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稱,華夏人民幣貨幣ETF于2023年7月12日正式上市,首發規模超過7億人民幣。
近日,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宣稱,華夏人民幣貨幣ETF于2023年7月12日正式上市,首發規模超過7億人民幣。據稱,該基金是目前香港市場最大的人民幣貨幣基金。
在2022年給投資者虧了上千億后,華夏基金依然在不斷的發行基金,追求規模擴張。畢竟對基金公司而言,只要規模上去了,管理費自然也會水漲船高。數據顯示,去年華夏基金實現營業收入74.75億元、凈利潤21.63億元,其中管理費約為60.05億元。
基民虧得慘不忍睹,基金公司卻賺得盆滿缽滿,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虧損上千億收取巨額管理費
公募基金有多能虧?Wind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虧損1.46萬億元。諷刺的是,在虧掉上萬億資金后,2022年公募基金共收取管理費1458.89億元,同比增加約2%。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華夏基金旗下基金收入合計虧損1095.29億元。其中股票類基金合計虧損596.67億元,債券類基金合計收入100.80億元,股利收入59.87億元。
可見,在最能體現基金投資能力的權益類基金,華夏基金幾無斬獲。去年,華夏基金旗下權益類基金基本上“全軍覆沒”。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華夏基金規模在30億元以上的權益類產品有12只,過去一年最低虧0.45%,最高虧損達27.41%。
數據來源:wind
規模在100億以上的有三只,分別是華夏能源革新A、華夏回報A和華夏行業景氣;其中華夏能源革新A過去一年回報率為-27.41%,華夏回報A的回報率為-8.62%,華夏行業景氣回報率為-13.87%。
雖然業績慘不忍睹,但管理費卻絲毫不落下。華夏能源革新A在2022年度收取的管理費達到了2.90億元,華夏回報A的管理費為1.89億元,華夏行業景氣管理費為1.69億元。
虧損基金憑什么收費?
面對公募基金不賺錢卻收取巨額管理費用的行為,投資者的不滿情緒高漲。為此,部分公募基金公司近期宣布降低旗下部分產品管理費率、托管費率。
華夏基金亦發布公告稱, 自7月10日起,調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費率及托管費率并對基金合同有關條款進行修訂。將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用由原先的1.5%降至1.2%,托管費用有原先的0.25%降至0.2%。
市場普遍認為,公募基金降低管理費用是為了讓利于基民。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公募基金降費讓利只是在自身已經喪失信任的條件下,吸引更多“韭菜”入場而已。畢竟對公募而言,只要規模還在擴張,管理費用自然少不了。
這也是“基民虧錢,基金賺錢”的癥結所在。長期以來,國內基金公司收取管理費用的標準只與管理規模掛鉤,而不是與其賺錢能力掛鉤,所以無論基民賺錢與否,基金公司都可以“旱澇保收”。
所以基金公司往往熱衷于發行新的基金,只要營銷做得好,就不怕贖回。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成功新發了1541只基金,合并發行規模共計1.5萬億元,較2020年、2021年的3.12萬億、2.98萬億的高位而言,發行規模幾近腰斬。
華夏基金去年新設基金56只,達到平均每個月發5只基金的節奏,全年新發基金規模498.5億元,管理規模1.72萬億,較2021年增加了約500億元,其中公募管理規模1.07萬億,同比增加約365億元。
截至目前,華夏基金在管基金657只。在大量新發行基金的推動下,華夏基金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近五年其管理規模分別為0.88萬億、1.03萬億、1.46萬億、1.67萬億以及1.72萬億。
從以上數據不難發現,華夏基金近年來規模擴張幾乎都是由新設基金帶來的增量資金所致,而不是基金增值。
基金公司不能給投資者創造收益,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減費讓利了,而是該不該收管理費的問題。
實際上,業內已有虧損基金不收管理費的案例。比如,招銀理財招卓價值精選權益類理財計劃產品打破傳統公募資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模式,提出累計凈值低于1元時,不收固定管理費,等回到1元后再恢復收取。
私募圈也有不收管理費的案例,去年2月,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宣布,旗下所有產品累計凈值在1元以下的,都不收取管理費,等回到1以上再收。4月,敦和資管董事長施建軍也稱,會對單位凈值低于1元的產品采取管理費或固定投資顧問費暫時性減收60%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