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藍鯨科技記者拍攝
藍鯨新聞5月8日訊(記者 翟智超)五一假期,國內山岳型景區迎來客流高峰。在八達嶺長城、黃山、泰山等景區,隨處可見一些佩戴外骨骼機器人的游客。這批游客佩戴的“登山外掛”,因可幫游客節省高達50%的登山體力,且80元/3小時相對低廉的租賃價格,而迅速火爆戶外圈。
5月7日,藍鯨科技記者約訪了外骨骼機器人領軍企業深圳肯綮科技的CEO余運波,其不僅親身展示了外骨骼機器人的穿戴流程,也闡述了當前行業發展現狀。
余運波向藍鯨科技記者介紹稱,這些成為景區焦點的外骨骼機器人,設備內置仿生機械結構,搭配AI算法,能夠實時捕捉人體運動趨勢,提供精準助力。
“外骨骼機器人在景區爆火,可不是運氣使然,背后是功能優勢、價格策略、科技魅力等多種因素一起發力的成果。”余運波說到。
某景區6月要增至1000部
據泰山文旅集團工作人員此前透露,景區投放的500臺“登山助力機器人”,能幫助游客節省30%-50%的體力。此外,設備集成的緊急呼救、景點講解功能,讓其成為登山途中的“全能助手”。
而之所以能被景區青睞,或與外骨骼機器人展現出極高的性價比不無關系。因為想要真正走入千家萬戶,消費級產品必須突破輕便、智能、低價的“三角困局”:既要將設備重量降至普通人可輕松穿戴的程度,又要實現精準識別不同用戶的動作習慣,同時還需大幅降低成本,讓產品價格親民。
余運波告訴藍鯨科技記者,泰山景區所使用的肯綮科技的產品租賃服務定價為80元/3小時,這一價格幾乎覆蓋了大多數游客的消費能力。在購買方面,這款產品售價區間為6000至8000元,普通家庭也能輕松負擔,極大地降低了用戶接觸和使用外骨骼機器人的門檻。
余運波表示,肯綮科技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價格,主要得益于設計與規模化生產能力。
“在設計上,我們把復雜的結構簡化,實現了技術突破,只用一個馬達就干了原來兩個馬達的活兒,成本直接砍半。在量產方面,肯綮科技已有成熟的量產能力,多數結構件都能通過自研設備生產。未來,隨著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的推進,外骨骼機器人成本還能再降,價格也會更實惠。”余運波稱。
相對合適的價格滿足了大家對前沿科技的探索欲望同時,也讓外骨骼機器人的生產需求逐步在提高。藍鯨科技記者實地走訪肯綮科技時發現,公司當前業務繁忙,目前仍在持續擴大產能當中。
余運波還透露,目前國內某旅游區計劃在6月份要將外骨骼機器人增加到1000部。
行業“三角難題”正逐漸被攻克
近年來,外骨骼機器人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全球行業產值預計從2020年的3.92億美元躍升至2030年的68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33%。到2028年,全球出貨量更將從2025年的10.7萬件激增至30.1萬件。
在這片產業藍海中,醫療康復、工業應用和消費級產品構成了三大核心賽道。北京協和醫院臨床數據顯示,患者借助外骨骼進行步態訓練,康復效率提升70%,肌肉萎縮風險降低50%,展現出應用潛力。
三大賽道中,難度系數最大的就是消費級產品,因為要穿戴在每個人的身上,需同時滿足輕便、智能、便宜的要求,而這三大特性也一直是制約外骨骼機器人規模化生產的“三角難題”。
如今,從最新五一假期外骨骼機器人火出圈的情況來看,行業“三角難題”正逐漸被攻克。
對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而言,每減輕一克重量都至關重要。藍鯨科技從肯綮科技處了解到,其外骨骼機器人從早期的20公斤,經過上百次艱難迭代,如今已降至1.8公斤。
余運波感嘆稱,“產品輕量化到一定程度后,再想進一步減重,難度超乎想象。像馬達這類關鍵部件,既要保證性能,又要減輕重量,這成為巨大挑戰。如果還想繼續降低重量,不僅要依靠材料創新,獨特的結構設計和綜合配比也是必不可少。”
與工業場景不同,消費級產品需適配不同用戶的行走姿態、速度差異。據了解,每個人走路的姿態、速度各不相同,上下樓的動作也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外骨骼機器人必須具備高度智能,精準匹配用戶動作以實現同步助力,否則將適得其反。余運波指出,隨著大模型與算力的發展,行業迎來智能化升級契機:更多傳感器將實現更精準的動作捕捉,云端與端側協同架構則能高效處理復雜計算,大幅提升產品智能水平。
與此同時,歷來價格也是消費級外骨骼機器人普及的“攔路虎”。余運波解釋稱,這主要源于產品精度要求高、零部件制作難度大、工藝復雜,加之產業配套不完善,大量依賴手工操作。
對于價格問題,余運波表示,可從兩方面著手改善,一方面,通過簡化結構、優化工藝、提高產能實現規模化降本;另一方面,推動產業工業化與自動化,自主研發自動化設備,降低人力成本。
而針對“外骨骼產品易被仿制”的觀點,余運波認為,真正的競爭壁壘遠不止表面技術。他表示,“穿戴舒適度、動作匹配度、使用可靠性等細節體驗,既需要長期技術積累,也考驗企業對用戶需求的深度洞察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