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島上工作,島上生活,海外賺錢
作者|嶺南人魚機
編輯|李小天
海南自貿港封關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將實施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為基本特征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制度。
“封關”是典型的海關術語,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昌林表示,封關是指將海南島全島建成一個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全島封關是海南自貿港建設新的起點。“封關不是封島,而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封關后,海南與國際的往來將更加順暢自由,與內地的聯系將保持便捷高效。”
“一線”,指的是海南與境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這條線上目前共有8個口岸,所有從海南流入中國的商品都得走這 8 個口岸。官方表示,全島封關后,“零關稅”商品占比將從21%提高到74%,從1900個稅目擴大至約6600個稅目。
“二線”,則是海南自貿港與內地之間,二線會設立10個新口岸。在二線,海南貨物進入內地,需要重新走一次“進口”環節。只要在海南島上加工增值超過30%的商品,從二線進入中國內地同樣是免關稅;而未滿足增值30%的商品,則按照內地現行規定征收關稅。
堅持 “一線” 全面放開,意在推動海南自貿港與境外之間貨物、資金、人員等各類要素自由高效流動;落實 “二線” 精準管住,則是要對自貿港與境內其他區域間的貨物往來,納入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常規監管體系,依法依規征收相應稅費;保障島內高度自由,是指對島內企業推行低干預、高效能的精準監管模式,實施更具自由度和便利度的貿易投資政策。
過去,中國的開放更多聚焦于 “邊境開放”—— 以海關為界,過了海關便算入境,開放的觸角多停留在物理邊界層面;未來,海南將以全島封關為契機,探索更深層次的 “邊境后開放”:全球資本、技術、人才無需跨越傳統入境邊界,在島內即可享受國民待遇,更能在此基礎上自由暢達腹地市場。
在國際貿易摩擦加劇、但供應鏈已然全球布局的當下,貨物中轉帶來的價差問題,無疑讓更多全球化企業面對成本側承壓,而“封關”后,將給企業帶來更多緩沖空間。
此外,在海南開辦企業,可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高端人才個稅最高15%封頂。
作為中國第二大島、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地理位置獨特。其為往來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要沖,也是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區域中心,與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為鄰,4小時飛行時間可以覆蓋亞洲21個國家和地區、47%的全球人口;8小時可以覆蓋59個國家和地區、67%的全球人口。
但海南GDP總量尚未破萬億,2024年,海南GDP總量為7936億元,無疑是全球化趨勢中的價值洼地。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2024年,海南實際使用外資超過建省后前32年總和,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速超過30%,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據人民網報道,自2020年海南獲批自貿港的5年間,海南實際使用外資1025億元、年均增長14.6%,境外直接投資97.8億美元、年均增長97%,新設外資企業8098家、年均增長43.7%,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年均增長31.3%和32.3%,176個國家和地區在海南投資。“封關”的跨越,將加速海南對外的進程,向零關稅、低關稅、要素自由流動的自貿港更進一步。
如果說島上大城市對于變量的反應更快,而小縣城的變化則更能反應“向外”的細枝末節。2025年7月25日,2025海南東南科技藝術季暨出海時刻年度大會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啟幕,霞光社到訪了位于北緯18度的陵水,這是一座2024年GDP僅為275.37億元的小縣城,卻展示了其未來多元化的增長可能。
陵水黎族自治縣委書記吳海峰在致辭中介紹,今年9月,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陵水·數字文創)與海南軟件學院共創共建的數字創意產業學院將正式運營。目前海歸小鎮入駐的企業超600家,“我們大力為入駐企業解決生活方面的后顧之憂。很多企業家給我們反饋,在海歸小鎮白天可以聽著海浪聲暢想創意策劃,晚上可以和同事吃著燒烤暢談工作,真正實現了樓上生活,樓下上班,進門工作,出門社交。島內生活,島內旅游,海外賺錢,通勤時間為0,情緒價值100。”
據悉,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陵水·數字文創)與今年2月揭牌,目前已集聚近2000位產業人才。過去長期閑置于此的別墅群,已蛻變為擁有102家游戲上下游企業、超200名游戲創作者入駐的產業基地,成長為一片宜創宜業宜居宜游的“數字文化出海”產業社區。“我們還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數字文化產業的政策,同時成立了10個億的產業發展基金。”陵水黎族自治縣委書記吳海峰表示。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陵水影視基地打造了27個主題場景、90個演藝場景。截至目前,已吸引76部短劇拍攝,其中49部已在國內上線,2部印尼短劇已在國外上線。
數據支撐是高質量出海的基礎。產業結構上看,海南在過去以旅游業、房地產業、熱帶農業為支柱產業,而目前,海南正在形成以文旅、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體系。其中,現代服務業著重于現代物流、現代貿易、現代金融等,高新技術產業集中于數字經濟、石油化工新材料、現代生物醫藥;未來產業則聚焦于現代種業、深海科技和商業航天。
文化產業方面,騰訊云、海南移動等頭部企業,共同打造了陵水數字文化產業云,為‘游戲出海’企業提供直連海外的云服務及專用鏈路;此外,今年2月,全球首個海底智算中心在陵水近海海域“安營扎寨”;2025年5月16日,亞洲快鏈(AsiaLinkCable, ALC)國際通信海底光纜(以下簡稱“亞洲快鏈國際海纜”)在陵水成功登陸,接入陵水國際海纜登陸站機房。以上系列舉措,也將為島上的全球化趨勢提供數字力量。
開幕式上,霞光社主筆高雅、GREEN FUNDING 國際總經理Emily Liang、出海一叮首席執行官易宛堯、戈壁創投管理合伙人徐晨,以“中國科技出海的新途徑和新機遇”為主題展開探討,對于中國企業出海的變化,多位嘉賓形成共識,即過去主要是圍繞制造業的出海,而現在更是全方位的、各行各業的全球化。圓桌主要核心觀點包括:
海外消費者過去對于中國產品的印象,從“質優價低”逐步轉變為“高性價比”;
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客單價越來越高,從5年的時間維度看,部分產品單價已經實現數倍的增長;
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拓展市場的周期可能縮短到3-5年。
立足當下,更多創新型企業將視角一開始就定位于全球市場,并非從中國市場遷至海外,而是以全球化的視角、完成在更多市場的本地化落地。
不同于“向外看”的視角,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敘事邏輯,更多是站在宏觀視角,發揮自身產品、企業優勢,看全球資源配置的可行性。海南自貿港的新機,將為更多中國企業帶來希翼,也為全球貿易的流動帶來新動力,這是全球化的一小步,也是中國企業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