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2024年的醫藥行業,在整體環境的寒冬中,一直在尋找復蘇的轉折點。
這種寒冬,資本市場是明顯的體現。A股大健康板塊整體下挫,港股有多家百億市值的企業要求私有化。信心比黃金重要,但信心在哪兒?年底,信心真的來了。
首先是并購六條點燃上市公司的熱情,眾多上市公司發布收購公告。其次,部分大企業宣布港股上市計劃。
站在經營層面上,2024年是2023年各項政策的深入推進。醫療反腐繼續,并嚴查到藥店套取醫保基金。集采繼續引領國產替代,更多的企業將增量蛋糕瞄準出海。
港股再見?
今年以來,中國中藥、復宏漢霖、賽生藥業等三家港股上市藥企接連宣布有意私有化。三家企業市值均超百億,私有化的邏輯也基本一致,即港股估值低且流動性較差,不能為其充分賦予融資的能力和價值。
當初有多風光,如今的沒落或更為強烈。2018年,港交所推出18A(允許未盈利的藥企上市政策)的“穿云箭”,一時吸引眾多創新藥企“來相見”。香江畔的上市鐘聲不斷敲響,這些虧損藥企看中的就是港股的融資便利。畢竟,在投資機構的藍圖里,上市融資、燒錢研發、商業化、實現盈利是一家港股18A藥企的進階路徑。
如今對港股說再見,但三家私有化企業的業績均較為亮眼。2023年,中國中藥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181億元、13.96億元,各自同比增長26.7%、93.6%。同期,復宏漢霖首次全年盈利,凈利潤5.46億元;賽生藥業依靠核心產品的放量,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并已持續多年。
明星企業的離場是一次用腳投票,但不代表港股吸引力消退。作為復宏漢霖的母公司,復星醫藥于5月公告計劃分拆復星健康上市,并簽訂對賭協議。最新融資中,主營民營醫院的復星健康投前估值102億元,從規模與資本環境看,港股或是理想的上市地之一。
港股估值低的另一面,是出現部分“殼資源”,令不少買家蠢蠢欲動。10月,嘉和生物公告擬以合并方式反向收購億騰醫藥,完成后更名為億騰嘉和,億騰醫藥的實控人將成為新企業的控股方。
2020年至2023年,億騰醫藥多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還曾通過聆訊,但未能完成上市發售。交易的另一方嘉和生物,上市港股時市值超百億,但伴隨業務開展的不順利,最終跌落不到10億。雙方的合作,也被視為一次各取所需。
有人出有人進,港股的曙光在年底迎來。恒瑞醫藥宣布,計劃在港交所主板進行IPO,預計募資規模約為20億美元(約140億元),主要是為了推動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和科技創新,同時為未來的海外商業化鋪路。
大企業重燃并購熱情
港股遇冷,A股則呈現過山車的變數。
今年以來,A股醫藥企業IPO數量驟減。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49家企業終止上市。同時,大健康板塊迎來震蕩調整。截至目前,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還有邁瑞醫療、恒瑞醫藥、片仔癀、百濟神州、愛爾眼科,以及藥明康德,覆蓋器械、創新藥、民營醫療、CRO等。相較2020年板塊近10家千億市值企業,強者恒強的效應愈發明顯。
冰冷的寒氣吹遍板塊,但并購的火苗始終在燃燒。
首先是年初,邁瑞醫療宣布收購惠泰醫療,作價66.5億元。這起“A并A”的交易,在市場引起廣泛關注。作為醫療器械的龍頭企業,邁瑞醫療通過跨領域收購,快速布局心血管領域細分賽道,并加速進入全球器械前20強。深交所在年底的并購分享中,還將其列為經典案例。
其次是華潤三九收購天士力,作價62億元。此次權益變動完成后,華潤三九將成為天士力的控股股東。實際上,2024年華潤系對旗下醫藥資源進行大幅度的整合。收購天士力前,昆藥集團公告從華潤三九手中收購昆明華潤圣火的控股權,作價17.91億元,目標是解決華潤系內部產品的同業競爭問題。
可以看出,并購浪潮的直接受益者,還是大企業、大資本系。自并購六條推出以來,眾多企業嗅到機會,并付出實踐。并購的焰火,一時間重燃。
11月,中國生物制藥通過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浩歐博,作價約6.3億元。作為已“四代接班”的豪門企業,中國生物制藥曾計劃上市科創板,最終未能成功。此番收購,也被市場認為以另一種方式圓夢科創板。
12月,海爾生物公告擬通過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2023年底,海爾集團將血液制品第一梯隊的上海萊士納入版圖。本輪合并,是海爾集團的內部整合,即將原本業務相對單一的海爾生物打造成綜合性龍頭,以提高估值。
同期,石藥集團旗下的新諾威也披露收購的最新進展。新諾威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石藥百克,作價約76億元。兩個交易方均為石藥集團的資產,該集團不斷向新諾威注入創新藥資產,使其市值不斷上漲。截至目前,石藥集團與新諾威的市值合計超900億元。
反腐鐵拳指向藥房
2023年開啟的醫療反腐風暴,2024年仍在扎實推進中。
高壓式的反腐重點有三個方向,分別為打擊商業賄賂、嚴查醫保基金使用、整頓藥品器械采購環節。三個方向,反腐的對象各自對應藥企、藥房、醫院。
同時,相關部門完善了行賄人“黑名單”制度,就醫藥企業、醫療機構及其關聯方的商業賄賂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并不定期披露違規案例。
8月,國家醫保局通報三家藥企虛增原料藥、虛抬藥價套取資金。經查,涉案企業與下游藥品代理商相互串通,在采購環節增加指定的經銷商,再高價從其手里提價數倍至十數倍采購原料藥,供代理商醫藥商業賄賂。其中,上市公司白云山的旗下企業位列其中。
醫保基金方面,根據國家醫保局的部署,2024年全國范圍內開展多輪飛行檢查,藥房是重中之重,并核查醫保基金的使用情況,嚴肅查處欺詐騙保行為。
比如6月,一心堂就公告被國家醫保局約談,從過往監管情況看,其部分門店存在違法違規使用醫保基金行為。對此,公司開展自檢自查工作,并向國家醫保局提交整改情況報告。同時,公司接連披露多項新舉措,如回購股份、收購超80家藥房及其存貨等。
7月,老百姓公告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謝子龍被湖南省監察委員會實施留置、立案調查,但未詳細披露具體案情。9月,公司公告湖南省監察委員會簽發《解除留置通知書》,謝子龍先生已解除留置措施。
稍早之前,大參林披露實際控制人之一柯金龍被刑事拘留,并以涉嫌單位行賄罪被提起公訴。需要指出,事發與披露的時間隔超半年,公司致歉表示,“錯誤的認為該事項對公司生產經營暫未造成較大影響,同時因案件還在審理過程中尚未判決,公司對于相關信息披露要求把握不準確,未及時進行公告”。
醫院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年內有超百位院長落馬,所涉案件主要在藥品采購的環節,區域遍及全國。從通報的案情陳述看,整治的重點放在院內對藥品、器械的過票加價、洗錢、捆綁銷售等違規行為;結果看,反腐有效遏制了相關產品的價格虛高,并推動帶量采購制度覆蓋范圍擴大。
集采與出海
集采,始終是行業繞不開的話題。
年底,第十批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在上海召開。此次競標延續“低價至上”傳統,覆蓋62個品種,超過400家企業參與。最終,部分藥品價格低至每片3分錢,多種藥品的價格刷新紀錄,如鹽酸艾司洛爾注射液報價僅2.39元。拜耳、輝瑞等直接放棄競標,外資原研藥逐漸退出中國公立醫院市場。
幾天后,醫療器械集采開標,主要產品為人工耳蝸和外周血管支架兩大類,與藥品呈現截然相反的走向。一方面,低價中標仍是主基調,人工耳蝸的單套價格從平均20余萬元降至約5萬元。但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參與積極性高,人工耳蝸的品類有5家企業中標,包括3家外資,即奧地利美迪樂醫療、美國領先仿生、澳大利亞科利耳。
稍早前,生物類藥的胰島素集采續約工作也完成。新一輪的降價幅度較小,幅度約3.8%,采購周期延續至2027年底,并相較首次集采的報量有所增加,參與的上市公司有甘李藥業、通化東寶、聯邦制藥等。
集采的加速和深入,標志國產替代的時代到來。只不過,以價換量對企業而言也是一場考驗。當國內市場歷經各種變化之際,部分企業瞄準了出海。
比如處于第一梯隊的恒瑞醫藥,目前已在全球開展近20項海外臨床試驗,并實現11項創新藥的海外授權。年內公司與美國Hercules公司達成合作,將GLP-1類創新藥的權益授權給Hercules,交易總價超過60億美元。
另一家千億市值的百濟神州,多個創新藥在美國市場銷售。2024年上半年,其美國的收入59.03億元,同比增長134%,為公司最大的業績來源。其中,王牌產品百悅澤的銷售額59.03億元,超60%的季度環比需求增長來自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適應癥中使用的擴大。(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