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闖出了一條新路。
1
廣東率先“破題”
中國南方的浪潮,又一次涌動起來。
11月29日,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圓滿閉幕。大會為期2天,以“人文灣區·數字賦能”為主題,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及數字創意3個前沿領域,匯集來自全國的62家投資機構、超過300家優質文化企業。
大會規格很高,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廣播電視局指導,中國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聯合主辦。
?
大會舉辦的時間點也頗為巧妙。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高層提出新思想,直言“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接著是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行。會上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而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正是要高標準打造新型文化投融資平臺,聚焦生成式元宇宙、數字創意、人工智能三個前沿領域,開辟“文化+金融”的高速通道。
也就是說,這場大會是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結束后,廣東又一次率先而為的“破題”。
那效果如何呢?數據顯示,本次大會共有7個項目現場簽約,20家企業獲得機構簽約意向,累計金額超20億元。此外,還有多只文化產業基金成功發布,總規模超百億元。
更具意義的是,在大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融資聯盟正式成立。首批聯盟成員單位涵蓋私募股權機構、風險投資機構、證券公司、文化國企等類型,陣容強大。這標志著,一個“文化+金融”的生態圈正式搭建起來了。未來,它們將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繁榮發展。
?
一個新的局面,從此開啟。
2
文化引擎
潮起大灣區,有著堅實的底蘊。
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圈,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知道廣東的制造業強,但不知道這里的文化產業一樣亮眼。
廣東的文化底子非常扎實。目前,廣東是全國考古資源涉及年代最全、遺址類型最豐富、田野和水下考古并駕齊驅的省份之一。例如,“南海I號”出水文物總數達18萬件(套),是我國最大的沉船考古發掘項目。
廣東全省現有國家重點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86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5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1項,歷史文化資源的數量、級別均居全國前列。
?
拿省會廣州來說,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建城2200多年來,廣州始終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從未動搖。放眼世界,超過2000年城址不變的城市,只有雅典和羅馬等少數幾個。
深厚的文化基礎孕育出龐大的文化產業。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6910億元,占全國總量約13.2%,連續19年居各省之首。
此外,廣東全省擁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32.5萬家,規上文化企業萬余家,從業人員304萬人,均居全國第一。文化產業增加值經濟貢獻率近8%,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方面,廣東更是占到全國約五分之二。
光粵港澳大灣區,就已形成游戲、動漫、超高清視頻制造、潮玩等多個超十億產值的產業集群,上市文化企業數量達到163家。在數字出版、游戲、電競、動漫等細分領域,廣東已經具備明顯領跑優勢。
?
拿游戲產業來說,你也許不知道,廣州是“全球電競產業中心”,廣州游戲產業名義營收超全國1/3,長期穩居國內第一梯隊。
一個現實是,盡管產業龐大,但與過去對比,與宏觀經濟態勢一致,近年來廣東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也有所放緩。
那么,在沖刺高質量發展的當口,廣東該如何激活文化產業新動能?
3
金融賦能,文化反哺
這正是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想要回答的問題。
用暨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鄭煥釗的話來說,廣東文化產業已經走上知識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發展方向,迫切需要投融資加持研發環節。
這次大會的重點,就是著眼金融助力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導金融“活水”澆灌文化產業。
大灣區囊括了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大亞洲乃至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坐擁港交所與深交所兩大交易所、上百家券商以及上千家投資機構,金融資本體量巨大、活躍度極高。
據統計,2019年至今年10月,大灣區文化產業合計產生融資事件達527件,總融資金額約為407.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的融資高達74筆。
?
不難想象,在金融的助力下,廣東將不斷釋放“文化+”效應。
一方面,獲得投融資加持的文化企業,可以進一步投入研發等環節,不斷進行產業升級。
例如,一家叫廣州凡拓的企業,著眼于AIGC、3D可視化等技術的發展,加速布局虛擬數智人賽道,推動產品轉型升級。其為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定制的數智人“沁沁”,為版本館提供了兼具專業性與人文溫度的交流問答、智能服務。
?
還有一家叫四開花園的企業,通過8K+裸眼3D技術賦能,將已步入夕陽產業行列的戶外大屏升級轉化為網紅打卡點。
通過這種方式,這些新興文化產業,就可以賦能傳統產業,激發新的經濟活力。
另一方面,新技術催生了智能穿戴、虛擬現實設備制造等新產業,將推動文化新業態整體規模進一步壯大。以人工智能為例,2022年廣東實現核心產業規模1500億元,五年時間內增長近五倍。
這樣一來,金融助力數字產業發展,數字產業再反哺實體經濟,賦能廣東“制造業當家”的戰略。“金融——數字文化產業——制造業”就形成一個真正的“成長飛輪”,不斷奔向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培育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就做過預測,到2025年,廣東數字創意產業營業收入將突破6000億元。
可以說,廣東文化產業的新引擎,已然出現。
4
結語
從更大的視野來看,另一個趨勢已經出現。
早在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就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2005年的時候,這個比重還只有14.2%。從區域上來看,2020年,廣東、江蘇、山東等13個省市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而在北京和上海,數字經濟的GDP占比已經超過了50%。
自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以來,“數字經濟”已至少5次被高層重點提及。
可以說,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知曉這個趨勢后,再看如今廣東在文化產業上的發力,正是通過“文化+科技+金融”的方式,重塑生產力,奔向數字經濟的大海。
看來,廣東又一次走在了時代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