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的百億補貼背后,帶來了規模增量和效率提升,虧損卻依然沒有止步。
文/每日財報 風車車
5月26日,餓了么聯合淘寶閃購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日訂單量已經超4000萬,幾乎占據行業日常訂單體量50%,這對比此前宣布的超1000萬的訂單量,增長幅度高達300%,而餓了么達到這一成績的用時,僅為20來天。
如此高的規模效率背后,是“補貼+流量”下中國外賣市場釋放出的巨大消費商業潛力,作為在京東、美團之后才發起戰略反攻的巨頭,餓了么在時間上顯得有些克制,正在外賣這場焦灼戰中奮起直追。不過,在過去多年的市場洗牌下,外賣行業已經歷了從“補貼燒錢”到“效率比拼”的進化,正進入“規模整合”的新階段。
在此背景下,餓了么要打破行業固有的市場格局,并不在于短期補貼的策略,而是在即時零售上能否破局,往深層次看,是規模態勢能否拉開與新入局之間的差距,并追趕上昔日的競爭對手。
這些,都將深刻影響餓了么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地位。
利潤之戰
1毛錢的奶茶、3.9元的咖啡……補貼到位,僅上線5天的淘寶閃購,訂單爆了。
的確,在調研市場后不難發現,“餓補超百億”啟動后,咖啡、茶飲等門店日均訂單量增幅尤其明顯,一些店鋪中甚至有超過50%的訂單來自新客。顯然,隨著餓了么得到淘寶生態的庇護,餓了么呈現出后來者居上的態勢。
除了補貼消費者,餓了么同樣加大了配送供給側的飽和資源攻勢,加大對騎手的激勵,例如,蜂鳥面向眾包騎手,推出沖單獎勵政策。
無論是面向商家端還是用戶端又或者物流端,補貼帶來的一定有2大連鎖效應:訂單規模持續攀升激增,新用戶增量產生,甚至撬動競對忠實用戶在不同平臺之間進行切換;平臺方資金和利潤承壓。
回過頭來看“超百億餓補”這個關鍵動作,既是出于行業內卷下的無奈,也像是在利用阿里系資源為自身增加市場競爭力。但有一點不能忽視,從過去十來年外賣行業的燒錢大戰看,大規模的補貼往往多集中于市場滲透初期或者競爭激烈之際,而后者大多屬于被動之舉。
換句話說,這種靠“燒錢—拉新-留存-復購”的完整鏈路,更多的可能是補貼的一次性流量狂歡,至于其后能否將存量用戶池擴大尚待市場驗證。往深處看,餓了么并非沒有真金白銀,然而承壓的卻是阿里在本地生活領域的利潤和毛利。
從阿里巴巴發布的2025財年第三財季業績公告看,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三個月里,包括餓了么和高德在內的本地生活集團收入169.88億元,同比增長12%,主要得益于餓了么和高德訂單增長,以及市場營銷服務收入的增長。同時,本地生活集團的經調整EBITA虧損同比大幅收窄71%至5.96億元。
而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本季度本地生活虧損繼續收窄至23.16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餓了么的百億補貼背后,帶來了規模增量和效率提升,虧損卻依然沒有止步。
作為對比,美團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核心本地商業實現收入643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配送服務與傭金收入雙雙實現20%+的同比增長,經營利潤達到134.91億元,經營利潤率為21.0%,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這進一步顯示出,在面向本地生活的經營利潤投入產出和商業回報上,美團略勝一籌。
由此,餓了么面臨的現狀是:行業規模整體增速降緩,市場體量在多因素下短暫擴大,而利潤卻尚需時間改善。得出這樣的結論并非沒有道理。
在行業飽和度方面,外賣市場實際上已經進入存量周期。艾媒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行業市場規模為16357億元,同比僅增長7.2%,預計2027年將進一步下跌至5.8%。
而從訂單看,在去年全年,中國外賣市場的峰值時段也不過一天約 1 億單,其中大部分由美團配送,2000 萬單來自餓了么。現在靠補貼發展,京東和餓了么沒用兩個月就多了 4000 多萬單,不過按經驗看,這一動作是否具有持續性,值得推敲。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由新玩家入局帶來的市場競爭,進而引發新一輪針對餐飲外賣的補貼大潮的時間不會過久,原因之一在于補貼對平臺的壓力開始顯現,美團甚至預計在今年二季度,其外賣所在的核心本地商業板塊營收增長將減速、利潤將比去年同期減少。
考慮到餓了么的盈利訴求仍在,其百億補貼的出資結構,單純依靠平臺或者生態平臺出資并不完全現實,餓了么是否會在后期補貼中增加商家承擔的比例,同樣也是個疑問。
即時零售之戰
相比純餐飲領域,餓了么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即時零售,作為本地化就近供給的電商新模式,這個賽道已經呈現出良性、高潛的態勢。
最為明顯的例子是,美團閃購所帶來的市場峰值增量,據此前一些媒體報道,近期中國外賣市場峰值每天超過 1.4 億單,其中美團在 8000 萬 - 9000 萬單,其中不乏閃購送上門的非餐飲商品。
基于產業紅利維度看,即時零售的商業前景確實明朗。來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預計2030年,中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這一賽道是包含生鮮、醫藥、3C數碼等成百上千SKU品類的超級市場,從這個意義看,即時零售的核心邏輯是,在30分鐘內為消費者匹配和完成最優商品資源的供給、配送服務。
餓了么與淘寶“閃購”的聯合,展現出阿里入局這一領域的決心,進而把即時零售的競爭推向了新高度。但客觀地講,餓了么及淘寶在這一賽道上的入局相比美團要晚得多,也面臨不少競爭,目前,美團即時零售的日訂單量超過1800萬,致使行業呈現出“美團領先,餓了么等其他平臺追趕”的格局。
并且,美團曾在即時零售產業大會上透露,預計到2027年,美團閃電倉的數量將超過10萬個,覆蓋全品類、全區域,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而后,餓了么雖然也在2024即時電商未來商業峰會上發布了“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項目,計劃在未來三年開出10萬家官方旗艦店。
一個是前置倉,一個是旗艦店,但餓了么作為后來者,在及時性、損耗性、品類豐富性方面是否具備前置倉一樣的效率和規模優勢,還待市場驗證。至少,從目前的訂單體量和過去的增速看,餓了么同樣在美團面前處于劣勢。
即時零售作為外賣的場景延伸,是傳統外賣平臺尋找增長的新方向,不過其比拼的依然還是底層的技術、生態等方面的協同能力。從3家平臺看,美團依托到店+外賣的本地生活閉環,構建高頻消費生態;京東以物流履約為核心,拓展全品類即時零售;而餓了么借助阿里系的生態平臺與自身的“物流網絡”等優勢結合。
至于哪一種商業模式會率先形成在即時零售賽道的絕對壟斷地位,答案還不夠明確,但能確定的是,未來市場競爭會加速邁向白熱化階段。
規模之戰
無論是傳統外賣還是由其延伸出的即時零售,平臺之間的競爭根本在于規模。這是互聯網公司和外賣行業的雙重產業特性決定的,規模決定體量,體量決定市場地位。
在規模化上,餓了么至少面臨二重壓力,一是用戶、商家等供給規模;二是資金投入規模。
一方面,十來年競爭下來,外賣成熟市場的行業格局已成型,在市場集中度下,早年一些大廠入局似乎沒能在行業內掀起一似波瀾,但隨著今年京東的入局,市場結構可能發生變化,其邏輯在于:
一是京東的訂單已經超過2500萬,并計劃將騎手擴大到15萬人以上,大有追趕美團日訂單8000萬以上的趨勢;
二是京東具備堪比美團的用戶規模和電商用戶池,并在微信端同樣擁有流入端口,形成能與美團持續競爭的天然優勢;
三是京東經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利潤與現金流能為外賣業務持續造血。加之京東在騎手保障、配送體驗方面已經具備一定口碑。
回過頭來看餓了么,以往美團與餓了么的市占比分別為75%與25%的市場份額。在仍有巨頭入局的環境下,對餓了么而言,要想持續擴大發展,規模上量和搶占更多市占仍是核心策略。
在供給規模上,美團去年交易用戶數突破7.7億,年活躍商戶數增至1450萬,而目前截至3月底,美團閃購累計交易用戶數也已超5億。這對餓了么將構成未來增長的挑戰,即餓了么要么通過挖掘純新用戶實現規模擴展,要么搶占行內對手的存量供給和顧客資源,實際上,并非是現在和未來,這個邏輯多年以來就一直是如此。
資金層面,在4月14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2025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美團外賣總經理薛冰宣布,未來三年美團將投入1000億元推動行業發展,按照當前增長態勢,美團的優勢或將持續保持。
餓了么的困境,除了早期市場競爭導致各自份額基本定局的因素外,阿里集團對其影響也不可忽視,例如,早在2018年,阿里將餓了么與口碑合并組成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到了2021年,本地生活業務又與高德、飛豬合并為生活服務板塊。但一系列戰略調整對于餓了么的增長推動收效甚微,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增速都低于競爭對手。
到目前,餓了么的優勢更多的在于,除了目前已具備的基礎,它還可以擁有一個多平臺協同的超級流量入口矩陣,這為餓了么在未來的規模化之戰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并形成生態系統。
所以,依托于阿里巴巴,餓了么可以得到的資源傾斜和技術加持還能有很多,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回歸到競爭上看,這些都將指向一個最簡單的終極問題:即使餓了么將持續保持增長,但目前全國范圍內大部分用戶仍習慣通過美團點單,這一現象,餓了么要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