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不健康,自己懶得燒。
要說上門做菜在最近是怎么火起來還真有點玄乎,原本這項服務是家政阿姨的范疇,更是2014年O2O的主要發展板塊之一,可現在竟被列為C2C的范疇,上門服務的也不只是“阿姨”,而是90后的年輕小伙、00后的創業團隊。
剛晉升為寶媽的90后李女士表示,這是她今年花的最劃算的一筆錢。
李女士平時在家辦公,家中老人近期身體狀況也不好,一日三餐成了自己和一歲大寶寶的難題,當她得知這位上門的姐姐不僅只比自己大5歲,還會制作寶寶的營養餐時,二話不說便付了定金。
“阿姨會提前跟你溝通喜歡的菜系以及家中的調料、設備條件,還會免費幫你買菜、洗碗,算上我的吃食和寶寶的吃食,不僅省了育兒嫂,還省下了一大筆外賣費用?!?/p>
當然更重要的是健康,新鮮的蔬果、透明的制作過程,根據部分從業者的觀察,消費者多為年輕獨居的上班族、人數較多的大家庭、家中需要群體聚餐,干這一行從不缺回頭客,從業者也多為愛好者。
上門代廚的爆火,絕不只是偶然。
01.“外賣?又貴又難吃!”
年輕人的消費再怎么降級,也絕不會在“吃”這件事上委屈自己。
根據中國飯店協會與新華網聯合發布的《2022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餐飲消費進一步提升,尤其是90后、00后的年輕人,餐飲消費意愿和水平高于其他客群。
朋克養生的他們最擅長枸杞配炸雞,熬夜配晚霜,到了25歲便飽受腸胃不適、失眠脫發的困擾。
據億歐智庫與eimele亦餐聯合發布的《2022年輕人膳食養生報告》數據顯示,熬夜、缺乏運動、愛吃外賣在年輕人中成為Top3習慣,占比分別為83.3%、70.8%以及35.9%。
“外賣?又貴又難吃!”居住在鬧市區的獨居女生鈺銘稱,對于她來說,周遭的外賣實在點不出個花來,更令她抓狂的是體檢報告上每況愈下的指標。
鈺銘曾試過自己動手,比如一份簡單的蛋炒飯,或是一份簡單的絲瓜湯,她購買了全套的鍋碗瓢盆信誓旦旦的要大殺四方,但每次,并不對味的飯菜和一片狼藉的廚房都在消磨她的信心。
直到某天,她在小紅書上看到了“上門做飯”的自薦帖,價格在4道菜66元-88元、6道菜88元-128元、10道菜128-300元不等,食材可自備或代買。
就這樣,鈺銘誤打誤撞的碰上了剛入行的桃子。
第一次上門做飯,桃子帶上了一個小伙伴,一口氣給鈺銘做了爆炒魷魚、萵筍燒肉、洋蔥炒雞蛋、青椒炒肉絲,共計收費68元,鈺銘對桃子的廚藝無比信任,且燒一頓完全夠她本人吃上個2天,還不用洗碗。
自此,桃子每隔兩天都會應約上門給鈺銘做飯,光是鈺銘一個客戶單月的收入,便有1000多元。
但桃子發現一個問題,很多顧客在提出的菜品并沒有結合實際條件,上門后才發現調料不足、鍋具不全等問題,造成十分尷尬的局面,另外菜品口味是一個主觀意識極強的觀感,首次上門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
“干飯團隊”是張要紅從一個人兼職發展成50人的兼職團隊,員工上崗前會進行廚藝交流和業務培訓,針對上述部分“問題客戶”,干飯團隊會提前將廚具、餐具、調料等問題與顧客溝通清楚。
更嚴謹的是,干飯團隊的廚娘上門時需要自備碗、筷、勺為顧客試菜,咸淡合適才能端上桌。
團隊內,有一名90后男生小冰,平時的他都是在家自己動手做飯,還會給寵物貓做上一頓營養餐,熱衷于動手做飯的他還會上網學、買書看,就連和朋友聚會都是約在家中,小冰親自下廚。
目前小冰共計接了5單,收入在800元上下,有本職工作的他將上門做飯當做一項娛樂消遣,“遇到好說話的顧客會邀請我一同用餐,大家吃的開心,更多的是交到了很多朋友。”
02.新職業?早就有了!
兼職終究只是兼職,這年頭能靠做飯發家致富的,手法個個堪比米其林三星大廚。
因此這些兼職從業者的初心無比純粹,只是利用空余時間將自己的“喜歡”變成“工作”,有空就接單,沒空就繼續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而私人代廚本就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它屬于家政的范疇。
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有93.8%中國消費者使用過家政服務。其中,女性占比較高,達到65.2%,在這之中接觸家政服務人員的途徑TOP3分別是O2O家政平臺、線上社交平臺、線下中介。
早在2014年O2O的創業初期,代廚項目就被單拎出來發展且深受資本喜愛,諸如好廚師、回家吃飯等一系列APP相繼上線。
截止到2017年,回家吃飯平臺的注冊用戶達到350萬,在線廚師數量4萬,覆蓋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平臺廚師要求較高,不僅要會家常菜,地方菜品、美食也都需要在家完成。
“我2016年剛懷孕時,總用‘回家吃飯’點一些地方美食,記得那時候很想吃螺螄粉,是一位柳州的廚師做的,很正宗?!?/p>
但好景不長,2016年后的經濟發展高頻詞中“O2O”的身影不再,低頻次、同質化、盈利模式不清...O2O的大通病使大批企業走向滅亡,其中就包括“上門代廚”這一細分選項。
如今代廚以C2C的姿態重出江湖,能否再創奇跡?沒有O端的監管,誰來保障消費端的權益?
眼看團隊模式再次開啟,部分城市的上門代廚服務似乎有回到幾年前的跡象,尤其在餐飲這個非標行業,人均口味大不同,C2C的上門代廚并不依賴廚師的專業水平,而是更考驗廚師與消費者的契合能力。
這也是發帖者用“媽媽的味道”、“東北口味”等詞來概括菜品口味的原因。
上門代廚同閑魚交易般都為“互聯網+”的產物,但整體行業無法規范化、可視化,導致行業未來發展面臨不可控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消費者對上門代廚的兼職廚師僅限于擁有健康證這一條件,收費、監管責任、水平證書均為規范,C2C為消費者帶來了更直接的交流,同時也為自己的體驗帶來了一份不可確定性。
更多的,是消費者在尋找符合自己要求的廚師過程變得更加繁瑣,沒有平臺,廚師無法實現層級的標準化,條件、地區無法一次性篩選;而廚師也會因此無法輕易招攬到新客戶,并非人人都有上門做飯的需求,廚師們只能通過發帖靜候顧客光臨。
當下的C2C仍在無條件倚重人們的交易素質,這個交易機制復雜且難以控制。
不過這正是古代最基礎、最淳樸的商業模式,沒有平臺與中介、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只有更高效的溝通過程,這將帶動人們更泛化的消費,高效的情緒消費終將成為主流。
上門代廚不為一種民間自發的消費活動,與前陣子大火的陪診師如出一轍,剛需的身體健康、飲食膳食都衍生出了新興職業,下一個更貼民生的兼職又會是什么?
參考:
上門做飯火了,90后排隊“上崗”——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