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進階。
1
第一個“3萬億省會”
廣州又一次成為了焦點。
1月15日舉行的廣州市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會上,一個重要的信息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
2023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GDP)預計突破3萬億元。
根據此前廣州市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前三季度,廣州GDP為21769.84億元,同比增長4.2%,離3萬億僅差8230億元。
對比2022年第四季度,廣州GDP是8104億元。也就是說,2023年第四季度廣州經濟只要保持增長,挺進“3萬億俱樂部”已是板上釘釘。
至此,全國GDP超3萬億的城市將達到5座,即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而廣州,是全國第一個突破該門檻的省會城市。
3萬億,很多人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我們來做個對比,放到全球城市當中,廣州的GDP大概能排到第12位,和巴黎、倫敦、舊金山等城市比肩而立。
放到全球國家中,這個GDP也能排到第35位,緊追孟加拉和新加坡,趕超馬來西亞和越南。換句話說,廣州的GDP,已經超越全球大部分國家。
對廣州自己而言,這個數據也意義非凡。2010年,廣州GDP首次進入萬億;2018年,廣州邁進2萬億行列;2023年,廣州即將突破3萬億大關。
?
遙想1949年,廣州GDP僅有2.98億元,1978年也才43.09億元。
從3億到1萬億,廣州花了61年;從1萬億到2萬億,廣州花了8年;從2萬億到3萬億,廣州只用了5年!
?
這是一座城市的“狂飆”。
2
無數個“第一”
除了第一個“3萬億省會”,細數下來,這些年廣州拿的“第一”可不少,我們來列舉幾個。
其一,客運強度第一。廣州毗鄰香港、澳門,是大灣區最核心的城市之一,還是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機場客運吞吐量全球第一、地鐵運營強度全國第一、單個高鐵站客流量全國第一……
其二,人口流入第一。百度實時遷徙地圖顯示,廣州長期是全國人口遷入地第一。就拿近三年來全國春節后的人口變化趨勢來說,廣州都是全國流入、遷出排名第一的城市。一到重大節假日,就有人跑到網上吐槽“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涌入了廣州”。
?
其三,在校大學生第一。廣州擁有2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246家省重點實驗室,84所高校,在校大學生165萬人,居全國第一。此外,廣州還是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未來產業科技園、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的城市。
其四,會展業競爭力第一。《2022年中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廣州會展業競爭力指數位居全國榜首,從全國第三躍居全國第一,并連續8年獲“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榮譽。
?
其五,獨角獸企業增量第一。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3全球獨角獸榜》顯示,廣州獨角獸數量一年新增12家,增量位居全國第一。希音、廣汽埃安、小馬智行、粵芯半導體等都非常強勁。
?
其六,文化產業拿下多個第一。中國第一支流行樂隊、中國動漫第一獎、電競產業從業人數全國第一、中國第一家游戲直播上市公司、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多年保持全國第一……這些“第一”,都和廣州有關。
其七,演唱會熱度第一。廣州文化廣電旅游局數據顯示,2023年廣州大中型演出數量全國第一,來穗舉辦演唱會的演出藝人數量全國第一。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明星辦演唱會的消息。
更值得一提的是,廣州還在沖刺中國商業航天“第一極”。2023年初,中國首個全產業鏈商業航天產業化基地在廣州南沙正式投產運營。作為航天產業“鏈主”,該基地將帶動千億級規模的宇航動力研發、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游關聯產業鏈在南沙聚集。
?
這些個“第一”背后,是廣州厚實的底蘊。
3
補短板,踏實干
盡管諸多“第一”傍身,廣州依然面臨挑戰。
1989年,廣州GDP超過天津,躋身“北上廣”,成為中國內地經濟第三城。這樣一個位置,廣州連續坐了27年。
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廣州GDP被深圳反超;再到2022年,廣州GDP被重慶反超。看著這個情況,有人不免擔憂:廣州要跌出一線城市嗎?
排名下滑是客觀事實,但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重慶的城市面積幾乎是廣州的9倍之多,重慶的常住人口是廣州的1.7倍。
更重要的是,廣州采用三級稅制,財政稅收不僅要上繳中央,還要與省級分成,用以支援省內其他兄弟。而重慶,不僅是兩級稅制,還是財政轉移支付的受益方。
?
先天條件的巨大差異,同樣客觀存在。但廣州沒有爭辯太多,這座城市一直崇尚實干,用行動說話。
了解過廣州歷史的都知道,1978—1998年的改革開放上半場,廣州其實并不領先。當時,廣州是輕工業重鎮,“廣州只會做點小生意,不會搞大工業”的言論一度讓廣州如芒在背。
在重要的關口,廣州開啟了一場從輕工業向重型制造業轉型的征途。從汽車到港口貨運和船舶制造,從石化工業到電子制造,廣州的重工業開始站穩腳跟,并成功完成了產業轉型。
正因此,2010年,廣州GDP達到10604億,成為當時國內第三個、副省級序列里唯一破萬億的城市。
?
如今的廣州,依然選擇自己找出路。有行業人士分析過,廣州這兩年的“相對退步”,主要是第二產業的失速,尤其是汽車與電子兩大支柱產業的增長乏力。往更深處看,根據城市進化論的分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上游產業的缺失。
明白了癥結所在,要做的就是“補短板”。2022年起,廣州將“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納入政府工作報告,直言要“再造一個新廣州”。進一步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這三大新興支柱產業,正在成為廣州產業結構的大梁。
此外,廣州還提出規劃,力爭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產業規模三年突破4000億元,進一步往上游產業拓展。
其實,廣州本就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擁有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制造業底子非常深厚。科技賦能加上主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廣州的制造業很容易實現質的突破。
廣州并不完美,但這座城市一直有力爭上游的闖勁和主動變革的魄力,值得看好。有一句話,很適合當下的廣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