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品牌要從“親民”到“萬元奢牌”,消費者會真的買賬嗎?
文/每日財報 李佳蔓
6月26日晚,波司登(03998.HK)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4/25財年其營收突破259億元,同步增長11.6%;凈利潤35.14億元,同比增長14.3%。
為何波司登能夠再創新高?
“躍遷”的波司登
艾媒咨詢2024年的調研數據亮出“羽絨服價格舒適區”——超七成消費者將預算鎖定在200-1000元,其中401-600元最受青睞,200元以下嫌廉價、1500元以上“高攀不起”時。
波司登卻像一位“逆行者”,在價格與營銷的賽道上加速狂奔,用一場“高端化”轉型,悄然改寫著羽絨服市場的游戲規則。
這究竟是品牌升級的必然選擇,還是市場博弈下的策略調整?
波司登的價格策略,像一場精心設計的“階梯式躍遷”。
2018財年,其毛利率尚在46%的“舒適區”;到2024年,這一數字已飆至60%,主品牌明確將1000-3000元定為“核心戰場”,同時向3000元以上市場試探性進軍。
這一轉變并非盲目跟風。
艾媒數據顯示,盡管200-1000元仍是主流區間,但1000-3000元的中高收入群體正成為消費升級的主力軍。波司登的“價格上移”,本質是對市場分層的精準回應:用1000-3000元產品覆蓋“品質追求者”,用3000元以上款樹立“高端標桿”,同時保留部分平價款滿足基礎需求。
這種“金字塔式”布局,既規避了與低價品牌的直接競爭,又為未來留足了溢價空間。
同時,370億“真金白銀”,砸出了品牌熱度,波司登的營銷投入那是不遺余力。
2018財年銷售及分銷開支24.52億,2024財年暴漲至80.55億,年復合增長率21.92%,遠超同期營收增速;2025財年中期(截至2024年9月)又砸22.75億,同比再漲12.07%。不到7年,累計營銷支出超370億。
波司登顯然是看重“流量價值”。
從2024年8月青年演員于適成代言人,到2025年1月長沙萬象城旗艦店開業他親臨助陣;從北京三里屯登峰概念店啟幕谷愛凌亮相,到各類聯名款、主題活動輪番轟炸……波司登用“明星+活動”的組合拳,將品牌熱度推至新高。
這種策略的邏輯很清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唯有持續制造話題,才能讓品牌保持“存在感”。而明星代言,正是最快捷的“流量入口”。
當波司登在價格與營銷上高歌猛進時,黑貓投訴平臺上的4000多條投訴卻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品質管理的“隱憂”。
面料氧化、羽絨不均、做工粗糙……這些問題看似“小”,卻直擊消費者痛點——畢竟,羽絨服的核心功能是“保暖”,而非“顏值”或“明星效應”。
但換個角度看,4000條投訴在數百萬銷量面前,占比仍屬較低水平。
波司登的挑戰在于:如何在快速擴張中保持品質穩定?畢竟,高端化不僅需要“高價格”,更需要“高品質”支撐。
這或許解釋了其為何堅持“1000-3000元是大盤”,既能讓消費者為品質買單,又能為研發投入留出空間。
波司登執行董事梅冬曾說:“1000-3000元是公司大盤,但3000元以上市場也要加碼。”這句話,道出了波司登的“野心”——既要做“大眾品牌”,也要當“高端玩家”。
這種“雙線作戰”的策略,需要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一方面,要用營銷費維持品牌熱度;
另一方面,要用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品質;
更要通過精細化運營,平衡不同價格帶的需求。
可以說,波司登的轉型,不是簡單的“漲價游戲”,而是一場涉及品牌、產品、渠道的全面升級。
“雙面伊人”
“越賣越貴”的波司登?都有哪些殺手锏?
“沒有一個品牌完全通過降價就能越做越好。”11月29日的交流會上,波司登副總裁芮勁松的這句話,像一顆“定心丸”,穩住了品牌高端化的戰略方向。
但“不降價”的底氣從何而來?
波司登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2019年,它推出高端定位“登峰”系列,最高售價達11800元,成為首個嘗試萬元價格帶的國產羽絨服品牌;
2021年,登峰系列2.0價格再上臺階,高達14900元,直接對標國際奢牌。
這一系列操作,讓波司登從“國民保暖神器”搖身一變為“高端時尚單品”,但也引來了網友的質疑:“波司登,你越來越脫離群眾了。”
波司登的高端化,不是簡單的“漲價游戲”,而是一場涉及產品、設計、營銷的全面升級。
產品上,它推出使用“航空材料技術”的高奢羽絨服,用科技感為高端定價背書;
設計上,它聯手愛馬仕前設計總監、Burberry前設計師等國際大咖推出聯名款,提升品牌調性;
文化上,它推出漫威、星際等系列聯名款,增添年輕流行元素,改善品牌老化問題;
營銷上,它簽約楊冪、肖戰、楊紫等一線明星作為品牌代言人,增加品牌曝光度。
甚至,它還頻繁亮相四大時裝周,用“秀場經濟”為高端化造勢。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波司登的高端形象確實立住了,但市場的反應卻耐人尋味。
盡管波司登在高端化上投入巨大,但消費者的熱情卻并未同步高漲。萬元羽絨服的市場接受度有限,國際聯名款也未能引發大規模搶購,甚至有網友調侃:“我們買的不是羽絨服,是明星的人設。”
面對市場的“冷反饋”,波司登并未固執己見,而是迅速調整策略。
2024年11月的業績說明會上,它宣布將加大普惠羽絨服賽道布局,未來將旗下子品牌雪中飛定位于普惠高性價羽絨服,與主品牌波司登形成差異化布局。
這一調整,既保留了高端化的“面子”,又守住了大眾市場的“里子”,堪稱一次“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選擇。
波司登的高端化之路,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品牌升級的共性困境:如何在“品質提升”與“市場接受”之間找到平衡點?
259億營收背后……
波司登最近捷報頻傳。
2024/25財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年度業績,營收259億、凈利35億,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回到市場大盤,國貨羽絨服,也正在“殺死”傳統旺季。
抖音電商數據顯示,2025年4月17日-5月4日(非傳統銷售旺季),參與“外貿優品扶持計劃”的國貨品牌成交額達3.6億,同比增長77%。
波司登直接讓“淡季變旺季”:2024/25財年,品牌羽絨服業務貢獻216.68億營收(占比83.7%),其中“疊變”沖鋒衣羽絨服、極地科考聯名款等創新產品功不可沒。
當行業平均庫存周轉天數超過150天時,波司登通過“首單40%+動態補貨”機制,把這一數字壓到118天(同比僅增加3天)。這意味著什么?別人還在為清庫存打折甩賣,它已經拿著現金去投下一個爆款。
2025年,波司登還干了兩件轟動行業的事:一是和哈爾濱政府推出“爾濱×波司登”聯名系列,在冰雪大世界辦了一場刷屏的時尚大秀;二是以第46名的身份殺入Brand Finance全球服飾品牌50強,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羽絨服品牌。
這兩件事看似不相關,實則暗藏同一邏輯——用IP聯名打破“羽絨服=冬季單品”的認知邊界。
當年輕人愿意為“爾濱聯名款”排隊三小時,當極地科考隊穿著波司登登頂南極,品牌就不再是“保暖工具”,而是“時尚符號”和“科技標桿”。
這種種轉型直接反映在財報上:2024/25財年,波司登經營溢利達49.67億(同比+12.9%),股東應占溢利35.14億(同比+14.3%),毛利率雖因成本上升降至57.3%,但依然碾壓多數同行。
買下加拿大高端品牌,波司登的“全球野心”藏不住了。
當所有人以為波司登只會“悶頭搞研發”時,它突然甩出一張王牌——收購加拿大高端羽絨服品牌Moose Knuckles 31.6%股權,與波司登、雪中飛、BOGNER組成“四駕馬車”。
這一手有多妙?看看數據就知道:2024/25財年,波司登貼牌加工業務營收33.73億(同比+26.4%),多元化服裝業務營收2.09億(同比+2.8%),而國際市場的增長潛力遠未釋放。
通過收購Moose Knuckles,波司登不僅補齊了“高端奢侈線”的短板,更獲得了進入北美市場的敲門磚。它同步推進東南亞生產基地布局,用“中國供應鏈+全球品牌”的組合拳,向加拿大鵝、Moncler發起總攻。
結語
波司登的高端化之路,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品牌升級的共性困境:如何在“品質提升”與“市場接受”之間找到平衡點?
波司登的答案是:高端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為品牌溢價買單,比如labubu,一個玩偶最高炒到100多萬,就是因為“我樂意”;再比如阿瑪尼、香奈兒、愛馬仕,買單的顧客肯定不是因為包本身,而是她的“地位價值”。
因此,高端化是種心錨,一些情感附加值必須超過“產品本身”,一是需要時間,二是需要“運氣”,三是需要“奇謀巧計”,但最重要的是“一步步的步步為營”。
而這次波司登的“高端化啟示錄”的最終結局,或許將由消費者用錢包投票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