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資產營收及凈利呈現“倒V”發展。
文/每日財報 栗佳
近日,作為合眾人壽直接控股的旗下資產管理公司合眾資產,在其官網“重大事項”一欄中披露了一則高管人事任命公告。公告信息顯示,經合眾資產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九次會議決議,于2025年5月14日任命徐永偉擔任合眾資產總經理。
此前徐永偉曾兩度以臨時負責人頭銜參與合眾資產日常管理工作,直至如今職務進階順利成為合眾資產第六任總經理,這位在保險行業展業多年的金融女將已經在合眾資產任職超一年半時間。
此番上任,對于如今已經56歲的徐永偉而言,身上的重擔不可謂不大,不僅需要應對合眾資產業績下行所帶來的挑戰,而且更要面對的嚴峻現實是,備受市場關注的母公司合眾人壽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未對外公開披露償付能力報告,以及連續兩年未公告年報。此外,合眾人壽更是主動終止公司主體及債券信用評級,退出全國銀行同業拆借系統。
在母公司信披仍是一片空白、經營壓力猶存的背景下,這位擁有跨越多家中資和外資人壽險公司且在投資管理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女將,徐永偉能否給公司經營發展帶來一些新變化,備受市場期待。
金融女將徐永偉升任合眾資產總經理,投資履歷豐富
過去一年半時間以來,合眾資產總經理一職人選始終未能落定,從最初的2023年11月9日,公司免去俞岱曦總經理職務,任命徐永偉為公司臨時負責人;再到2024年5月13日合眾資產決定免去徐永偉公司臨時負責人,改由朱華龍“接棒”。隨后過了不到半年的時間,2024年11月6日,合眾資產第三次對臨時負責人進行了換防,決定免去朱華龍相關職務,再次任命徐永偉為臨時負責人。
從合眾資產臨時負責人歷經三度更迭和徐永偉兩度受命,以及這次總經理終于塵埃落定這一主線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徐永偉在合眾資產的任職經歷較為起伏,這背后或許能反映出合眾資產董事會內部對于總經理人選存在一定分歧,但該職務最終花落徐永偉,也進一步彰顯了董事會對徐永偉在出任臨時負責人這段時間里給公司帶來效益的高度認可。
根據履歷,自2019年12月起,徐永偉開始擔任三峽人壽副總經理,并于2020年1月起擔任該公司首席投資官,兼任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隨后自2021年8月30日起,徐永偉開始擔任三峽人壽經營管理層臨時負責人,代行總經理職權。不過這一臨時安排未能長期維持,到2022年2月25日因履職期滿,徐永偉卸任了臨時負責人職務。僅過了不到一年時間,徐永偉于2023年一季度卸任三峽人壽副總經理及首席投資官職務,隨后離職加入了合眾資產。
在徐永偉擔任三峽人壽副總經理及首席投資官職務的2020-2022年三個完整年度時間里,三峽人壽投資端表現還不錯,投資收益分別為1.59億元、1.61億元、1.42億元;該期間償付能力報告口徑下近三年平均投資收益率和平均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6.17%、4.93%。
公開資料還顯示,在來到三峽人壽履職之前,徐永偉在完成研究生就讀并獲得美國工商管理碩士之后,于1996年起先后在瑞士信貸銀行上海分行、匯豐銀行上海分行、渣打銀行上海分行、花旗銀行上海分行、荷蘭安智銀行上海分行從事投資工作。后曾于2011年至2013年底期間,在中德安聯人壽擔任資產管理部負責人、首席投資官,從事投資管理工作。直到2014年1月加入中宏人壽,同年2月被任命為資金運用部門負責人,擔任首席投資官。直至2019年末離職加入三峽人壽,徐永偉在中宏人壽任職時間最長,已快6年時間之久。
《每日財報》翻閱徐永偉在擔任中德安聯人壽和中宏人壽首席投資官期間里所作出的成績,發現這兩家公司在其作為部門直接負責人的帶領下,投資端業績情況也都表現得比較亮眼。比如,徐永偉在中宏人壽任職首席投資官的2015年至2019年五年完整時間中,將中宏人壽投資收益從不足8億一步步提升至超13億,期間年度投資收益對應數值分別為7.89億元、10.99億元、9.57億元、11.86億元及13.42億元。
由此,通過徐永偉過往在中外各壽險公司擔任投資端負責人所取得不錯成效角度來分析,可以想見,此次合眾資產董事會對其任職總經理顯然給予了厚望。
與徐永偉形成緊密搭檔的是合眾資產現任董事長“80后”李清。履歷顯示,李清1981年出生,曾任合眾資產副總經理,合眾人壽董事長辦公室主任、董事會辦公室主任、總監等職務。2021年12月,李清獲批出任合眾資產董事長。
業績承壓難拾往日榮光,投資顧問費收入暴降成主因
作為合眾人壽旗下直接參與管理的資管公司,合眾人壽和中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對合眾資產持股比例分別為95%、5%。因此合眾資產職責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從歷年業績表現來看,合眾資產營收及凈利呈現“倒V”式發展態勢。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2024年,合眾資產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64億元、4.18億元、5.03億元、3.91億元、2.26億元、2.1億元及2.4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85億元、2億元、2.86億元、1.49億元、0.51億元、0.4億元和0.71億元。
可以明顯看到,2020年算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一年之前合眾資產業績每年保持上漲,而在此之后其營收和凈利雙雙掉頭而下且連降三年。2024年該公司取得了業績雙增,但較此前高點之位仍有不少距離尚待追趕。
根據利潤表,合眾資產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大類:資產管理費用收入、以投資顧問費收入為核心的其他業務收入。其中,該公司資產管理費收入近年來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對業績波動影響不大,反而是其他業務收入卻呈現出斷崖式下滑,是合眾資產近幾年凈利潤持續下滑最主要的原因。
歷年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合眾資產其他業務收入在逐年大幅下降,分別為3.35億元、2.18億元、0.12億元、0.028億元及0.015億元,所占當期總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6.5%、55.82%、5.47%、1.32%、0.63%,可見其他業務收入對總營收的拉動作用不僅愈發式微,而且增量也極其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給下行的業績留出足夠的盈利空間,近些年合眾資產進行了大規模降本,不斷壓縮營業成本端費用支出,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數據顯示,合眾資產營業支出已從2021年末的1.9億元逐年壓降至了2024年末的1.48億元,其中占據“大頭”的業務及管理費也從1.66億元高位縮減至了1.43億元。
除了業績承壓外,合眾資產的合規與內部管理問題也較為突出。根據其官網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2023年11月2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2020年現場檢查發現存在的保險資金運用未堅持獨立運作、 股東方干預保險資金運用工作, 向監管部門報送的債權投資計劃后續管理報告存在虛假陳述, 利用受托管理的保險資金為自己謀取利益,投資非主動管理的信托產品等問題,對合眾資產處以高達430萬元的罰款,同時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警告并罰款。
母公司發展未知,最新經營情況迷霧重重
此次合眾資產總經理一職的落定,同樣也將一直備受市場議論的母公司合眾人壽推向聚光燈“舞臺”。
今年四月末,該公司再次發布公告稱,將推遲發布2024年度財務報告、審計報告及償付能力報表,同步延期的還有2025年第一季度報告和償付能力報表。這已是合眾人壽繼2022年、2023年年報延期披露后,連續第三年出現財報"難產"。
穿透表象看本質,審計疑云也始終籠罩著這家老牌險企。公開資料顯示,審計機構已連續多年對合眾人壽財務報表出具"保留意見",特別針對其與恒大集團相關投資項目的資金回籠情況,多次在審計報告中強調"未能取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更值得玩味的是評級市場的異常動向。2023年9月,聯合資信與中債資信同步發布公告稱,宣布終止對合眾人壽的主體及債項信用評級。公告披露的終止原因頗具深意:應發行人主動申請,且自申請日起,合眾人壽既未提供后續評級所需資料,也停止支付相關服務費用。
回望合眾人壽發展軌跡,這家成立二十載的險企正經歷著戲劇性轉折。從躋身行業前十的輝煌席位到如今財報披露的持續異常,從資本市場的積極融資到主動終止評級的非常規操作,合眾人壽的境遇變遷實在讓人驚訝不已。
根據此前財務數據披露,2021年至2023年,合眾人壽合并口徑下實現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282.63億元、192.13億元、171.92億元,呈現逐年下滑趨勢;錄得凈虧損分別為5.24億元、29.38億元、11.92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近47億元。
在目前其停留最新對外公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合眾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1.54億元,同比下降7.6%;凈利潤由上一年度同期的虧損1.73億元,轉為盈利2.11億元。可見,2024年上半年合眾人壽是“增利不增收”。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衡量一家保險公司賺錢能力是否足夠強大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上,合眾人壽從2023年同期的-13.97%增長至2024年二季度末的5.43%,這說明其賺錢能力暫時重回正軌,正努力擺脫困境走向正常。
而在償付能力水平方面,合眾人壽表現依舊不容樂觀,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合眾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2.78%、177.03%,雖然均較去年一季度末都有所提升,但根據該公司當時的預測,下一季度公司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將分別降至98.2%、169.73%,面臨一定下行壓力。此外,合眾人壽更是60家非上市人身險企中償付能力“不達標”時間最長的公司,要知道早從2020年四季度開始,合眾人壽的風險評級已連續15個季度被評為C級。
當前,監管部門對保險業信息披露和經營發展的監管日趨嚴格,市場各方也在密切關注這家曾經的明星險企能否盡快走出審計迷局?合眾人壽延期披露的財報將揭開自身怎樣的如實經營概況?或許,隨著此次子公司合眾資產總經理徐永偉的上任,這些問題將在不久后會有些許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