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4歲女童模特妞妞在連續拍攝4天、換了300套衣服后,因為不好好工作被媽媽狠狠踹了一腳,視頻在網絡上瘋傳,一眾專家發聲點評:孩子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而不是被遏制成長,淪為賺錢的工具。
互聯網事物更新迭代,大家又將目光對準了親子賬號,從拍攝孩子自由玩鬧或孩子與家人的溫馨瞬間,到現在穿著尿不濕的孩子開著大火炒菜、用惡作劇將孩子嚇哭、給孩子打扮成稀奇古怪的角色。
而這操縱式曬娃帶來的收益遠比普通題材要來的快,躲在孩子身后的父母們賺的盆體滿缽,孩子們也漸漸熟悉鏡頭的存在,一旦孩子有了自主意識,父母又會逼迫他們必須完成今天的拍攝,否則無法應對越來越龐大的粉絲。
甚至有賬號孵化公司直言不諱稱:做親子賬號,就是要將你的孩子打造成一個自然的演員。如此無盡商業曬娃,不僅會帶來無窮的后患,還會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最后釀成不可逆轉的局面......
01.“云養娃”釀出大生意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社交媒體上年紀很小的網紅數量不少。5歲的“迷你蕾哈娜”倫敦·斯考特擁有10.5萬名粉絲,3歲的米莉-貝爾·迪亞芒德有14.3萬名粉絲,著名的加州小潮男阿隆索·馬特奧擁有60多萬名粉絲,還受迪奧邀請參加了巴黎時裝周。
不過一個剛出生幾年的孩子是如何運營自己的賬號,又是如何開通自己的賬號?答案可想而知。處在互聯網時代父母會通過各種方式將孩子成長的一點一滴都記錄下來,每張照片和視頻都是對某段時光的定格。
譬如艾瑞發布的《2017年中國母嬰家庭人群白皮書》顯示,孩子處在0至6歲階段的家庭使用母嬰APP的最核心動機不是記錄媽媽心情,而是記錄孩子成長,根據寶寶樹小時光APP數據顯示,其2021年線上月活峰值超1.7億,此外排行靠前的app還有親寶寶、媽媽網等,均為寶媽提供了交流社區和儲存照片、視頻等服務。
圖源 TalkingData
但這也讓不少過分依賴的寶媽陷入了困擾,“隨著使用的時間積累,依賴性越來越大,擔心以后出現后臺故障、數據丟失等情況,”還要一小部分人擔心孩子的信息會被第三方平臺利用、泄露。
別看當下網絡技術已經足夠發達,安全系統也足夠完善,可騙子的手段也在不斷更新,甚至僅僅利用一張照片便能讀取你孩子的出生年月、姓名、甚至家庭住址。
曾經有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因掌握了某市“婦幼信息某管理系統”市級權限賬號密碼,便多次將2016年至2017年的某市新生嬰兒信息及預產信息導出,共計50余萬條。
而在賬號逐漸商業化的同時,數字化時代數據“不可控”的一面被展現出來,沒有人知道這個視頻發出去后的反響會怎樣,又會給出鏡的本人造成什么影響。
曾經有位父親在YouTube網站的DaddyOFive頻道發布了一系列視頻,畫面中的他將墨水潑灑在了孩子的臥室中,并向他大發雷霆,罵他把屋子搞成一團糟,在孩子驚恐之余他們告訴他:這只是個玩笑,bro!孩子自然感到生氣,于是他們便又開始嘲笑孩子,讓他不要發那么大的火。
后果是什么?這對父母被法院判定未能對他們的兩個孩子盡到監護職責,還要這兩個孩子從他們家里轉移出來,交給其他人照看,75萬粉絲的賬號就此封號。
而視頻中的男孩在他父母所創作的作品中,不斷被“開玩笑”,淪為被捉弄得對象,就像是在經歷一場場父母親手策劃的“噩夢”。
以上是不知道有攝像頭存在的孩子,他們會隨時感到恐懼。
“人們怎么認識我,他們覺得我很可愛嗎?”40歲平面設計師的兒子普林斯頓在被粉絲認出后,便會問出這個問題,他只知道自己會被圍著拍照,卻不知道自己在網絡上早已小有名氣。
但普林斯頓的父親薩伊·羅伯茨對此并沒有表示愧疚,反而是“為他感到自豪,希望他長大后能更好地開發自己的天賦。”和羅伯茨一樣的父母還有很多,他們認為自己并沒有強迫孩子做什么,品牌方之所以愿意找上門是因為他們真心喜歡自己家的孩子,小孩子也很享受拍照的過程。
然而即使父母小心翼翼的告知孩子“這只是為了好玩”,但雇傭攝影師和與品牌合作,與商業化完全脫不開干系。兒童心理學家耶爾達·烏爾斯合著的研究報告中,格林菲爾德指出,小時候出名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性格內向和出現社交焦慮,他們可能會以一種不健康的方式渴望人們的關注。
某數據平臺信息顯示,一個主要展示家中兩萌娃的賬號,在近30日直播帶貨銷售額近500萬元,主頁帶有“好物推薦”“找我官方合作”等標識,為了流量他們可以不惜一切代價操縱孩子做出與實際年齡不符的動作:3歲小女孩化身吃播博主,被父母喂食大量高熱量食物,體重高達70斤,被喂酒后被拍下反應取悅眾人,被父母要求每天開播至深夜.......
對于家長來說,親子號的雛形是在“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對于出鏡的孩子來說,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這是一件未知但又必須完成的事;對于看客來說,他們可以從視頻中體驗到有娃的家庭幸福感,俗稱“云養娃”。
兒童網紅已經成了網絡時代的新消費品,家長只看中流量的變現過程快,卻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走捷徑的浮躁心態灌輸給孩子,當下已經不只是數字時代的兒童隱私保護問題了。
02.曬著曬著,心思就歪了
其實很多父母在一開始并沒有抱著將流量變現的想法去的,只是在曬娃-被關注-變現-變現再變現的過程中掙扎著。
宿遷程女士發布第一條孩子學走路的視頻后,便養成了隨手拍攝記錄孩子生活的習慣,隨著關注量、點贊量的增多,評論區出現了“你家孩子的衣服在哪里買的?”“同款學步車有嗎?”為此,程女士當起了好物推薦官,并從中獲取了一些利潤。
當從一條孩子和小動物互動的視頻下看到網友惡評時,她果斷選擇關閉賬號,“我突然意識到,事情發展和自己原本為了記錄孩子美好的成長歷程的初心相背離,因為過多展露在眾人面前,才讓孩子遭受一些非議。”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而短視頻正在成為全民最熱休閑方式。
世界上最好消費的是兩種人:一是女人,二是為娃買單的女人。在母嬰市場的藍海里,育兒和母嬰博主在里面暢游帶貨,今年2月底,母嬰博主@千惠在這里 奪得抖音帶貨主播日榜第一,當日兩場直播總GMV約1.06億。隔了一周后的那場帶貨直播GMV超千萬。
博主早期是由博客上衍生出來的詞,但現在的博主儼然不只是貼主樓主這么簡單。
就譬如母嬰博主的存在是以自身經驗為主,專業知識為輔面向新手媽媽開展教育工作的存在,當下還是以帶貨為主,千惠在這里不僅擁有著高學歷,家庭也相當幸福美滿,自然成了寶媽們跟風的對象。
所以博主的產出內容中,一定會有與自己標簽相關的內容,母嬰博主的早期除了曬娃就是曬經驗,直到自己成功曬出一套生意經,有了曝光度才會被挖掘更多的價值,素人網紅參加綜藝成功出圈的案例比比皆是。
這一切的起源都來自于“曬文化”,畢業要曬,旅游要曬,攻陷味蕾的美食也要曬,閨蜜結婚要曬,自己脫單也要曬......
然而當自己的生活進入數字化后將會面臨不可控的局面,有專家稱所有的網絡信息都具有長效性,來得容易想走總會留下足跡。
根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收集整理信息系統安全漏洞20721個,數量極大,且比去年增長了28.%,高危漏洞數量為7422個,同比增長了52.2%。
不過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隱私,不論是手機防窺膜還是各色軟件人臉識別鎖,幾乎成了所有人隱私的最后一道防線。而我國的傳統文化一直非常注重隱私觀念,只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一邊保護自己隱私一邊曬生活,形成相互矛盾的局面。
最近Soul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請,他是繼微信、微博后Z時代年輕人最為活躍的平臺,2021年,該公司的月活躍用戶及日均活躍用戶數目分別為31.6百萬名及9.3百萬名,分別按年增長51.6%及55.8%,用戶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照片,由于信息公開透明,此類軟件也成了不少“銷售人員”的溫床。
回到文章問題的本質,為什么媽媽都喜歡曬自己娃?
這有一個雞蛋理論,消費者有一種行為特征:對一個物品付出的勞動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該物品的價值。譬如曬自己DIY的手包、自己花費兩天時間畫的畫、栽培的花,娃也是一樣,是一個母親最自豪的“作品”。
但孩子只是你的孩子,父母是把孩子帶到世界上的根源,但這不是消費孩子的理由,曬出生意的同時不妨問問孩子:你愿意做這項工作嗎?愿意為你的粉絲而創作作品嗎?
商業曬娃或許可以賺到很多錢,但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可逆,或許他們并不想過早的暴露自己的短板,并以此成為長大后的黑料。
參考:
商業曬娃敘事腳本:在營造真實與無可挑剔的表現之間找到平衡——澎湃
“曬文化”:當代青年的自我認同與價值引領——中國經濟網
“媽咪博主”:曬娃曬出財富和隱憂——中青在線
怕被屏蔽不敢在朋友圈“曬娃”?有人把它變成了一門生意——新民晚報
公共資訊:化妝做飯都得干,穿著尿不濕的萌娃月入500萬?可別再坑娃了!——南寧公眾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