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茶,一定要小心。
1
火爆的“泛茶”
要說這兩年茶葉界“最靚的仔”,恐怕非“泛茶”莫屬。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但在茶葉圈,它可太火了。我們來看一串數字,感受一下“泛茶速度”——
從0到100,泛茶只用了半年的時間;
2022年11月的一天,泛茶116家經銷商門店在全國各地同時開業;
泛茶成立的第339天,核心經銷商已經突破340家,平均每天就有一家泛茶門店開業……
都說這幾年很艱難,但看看泛茶這個發展速度,你可能會以為夏天來了。
公開資料顯示,泛茶萌芽于2015年,籌備于2020年,正式成立于2021年底,在2022年提出了“百城千店”計劃,以“大城市多開店,小城市開大店”的渠道模式,開始全國布局。
?
根據“泛茶控股”微信公眾號的數據,時至今日,泛茶經銷商已經突破460家,首家跨國形象店還在韓國開業,邁向國際化。此前,泛茶還登上“世界第一屏”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甚至還冠名了“泛茶號”高鐵。
橫空出世的泛茶,到底什么來頭?
工商信息顯示,泛茶控股(廣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廣東省廣州市,是一家從事金融業為主的企業,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鄭朝根。
公開資料顯示,鄭朝根為80后,有著“愛拼才會贏”的閩商精神,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資料還顯示,鄭朝根是9個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憑借這些企業,鄭朝根編織起一個不小的“泛茶系”商業版圖。
?
再往深處看,泛茶并不簡單。
2
泛茶的“魔力”
泛茶何以“光速”擴張?泛茶董事長鄭朝根給出的答案是——
泛茶在品牌籌備初期就確定了系統的品牌戰略規劃,從團隊、原料、研發到推廣、銷售都做了完善的部署,直擊中國奢侈品品牌,立志做茶行業的蘋果。
但實際上,泛茶的熱度離不開兩個要素。
一是營銷造勢。在品牌形象上,泛茶自詡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奢侈品品牌”。網絡上散布的宣傳稿件,常常出現“實力”的展示。
例如,泛茶號稱由資本斥巨資打造,總部位于“茶行業華爾街”廣州芳村;例如,登上美國紐約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大屏、巴黎春天百貨步行街、首家跨國形象店在韓國落地;再如,占地16畝的泛福大廈4月正式奠基,研發中心第一期2000多平對外開放……
?
在產品上,泛茶傍上了傳統文化。泛茶號稱要弘揚中國茶文化,為中國茶葉爭光。
典型的是它的產品命名:“屹立東方”、“屹起分享”、“屹起愛國”、“屹起成功”、“屹道致遠”、“風調雨順”……泛茶還對外宣稱,旗下所有產品都是用10年以上的老料進行加工拼配。
?
二是拉高價格。這兩年,普洱茶市場進入寒冬,各大普洱茶交易平臺一片綠油油。但一片綠意里,泛茶卻逆勢飄紅。
找茶品牌網顯示,泛茶指數高達75824點——這個數字,是大益指數的4倍,是大盤指數的4.7倍!拉長時間來看,過去幾年泛茶指數走出了逆天的陡峭行情。
?
從具體產品看,這茶可不便宜。2021風生水起(熟)83000元/提,2023屹路祥瑞97500元/提,2021屹起的報價更是高達610000元/提,折算下來244元/克。
?
好家伙,這哪是茶葉,這簡直是金葉子!
同行跌跌不休,它這連創新高,泛茶到底有什么魔力?
3
金融茶
泛茶的暴漲看似魔幻,但稍微懂行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
時間回到2021年初,網絡上流傳著一張茶葉交易軟件截圖,一件“88 青餅”茶葉的價格,高達1500萬。折算下來,1克價值500元,比當時的黃金還貴。
?
但在上世紀90年代,這款“88青餅”只要10元一餅,也就是0.025元/克。30年間,這款茶葉翻了整整2萬倍。
這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場景,在廣州和佛山之間,一個叫芳村的地方,每天都在真實發生著。
這里本是一片無人問津的偏僻之地。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精明的商人來到這里,高喊著“要賺錢,到芳村;要賺錢,炒普洱”的口號,讓這里從此大變樣。
芳村的茶商從80年代的七八十家,一度擴張到近兩萬家。他們經營著1000多個品種的茶葉,一年貢獻著數十億的成交金額。人們把這里稱作“茶葉華爾街”。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茶葉交易中心。在芳村,你可以買到任何一個品種、任何一個檔次的茶葉。但在這里,他們引以為豪的,并不是賣茶葉,而是炒茶葉。
?
大約2012年前后,由“大益茶”開始的經銷商期貨模式,把“金融茶”往前推了一步。從此之后,芳村茶葉市場出現了“期貨交易”這種獨特的模式——
只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客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后,由上一個茶客再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循環往復。
這個模式還有另一個名字:擊鼓傳花。
在此之前,這個模式下最火的品牌是大益茶。大益茶原本是一家老牌茶企,后來說要往奢侈品方向發展,再后來通過大肆營銷走上了金融之路,一度號稱“茶中茅臺”。有人曾總結過大益茶的路數——
第一步,人為制造供需不平衡。通過營銷宣傳,把某些茶葉塑造成一件難求的爆款。
第二步,人為制造“噱頭”。雇一些所謂的專家和媒體,宣傳其收藏價值。
第三步,人為制造“暴漲假象”。先放出一小部分茶葉在市場上流通,再派自己人去“高價回收”;再放一小部分,再自己“高價回收”,如此循環往復。
三板斧下來,市場已經陷入狂熱,圈外的韭菜開始源源不斷入場。接下來,莊家們就開始有節奏地放出囤積的貨源,躺賺。
到最后,這些茶葉的最終歸宿,就是藏家們的庫房,他們淪為最后的“接盤俠”。
4
尾聲
看到這里,很多疑問似乎已經解開。
大益茶曾經歷的事情,在如今的泛茶身上都能看到影子:奢侈品路線,熱衷營銷宣傳,價格不斷飆升,金融屬性強化……
此外,在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政府門戶網互動交流平臺上,已經有人舉報泛茶“利用茶葉產品非法金融證券化,惡意金融炒作,非法期貨交易,非法集資,集資詐騙”。
?
說起來,很多“金融茶”的套路大致相同,基本沿著“承諾高額回購——制造火爆假象——兌現回購承諾——投資全打水漂”的劇情發展。一旦投資者沉浸其中,很容易就成為接盤大冤種。
?
監管也看到了這個趨勢,幾個月前,廣州市荔灣區發展和改革局發出《告知書》,稱茶葉市場涉嫌違法的“炒茶”行為已嚴重擾亂茶葉市場秩序,“炒茶”行為或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無獨有偶,不久前,陽江市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印發了關于防范以“金融茶”等名義實施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的通知。
那么,泛茶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暴雷茶?這個問題,目前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回答,但我始終堅信全球泡沫研究專家何塞·施可曼的那句話——
只要是泡沫,一定會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