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銷售代理協議綁定港股“殼資源”,也算是讓杜甫酒業實現了曲線上市。
文/每日財報 杜康
中國環保能源十年七度虧損的財務報表,與杜甫酒業掌門人彭作權持續四年的上市執念,在2025年的資本市場終于碰撞了奇異的火花。
5月13日,隨著港股上市公司中國環保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杜甫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杜甫酒業這家年營收僅過億元的酒企,以近乎“零門檻”的方式完成了從區域酒企到“詩酒第一股”的跨越。
然而,這場資本盛宴背后,跨界轉型的合理性、行業競爭格局的擠壓以及資本運作的可持續性,均暗藏風險。
珠寶商改行賣白酒
中國環保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的跨界轉型,本質上是其傳統業務潰敗后的被動選擇。資料顯示,這家曾經以珠寶設計與放貸業務為主業的公司,近年來深陷業績下滑的泥潭。在過去10個財年中有7年虧損,2024年營收僅0.66億港元,凈虧損1851萬港元。
與此同時,近年來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周期性波動,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也為其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霾。
在此背景下,中國環保能源選擇將目光投向了白酒行業,試圖以“高頻消費”與“抗周期屬性”為支點,撬動新的增長極。但殊不知,近年來的白酒行業隨著競爭格局的日益激烈,行業已從增量競爭全面轉向存量博弈。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產量同比下降1.8%,而頭部企業的市占率更是超過43%,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行業洗牌加速進行。所以,選擇此時入局白酒行業的中國環保能源,更像是一場豪賭。
此前2月24日,中國環保能源與四川杜甫酒業達成合作。前者獲得香港、臺灣兩地,以及日韓及東南亞10多個國家的白酒銷售獨家代理權。另外,還將擁有在中國市場銷售白酒的非獨家權利。據中國環保能源公告,雙方合作期限為3年,公司預計將完成不低于1.5億元的銷售額。
對于這份協議,中國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并不看好,他說:“海外白酒消費群體主要是華人,中國白酒尚未得到外國主流市場廣泛認可。”《每日財報》也認為,這份協議雖然設定了三年1.5億元銷售額的宏偉目標,但在缺乏深厚行業積淀與渠道資源的情況下,這無異于空中樓閣,難以實現。
杜甫酒業借殼上市
5月13日,就在“中國環保能源”股份簡稱更改的同一時間,杜甫酒業也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據行業媒體報道,杜甫酒業主板更名上市暨開市儀式在四川成都錦江賓館舉行。從現場視頻可見,作為公司董事長的彭作權以一身正裝出席儀式,并致辭感謝。
不過,杜甫酒業雖借殼上市,但其品牌力與市場地位仍處于行業邊緣。
杜甫酒業的前身為創立于1983年的四川綿竹縣曲酒二廠,1994年改名為四川杜甫酒廠。主打“詩酒文化”IP,擁有杜甫、李白等上千件文化商標,并構建了“酒業+文旅+文創”的產業生態,其擁有兩大生產基地,年產5000噸原酒及1萬噸商品酒,但產能利用率存疑。
其核心市場仍局限于川渝地區,全國化布局進展緩慢。實際營收規模也與品牌價值嚴重倒掛,2024年前三季度產值僅過億元,與其“百億產值”目標相距甚遠。
長期以來,杜甫酒業及其掌門人彭作權有著極強的“上市執念”,自2021年起,其多次嘗試港股IPO未果,A股白酒上市禁令更堵死傳統路徑。但此次通過銷售代理協議綁定港股“殼資源”,也算是讓杜甫酒業實現了曲線上市。
不過,從港股市場白酒板塊的流動性來看,其目前依舊是呈現出流動性不足的現狀。比如珍酒李渡,其上市后股價長期低迷,日均成交量不足千萬港元。由此,可以推斷,市值不足20億港元的杜甫酒業,未來可能面臨估值折價與融資能力受限的雙重壓力。
市場顯然也對此充滿疑惑,更名后,公司股價短期內漲幅高達79.75%,一度達到0.168港元的最高價。但隨后一路下行,截止5月16日收盤,其股價定格在0.125港元,總市值回落到約1.62億港元。
資本狂歡下的隱憂
杜甫酒業借殼上市,不僅是中小酒企急于資本化的一個縮影,也是業外資本試圖抓住白酒行業“抗周期神話”的一個典型案例。
短期內,這場跨界合作確實通過新穎的概念炒作,成功推高了公司的股價,為市場帶來了一波短暫的狂歡。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缺乏堅實產業根基的資本運作,終究難以抵御行業下行周期所帶來的沖擊。
《每日財報》認為,在白酒行業加速分化的背景下,中小酒企的生存空間日益受到擠壓。若杜甫酒業無法在品牌建設、渠道深耕與產品創新上實現實質性的突破,那么其資本化的故事,或許終將淪為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最終只留下泡沫破碎后的一地雞毛。
一直以來,杜甫酒業頗為重視對外塑造公司形象及展示硬實力。比如杜甫酒業官網顯示,其占地面積100余畝,集團下屬13家控股子公司,擁有兩大生產基地,有濃香和清香兩大香型酒,具備年產5000噸原酒及1萬噸商品酒的生產能力等,試圖以此彰顯公司的強大實力。
然而,業內人士對此卻持保留態度。據行業媒體報道,四川某大型原酒廠的負責人就曾直言,即便自家酒廠占地更廣、設計產能更高,也并不會將產能拉滿,否則會對酒質造成破壞。這一觀點,無疑對杜甫酒業的產能宣傳提出了質疑。
產能、基酒和老酒儲量,一直是白酒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縱觀當前21家上市白酒企業的業績,即便是營收最低的皇臺酒業,也擁有著長達72年的建廠歷史,以及可觀的白酒產能。相比之下,杜甫酒業在這些方面的實力顯然還有所欠缺。
此前,中國環保能源曾發公告稱,將在中國港澳臺及東南亞地區獨家銷售杜甫酒業的白酒產品,并預計在三年內實現不低于1.5億元的銷售額。這一目標的設定,無疑對杜甫酒業的銷售業績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就當前的市場環境而言,要實現這一目標也非易事。
所以,在《每日財報》看來,若杜甫酒業真心致力于實業發展,或許現在并不應該急于搞資本運作,而是應該腳踏實地,深耕細作,不斷提升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