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廣州“重回”第四城
廣州重新“奪回”第四城之位!
前兩天,廣州市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廣州經濟運行情況。過去的一年,面對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的挑戰和新舊動能轉換周期的壓力,廣州經濟運行在承壓中穩步恢復。
據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3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0355.73億元,同比增長4.6%。這也是廣州GDP首度突破3萬億大關。
?
這也意味著,廣州重回全國經濟“第四城”。
廣州GDP,從1萬億到2萬億,用了8年;從2萬億到3萬億,只用了5年,突破4萬億,相信只會更快。
?
這是一張提振城市信心的優秀答卷,但這個成績并不意外。
早在2023年初那會兒,各地就陸續吹響了高質量發展的號角。比決心、比干勁,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廣州自然沒有落下。在全省開完會議之后,廣州立馬也開了高質量發展大會。
11個行政區以及住建、發改、商務局等,都明確了各自的工作部署,知識點格外密集。
會上立下GDP突破3萬億元的“軍令狀”,增長6%,還有投資2000億的舊改計劃,這是要“再造一個新廣州”!
?
總結來說就一個中心思想:全力以赴搞經濟!
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30355億這個成績是1800萬廣州人共同奮斗、共同交出的一張高分答卷。
02
“三大金剛”:廣州的底氣
廣州能拿到這個成績相當不容易。2023年屬于恢復調整第一年,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
所以能在如此環境下打一場翻身仗,就不能靠堆量的思維去推升GDP,而是改變城市經濟的內在結構。
細細梳理廣州的經濟肌理,便可以發現這幾年廣州的轉型之路已現成效。
在過去,廣州發展依靠的是如同香港一般的“前店后廠”,如此產業格局下,廣州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食品飲品,紡織。再有就是石化、電子、汽車等支柱產業。
?
在人們的過往印象中,廣州是一座“很舊”的城市,發展模式還是傳統的商貿模式,產業基礎也是傳統產業為主。
然而這幾年,廣州卻在悄無聲息之間完成了產業轉型——
戰略新興產業在廣州GDP大盤中的占比超過30%。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廣州的三大新興支柱產業。這幾大“金剛”,咱們一個個來看。
其一,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
2023年初公布的數據,廣州汽車產量超過310萬輛,整車產銷再創歷史新高,已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之首。
?
在此基礎上,廣州聚焦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傳統汽車產業轉型之路。例如,廣州在去年初拿出三個越秀區的面積,大約100平方公里土地繼續擴充新能源和智能汽車產業。
?
從代表企業看,廣汽埃安2023年銷量超過48萬輛,同比增長77%,距離年銷量50萬輛的大關僅一步之遙。放眼全國,除了特斯拉、比亞迪,就要看廣汽埃安。作為擁有12家整車制造企業、1200多家零部件企業的城市,廣州是名副其實的汽車重鎮。
?
其二,生物醫藥產業。
在生物醫藥產業上,廣州有著起步早、規模大的先天優勢。
其實生物醫藥是個需要長時間培育和積淀的產業。從基礎研發、技術攻關再到最后的成果轉化、項目建成,整個鏈條周期長、耗時久不說,還特別“燒錢”。
?
《廣州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發布后,提出要支持全球頂尖項目,最高支持額度50億元;那些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建設,單個項目支持金額最高也可達1億元??芍^“含金量”十足。
?
在政府的長期扶持和長遠布局下,全市生物醫藥企業6400多家,位居全國第三,其中上市企業近50家,市值居全國第四,綜合實力全國前三。
其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廣州先后出臺了《廣州市鼓勵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若干規定》、《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廣州市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若干措施》,明確將集成電路作為產業發展的領域重點和方向。
在政策推動下,廣州在集成電路設計、封裝和測試,以及半導體器件、光電器件等領域逐步實現了從無到有、漸具規模。到2024年,廣州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預計突破500億元,年均增長目標超過15%。
此外,廣州超高清顯示產業在一季度的發展態勢也是蒸蒸日上,龍頭企業扎堆、上下游產業鏈集聚,世界級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全世界有近一半的大尺寸OLED電視面板產自廣州,產業發展大勢掌握在自己手里。
?
廣州正在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制造業當家,立起現代化產業體系支柱,新科技、新產業成為助力廣州“騰籠換鳥”的先手棋。
外界只知道廣州企業家低調,“悶聲發大財”,殊不知廣州這座城市也是如此,在一聲不響之間完成了轟轟烈烈的產業轉型。
而這種與時俱進的轉變,正是廣州這次“逆襲”的核心底氣。
03
廣州的潛力還有多大?
廣州的成就,是所有廣州人一點一滴拼出來的。
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廣州這些年堪稱政策洼地,能拿到的國家戰略,與京滬深完全不在一個量級,甚至不及成渝。
你看,深圳拿下了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上海拿下了浦東現代化引領區、進博會、科創板等,北京也拿下了服貿會、北交所。而廣州,只有一個姍姍來遲的廣期所。
至于成渝,更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家綜合交通第四極、國內大循環等眾多戰略疊加。
所幸,廣州的民營經濟、新經濟非?;钴S,發展的韌性十分強勁,再加上廣州的底子雄厚,注定了這座中國的南大門擁有強大的發展潛力。
第一,在服務業方面,停了一兩年的廣交會終于重回線下。無論是展覽面積還是采購商數量,均創下了歷史新高,顯示了國際經貿窗口的重要地位正在回歸。
?
第二,這兩年,廣州的獨角獸企業異軍突起。根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3全球獨角獸榜》,廣州以22家獨角獸數量位居全球第八,相比上一年增加12家獨角獸,增量位居全國第一。
?
另據市場分析機構data.ai最新發布的《2024移動市場報告》顯示,來自廣州的希音、Temu(拼多多海外版)分別位居2023全球購物類APP下載量的冠亞軍。
?
“獨角獸”們所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接下經濟發展的“接力棒”。
第三,在交通區位方面,2023年以來,廣州實現了多個“第一”。機場、高鐵客流量雙雙居全國之首。廣州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超越了上海、北京、香港等機場。
高鐵,廣州南站更是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第一。同時,廣州地鐵總里程位居全國第三,交通優勢成為其晉級的有力支持。
?
第四,在科技創新上,廣州素有“創新之城”的美譽。擁有2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46家省重點實驗室,8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165萬人,居全國第一。2023年,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掛牌,4個項目入選國家顛覆性技術專項,居全國第二。
?
第五,在政策上,廣州與深圳共同晉級5萬億級國家都市圈。廣東省印發廣州、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全國首個批準的一線城市都市圈,也是唯一一個已獲批的5萬億級都市圈。
?
這一都市圈的發展旨在打破不同城市之間的行政藩籬,通過同城化帶動區域共同發展,成為強省會模式的替代選擇。
可以說,廣州最大一塊短板正在被慢慢補上。
一個務實低調,卻又朝氣蓬勃、開放自信的廣州正在回歸。而這樣一個“滿血復活”的廣州,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04
尾聲
廣州重回“第四城”、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是偶然嗎?
不,是必然!是這座“老城市”完成產業轉型的必然結果!是廣州正在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高端制造”生態鏈的必然結果!
從“十三行”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吹起“二次創業”號角,廣州從來沒有落后。
相信未來,廣州人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以開放創新的姿態,拼出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