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投資變了味。
1
6只產品清盤
基金行業的清盤警報正在不斷拉響。
資料顯示,截至11月14日,今年以來已有227只基金清盤。上次我們說到連養老金都虧了的中銀基金,截至2023年10月,其年內已經有9只公募產品清盤終止運作。
今天的主角景順長城,旗下的清盤基金也不少。根據行業觀察者“財富獨角獸”的梳理,今年以來,景順長城已有6只基金清盤。
從原因看,景順長城的這些基金被清盤,都是因為“基金資產凈值連續50/6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據wind數據,這些清盤基金分別為景順長城泰祥回報混合、景順長城泰陽回報混合、景順長城泰恒回報混合、景順長城量化先鋒混合、景順長城泰申回報混合以及景順長城順安回報混合,累計清盤的基金規模為0.16億元。
?
此外,根據“財富獨角獸”的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景順長城在管基金共299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但在其中——
有119只規模在1億元以下,低于5000萬元清盤線的有85只。
在管基金近三成都是“迷你基”,難怪清盤警報此起彼伏。
清盤之外,今年以來,景順長城的資產管理規模也在減少。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景順長城總規模減少了236.67億元,降至5131.75億元,總資產排名19/197,快要跌出頭部陣營了。
?
2
“頂流”的墜落
聊景順長城,有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劉彥春。
相比于那些年少得志的基金經理,劉彥春可謂是大器晚成。從名校畢業后,劉彥春當過至少7年的基金經理,但一直默默無聞。
跳槽到景順長城是他的轉折點。以他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為例,2017年規模還不足20億元,到了2021年已經飆升到517億元,5年增長了24倍。
在巨無霸基金的加持下,劉彥春的基金管理規模很快就突破了千億,躋身行業金字塔尖。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間,劉彥春管理的基金合計回報均超過200%。他也由此受到基民熱捧,被稱為“全世界最好的春春”。
?
但好運并沒有一直持續。數據顯示,2021年,劉彥春管理的基金一共虧了152億元,2022年虧了140億,兩年加起來虧了292億。平均算下來——
每天虧掉4000萬。
哪怕到現在,這位曾經的“千億頂流”也沒能走出虧損泥潭。打開天天基金網的業績詳情,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色。
?
時至今日,劉彥春的資產管理總規模為596.04億元,相比高點幾近腰斬。
巨虧背后,和劉彥春的投資風格密不可分。有人曾直白地總結過劉彥春的投資風格:重倉消費、高度集中、長期持有、從不擇時。
具體來看,過去幾年劉彥春的重倉股基本集中在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白酒龍頭,藥明康德等醫藥龍頭,免稅零售個股中國中免以及一些泛消費領域的頭部企業,外界調侃這是“喝酒吃藥”。
?
但自從2021年以來,劉彥春重倉的這些股票,幾乎都遭遇了回調,部分股票更是跌去近70%。
讓基民們尤其不滿的是,哪怕產品遭遇巨虧,劉彥春依舊能得到大把管理費。根據36氪財經的梳理,僅2022年,劉彥春管理的六只基金就為景順長城貢獻了約12億元管理費。
自己賺著巨額的管理費,卻拿著基民們的錢“豪賭”,這讓人難以接受。
3
廉頗老矣?
在景順長城,業績尷尬的不止劉彥春。
“老將”余廣,累計任職時間13年又185天,目前在管基金同樣是大幅虧損。
?
還有詹成,在管基金近兩年跌幅基本在30%左右。
?
此外,根據“財富獨角獸”的梳理,景順長城旗下共有248只基金產品披露了2022年報——
其中有80余只產品凈值回撤超10%,15只產品利潤虧損超10億元。
有意思的是,按照“德林社”的統計,2022年,景順長城旗下200多只基金合計虧損達425.73億元,但并不妨礙這些基金產品在2022年收取了41.34億元的管理費。
這種好運似乎并沒有延續到今年。長城證券2023半年報顯示,景順長城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20.35億元,實現凈利潤6.47億元,同比分別下降7.17%和14.39%。
再往回看,景順長城基金2022年末實現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42.34億元和13.6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34%和2.46%。
這個業績啥概念呢?國際金融報做了一個對比,長城證券參股的另一家公募基金公司——長城基金,2023年上半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為5.8億元和1.1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28%和93.06%。
公開資料顯示,景順長城基金成立于2003年,是證監會批準設立的國內首家中美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2018年至2021年,其管理規模由717.79億元增至5454.32億元。但在2022年末,景順長城基金的管理規模,相較2021年末減少了幾百億,增長勢頭戛然而止。
這種“過山車”背后,正是劉彥春等基金經理業績的波動。
說起來,這些年很多基金經理都在風口上“豪賭”,有賭半導體的,有賭新能源的,還有賭地產和煤炭的……他們所做的,就是選一個或兩個賽道,用最重的倉位,買最集中的股票,剩下的聽天由命。
賭中了,就能繼續吸引投資者砸錢;賭輸了他們也不怕,反正有巨額管理費兜底。
到頭來,投資終究變成了投機,投機又進一步變成賭博。如今的狀況,正應了巴老的那句話——
當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誰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