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只是一個開始。
1
終局
塵埃落定。
獐子島(002069.SZ)終于給了大家一個交代。12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2023年金融檢察工作案事例中,“獐子島”違規披露重要信息案赫然在列。
案例中給出了詳細的信息。2022年1月20日,大連人民檢察院對獐子島公司原董事長、總裁吳厚剛等人向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同年10月31日,大連中院作出判決,以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詐騙罪、串通投標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對被告人吳厚剛數罪并罰——
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5年,并處罰金人民幣92萬元。
分別判處其他1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11年至有期徒刑1年7個月不等(部分適用緩刑),并處罰金。
宣判后,吳厚剛等5人提出上訴。2023年5月25日,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場歷時近10年的“懸案”終于迎來了大結局。這些年,獐子島的扇貝屢次“跑路”“餓死”,都可以拍成懸疑電視劇了。
歷經風波,獐子島的股價也是千瘡百孔。截至2024年1月2日收盤,其股價為4.60元/股,相比當年高點已經跌去85%以上。
?
這已經不是什么腰斬,而是腿肚子以上都砍沒了。
從財務數據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獐子島負債率高達93%,負債合計22.57億元,其中短期借款高達17.66億元,賬上貨幣資金僅為5.57億元。
?
此外,根據財通社的梳理,獐子島還在不斷“借新債還舊債”。2023年前三季度借款19.12億元,同期償還債務高達19.23億元。更窘迫的是,公司過去三年都在變賣家產度日。
可以說,獐子島和它的前掌舵人,都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2
傳奇
來講講這個傳奇吧。
話說獐子島距離大連120公里遠,盛產海參、鮑魚、扇貝等高端海鮮,有“海上大寨”之稱。
出身漁民家庭的吳厚剛,從一個小會計做到了獐子島鎮長的職務,并兼任獐子島漁業集團公司總經理。2001年,趁著國企改制的大潮,吳厚剛用借來的530萬從鎮政府手里買下獐子島漁業公司5%的股權,成為獐子島集團的掌控人。
?
在吳厚剛的帶領下,全島效仿日本北海道,啟動海洋牧場建設,在海底投放人工魚礁,搞海底養殖。由于物美價廉,獐子島的海產品出口到歐美多個國家。到2005年,獐子島集團就實現產值5.2億元,凈利潤1.5億元,出口創匯1.7億元。
如日中天的獐子島在2006年登陸了A股,一度成為中國農業第一個百元股,吳厚剛也變身為億萬富翁。到2014年,獐子島已開發的海洋牧場面積達到2000平方公里,成為中國最大的世界級海洋牧場。
?
這本是一個非常正能量的典型,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獐子島發公告稱,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獲期的扇貝絕收——
扇貝跑路了。
公告一出,震驚整個A股市場。那一次的“扇貝跑路”,讓獐子島在2014年巨虧11.89億元。
股民們還沒有從“扇貝跑路”的離奇中緩過來,在2018 年1月,獐子島的扇貝——
出現大規模“餓死”的情況。
自此一發不可收拾,獐子島扇貝猶如神靈附體,此后數年不是“跑路”,就是“餓死”。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配方,短短5年時間,扇貝“跑路”三次、“餓死”一次。
在網絡上,關于扇貝“跑路”的傳聞眾說紛紜,有網友甚至說,扇貝是順著洋流回到了原產地北海道……
這種比電視劇還魔幻的情節,讓獐子島的扇貝成了中國最神秘的生物之一。
直到幾年后,證監會借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專業技術,復原了公司的真實采捕海域,并據此認定——獐子島公司成本、營業外支出、利潤等存在虛假。
?
2020年6月,證監會依法對獐子島作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決定,對獐子島給予警告,并處以60萬元罰款,對15名責任人員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罰款,對4名主要責任人采取5年至終身市場禁入。
如果不是證監會出手,獐子島的扇貝恐怕還要繼續“奇幻漂流”。
3
魔幻
實話說,獐子島的操作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疇,但在我大A股,這只是基本操作。
2012年9月,來自湖南常德的萬福生科,被稱為“創業板造假第一股”,這家公司造假手法極為隱蔽,堪稱“造假一條龍”——
上市前就開始造假。這家企業2011年上市,但在2008年至2010年,其分別虛增銷售收入1.23億元、1.50億元、1.91億元,虛增營業利潤2,851萬元、3,857萬元、4,590萬元。
上市后繼續造假。上市后的2011年,萬福生科虛增銷售收入2.87億元,2012年上半年虛增銷售收入1.65億元。
在銷售端,其主要是虛構或串通客戶虛構收入,在資產端,主要通過虛構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來虛增資產,而虛增的利潤又可以很“完美“地藏匿于在建工程中。
?
還有ST博元,被股民稱為“最不要臉的公司”。在2014年的年度報告中,這家企業竟然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無法保證年度報告內容的真實、準確、完整,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并不承擔個別和連帶的法律責任。
正因此,這家公司也開創了歷史,成為A股史上首家因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被終止上市的企業。
?
還有ST東海,上市20年,虧損19年;中基健康,連續造假長達6年;保千里,經歷連續28個跌停創下記錄;雛鷹農牧從“欠債肉償”到“豬被餓死”;康得新122億現金一夜之間“不翼而飛”……
這些場景,不在電影里,就發生在真實的A股。
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數據顯示,僅1994至2018年,因財務虛假披露被處罰的事件就多達172起,涉及165家滬深上市公司。
如果真的全挖出來,恐怕可以寫成一本《股市一千零一夜》。
4
尾聲
往深處看,A股之所以亂象頻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違法成本過低。
過去,A股市場上針對公司和個人的罰款最高為60萬元和30萬元,《刑法》第161條所列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的最高刑期僅有3年。
你想想,上市公司搞個財務造假動不動收割數億數十億,甚至是上百億,但東窗事發后才罰不到100萬,多劃算啊。
而在全球其他成熟的股市,造假的成本要高得多。以美股為例,本世紀初,因在4年時間內虛增了6億美元利潤,美國能源巨頭安然被送上了“斷頭臺”:公司退市、被罰5億美金、公司創始人及前首席執行官被判入獄20年以上……
?
安然公司的投資者通過集體訴訟獲得了高達71.4億美元的和解賠償金,有89年歷史并且位列全球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安達信因幫助安然公司造假,被判處妨礙司法公正罪后宣告破產。
連帶著,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洲銀行也因涉嫌財務欺詐被判有罪,向安然公司的破產受害者分別支付了20億、22億和6900萬美元的賠償罰款。
這就是造假和欺騙的代價!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里,這種代價一定是非常高的。
如今,獐子島事件的結局同樣讓我們看到一絲希望。那些還想著來騙、來套、來“割韭菜”的上市公司,是時候掂量一下了。對于這樣的公司和人,我只能送給他們一句話——
狂歡吧,但記得坐在離出口近一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