
更典型的城市是廣州。一場六運會,讓廣州天河從大農村搖身一變,當初的爛泥塘已是國際超級CBD;一場九運會,廣州再次加速,天河城商貿圈走向成熟;一場亞運會,小蠻腰拔地而起,廣州已經躋身世界一線城市。
?
?
回看廣州近20年的高速發展,幾乎就是以這幾次重大賽事為起點。
明年,廣州將第三次迎來全運會的盛宴,歷史的高光又一次給到了這座城市。
“全運會”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這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提供的競爭平臺,也成為中國競技體育加速發展的引擎。許海峰、李寧、鄧亞萍、姚明、郭晶晶……一批優秀運動員以全運會為起點,走向世界。
作為賽事之都,廣州自上世紀初至今已成功舉行過多次國際、全國、省級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很多體育場館都是現成的,稍加修繕就能使用。
這同樣是一次機會。在城市界面上,2010年的時候,廣州就借助亞運會成功打造了花城廣場。這次全運會,將帶來什么改變?值得期待。
從經濟和產業來看,演藝、旅游、餐飲、基建等的增長自是無需多言。一些新質生產力,也有望借著全運會的東風迎來發展。例如人工智能產業,可以為賽事、運動員和觀眾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還有人形機器人產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智慧城市產業、低空經濟產業等,都可以在全運會上大放異彩。
?
從文化層面看,粵港澳三地本就同根同源,共同舉辦全運會可以加強三地人民對文化的認同感。大灣區一體化進程,也有了現實的推動力。
主辦權就是發展權,影響力就是生產力。歷史的榮光,即將重新照耀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