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用戶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發起投訴稱,其與微眾銀行沒有任何借貸業務關系的情況下,微眾銀行卻發短信給他,稱其貸款嚴重逾期,要協同相關部門調查。
近日,有用戶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發起投訴稱,其與微眾銀行沒有任何借貸業務關系的情況下,微眾銀行卻發短信給他,稱其貸款嚴重逾期,要協同相關部門調查。
該用戶表示,“ 微眾銀行是什么時候調取我的信息?有什么權利調取我的信息?我從未用過微眾銀行,為什么能清楚的知道我的名字?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調取我的信息違不違法?”
類似的投訴,僅過去一個月就有近10條。7月14日,一位用戶投訴稱,微眾銀行于2023年5月28日未經允許查詢了其征信并留下了貸款審批記錄,但其本人從未申請過任何平臺的貸款而且信用征信一直非常好。
該用戶擔心出現這種情況會對其以后有影響,因此要求微眾銀行立即刪除此條記錄,恢復信用,并做好書面解釋。
7月3日,另一用戶投訴稱,其從來沒有在微眾銀行貸款,查個人征信的時候征信上卻顯示2021年6月25日貸款1360元2024年6月10號到期,到目前為止還有525元沒還。
6月30日,還有用戶投訴稱,其在查詢個人征信時,發現自己有微眾銀行有一筆57000的貸款,但本人卻毫不知情。
截至目前,在黑貓投訴上針對微眾銀行的投訴達到了14907條,其中大量投訴指向侵犯個人隱私。
作為一家手握3.6億個人用戶的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在保護個人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從目前來看,微眾銀行顯然“失職”了,不僅沒能夠保護個人信息,反而將其當作攫取暴利的手段。
去年10月,微眾銀行曾被曝光誘導用戶注冊,“白嫖”個人信息,引發廣泛關注。據報道,有網友在朋友圈刷到微眾銀行的廣告,在最高可獲得50萬元貸款的廣告吸引下,完成了采集人臉、身份證、短信驗證等一系列操作后,最后卻被告知暫無額度。對此,網友懷疑自己的個人信息被微眾銀行“白嫖”了。
消費者的手機號碼、人臉信息、身份證、銀行卡、二維碼等均屬于個人敏感信。根據2021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這一系列信息均是個人信息保護的范疇。
除了被投訴侵犯個人信息外,暴力催收也是微眾銀行另一個投訴重災區。據用戶投訴,微眾銀行委托第三方催收人員,私爆通訊錄,泄露個人借款信息給他人。
暴力催收向來監管部門重拳整治的領域,因為網貸暴力催收致使借款人死亡的案例屢見不鮮。
今年以來,已有不少涉嫌暴力催收的平臺被警方端掉。5月份,湖南永雄資產管理集團宣告停業。據悉,該集團先后有179名員工被安徽警方跨省抓捕,其中3人因尋釁滋事罪被批捕。
今年4月份,網傳北京催收巨頭CBC(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有員工4月6日被警方帶走,涉及到微眾銀行的微粒貸業務。隨后微眾銀行回應稱“目前沒有該事件涉及我行的信息”。
不過,此前微眾銀行第三方催收機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被判刑的案例。2020年,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公示的一則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一審刑事判決書顯示,成都鴻智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受金融機構、網貸公司等委托從事催收業務,違反國家規定,不加甄別地非法收受委托方提供的公民個人信息并用于催收工作,在使用信息的過程中造成了較為惡劣的社會影響,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據悉,微眾銀行每月會發給鴻智公司1000條左右的欠款人信息,從2018年3月和微眾銀行合作以來該公司共收到大概有12000條左右的欠款人信息。(內容來源|商業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