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華人壽雖已多次注入巨資來補充資本,但償付能力下行之勢依舊不容樂觀。
文/每日財報 栗佳
近日,又有一家壽險公司增資順利落地,值得注意的是,這已經是其自成立以來第四次開啟的增資行動了。
5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北京監管局批復同意中華聯合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人壽”)增資,注冊資本由26億元增加至29億元,并要求公司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變更手續。
根據此前3月19日其披露的增資方案公告顯示,中華人壽向兩大股東中華保險集團和中華財險分別定向增發2.4億股、0.6億股,增資價格為1元/股,共募集資金3億元。
此次增資落地距離3月份公布增資議案僅僅兩個月就獲批了,速度之快令人意想不到,而這顯然也從側面凸顯出中華人壽對這次增資的急迫性。
歷經四次增資,為解償付能力下滑之急
此次3億元增資并非中華人壽首次尋求資本補充。早在其成立的第二年,2017年中華人壽曾召開股東大會,計劃向中華保險集團和中華財險定向增發普通股15億,將注冊資本金由15億元增至30億元,但上述增資方案最終未能執行。
2018年,中華人壽計劃再次向兩位大股東定向增發3億元股份,并于2019年順利獲得批準,其注冊資本由15億元增加至18億元。
兩年后,2021年中華人壽馬不停蹄啟動了第三次增資,還是向兩位大股東定向增發普通股8億股,也順利獲批,由此注冊資本從18億元增加至26億元。
誠然,中華人壽還不滿于此,還先后在銀行間市場公開發行了規模總計為6億元的補充債券,分別為“20中華聯合人壽”、“23聯合人壽資本補充債01”。所募集資金全部用于補充公司資本,提高公司償付能力,支持業務持續穩健發展。
不過,近年來中華人壽雖已多次注入巨資來補充資本,但償付能力下行之勢依舊不容樂觀。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其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71.18%、126.84%。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其償付能力又承壓下行,分別降至71.47%和125.26%,在61家非上市人身險公司中排至倒數第四。最新兩次風險評級也都為B,而上一期則為BB級。
根據國家金管總局披露的數據,保險業2024年一季度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30.3%和195.6%。以此標準衡量,中華人壽償付能力遠遠未達到及格線,不及行業平均水平。
對此,中華人壽在2024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重點表示:“公司未來將持續致力于提升盈利能力,注重提升內源性資本的創造能力,同時注重尋求外源性資本補充,力爭提升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確保資本充足性。同時公司將繼續加強內部管理,改善戰略風險、操作風險各項指標,促進風險綜合評級結果提升。”
業績滑落,大規模退保值得警惕
即使多次增資,但依舊未能扭轉中華人壽萎靡不振的經營能力。在一眾非上市險企2024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已相繼出爐的當下,中華人壽業績下滑無疑引發了行業較大的關注。
中華人壽2024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其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1.03億元,同比下降6.82%;凈利潤更是由2023年同期的0.26億元由盈轉虧,至-0.88億元。
此外,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還顯示,中華人壽投資收益率有所提振,今年一季度綜合投資收益率為1.6%,高于2023年同期0.93%的67個基點;投資收益率為1.09%,較2023年一季度投資收益率0.77%增長了32個基點。
中華人壽今年一季度滑坡的業績表現,可以說是此前不盡人意經營狀態的延續,究其連年虧損的原因,其實也有跡象可循。
據早些時候發布的2023年年度業績報告,去年中華人壽取得保險業務收入57.39億元,同比2022年的65.14億元下降了11.9%;凈利潤虧損由2022年的2.51億元,進一步擴大至2023年末的6.23億元。也就是說,2023年中華人壽保費盈利兩端雙雙失守。
進一步分析,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退保金支出的急劇增長,是中華人壽凈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中華人壽2023年營業支出累計達到53.45億元,同比增長2.85%。其中,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支出雖然較2022年有所縮減,但還是占據了營業支出的一大部分,2023年達到了44.97億元,同比下降11.65%,占比總營業支出高達84.13%。
而與其截然相反的卻是退保金支出規模在急劇增長,去年中華人壽退保金同比翻了近乎三倍,達到了11.44億元,所占總營業支出的比重也從2022年的僅為8.43%大幅拉升至2023年的21.4%。
從退保率來看,2023年中華人壽綜合退保率較2022年的2.84%翻了超一倍至5.76%,位于62家非上市險企退保率排名榜前列,而且退保率在一年內罕見翻番增長,也在同行中算是不多見的。
拆分保險產品,去年僅“中華恒添財年金保險”這一款產品的退保率就高達72.29%,全年累計退保金額達到了5.83億元。
不僅如此,退保金累計超億元的保險產品還有兩款,分別是“中華福滿盈年金保險”、“中華尊終身壽險”,2023年累計退保了3.71億元。
也就是說,以上三款產品總計加起來退保金額就已經達到9.54億元,占到總營收的16%。
背靠國資“貴公子”,卻陷經營瓶頸
與很多“中字”打頭險企一樣,中華人壽擁有非常強大且雄厚的國資背景,由中華保險集團及中華財險共同持股,雙方持股比例分別為80%、20%,而背后實際控制人皆為中國東方資產。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1999年的中國東方資產是由財政部、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共同發起設立的國有大型非銀行金融機構,為我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之一。自成立以來,中國東方資產始終以“保全國有資產、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企改革”為使命,將依法合規經營作為生命線,累計管理處置各類不良資產超萬億元,為國家金融系統的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成立之初,中華人壽就早早構建了以戰略為核心的經營決策能力,以隊伍為核心的銷售管理能力,以技術為核心的運營支持體系和以合規為核心的風險管控體系,護航公司可持續發展。
得益于初期戰略的持續推進,成立的第2年(即2016年),中華人壽便實現盈利目標。數據顯示,當年公司取得的凈利潤不多,僅為471.75萬元。
雖然先天條件優良,在保險市場上“小而美”往往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期以來以穩健經營的中華人壽顯得進取不足。
如下圖所示,盡管此前中華人壽僅在2016年實現微薄盈利,其余年份都處于虧損狀態,但好在其保險業務收入是持續增長的。
然而,在去年之時,這種“平衡狀態”已被打破,出現了自2015年成立以來首次保費收入和凈利潤皆大幅下降的現象。
若按壽險業公司“七平八盈”的慣例看,中華人壽的長期虧損或也在情理之中,但去年已是成立的第八個年頭了,其業績仍未能由虧轉盈,反而凈虧損額度有越擴越大的趨勢,何時止跌仍是未知數。
中誠信國際在中華人壽2023年度跟蹤評級報告中這樣評價道:“雖然中華人壽有較強的股東背景、較為完善的治理和管理結構、持續增長的業務規模與業務價值等正面因素,對公司整體經營及信用水平具有支撐作用。但與此同時,中華人壽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及復雜的外部環境對公司業務運營帶來潛在壓力、投資資產質量顯著下滑、品牌實力仍需增強、尚未進入盈利周期、償付能力有待提升以及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會對公司經營及信用狀況形成不利影響。”
《每日財報》還發現,在業績承壓之外,中華人壽在個險渠道建設上同樣有待加強。
從銷售渠道來看,近年來銀保渠道作為公司最重要的業務渠道,其規模保費貢獻度常年維持在50%以上。早在2022年末之時,中華人壽銀保渠道合作簽約網點就已經達到了 5730 個、銀行保險銷售人員為507人,均較此前年度有所提升。
而到了2023年,其銀保渠道取得的規模保費雖然較2022年同比下滑了19.54%至29.93億元,但所占總渠道保費的比重依然是最高的,達到了52.15%。
而反觀個險渠道,由于中華人壽個險渠道起步較晚,發展尚不成熟,加之行業代理人清虛等因素的影響,其銷售人力呈現負增長,規模保費貢獻度也持續在下降。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其代理人渠道實現的保費收入為3.57億元,與上年幾乎持平,同比僅微漲了0.56%,占總保費收入比重也僅為6.22%。
現階段,中華人壽在確保償付能力合規的基礎上,不追求業務規模,全力以赴降低虧損額度的同時,其3億元的增資也順利落地,這可謂是不一樣的開始。只是此次增資本身也是始于一定的經營困境,而受資本市場低迷、經濟下行周期等因素疊加影響下,所以接下來一段時間,中華人壽能否取得不一樣的業績,自然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