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5月7日訊(記者 王涵藝)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稱,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博裕基金”)通過其關聯方擬收購北京華聯(SKP)百貨有限公司(下稱“北京SKP”)部分股權。交易完成后,博裕基金關聯方通過財務投資間接取得北京SKP42%-45%的股權。
圖片來源:截自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
交易前,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 Pte. Ltd.(下稱“Radiance 公司”)直接和間接與北京華聯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聯集團”)分別持有北京SKP 60%和40%的股權,北京SKP由 Radiance 公司和華聯集團共同控制。
交易后,Radiance 公司繼續間接持有北京SKP42%-45%股權,且仍保留對北京SKP的控制權,北京SKP仍保持本次交易前的運營管理結構,博裕基金關聯方間接持有北京SKP 42%-45%的股權,與 Radiance 公司共同控制北京SKP。
股權交易背后的資本博弈與華聯退場動因
北京SKP于2006年3月28日成立,是華聯集團旗下的高端時尚百貨商場,主要在中國境內從事百貨零售業務。
“SKP”是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英文縮寫,其前身為新光天地。新光天地是由臺灣新光三越百貨和北京華聯集團共同打造的高端商業項目。
2007年,首家新光天地旗艦店在北京開業,引入了Prada、Gucci、Chanel、Fendi等多個奢侈品牌。2011年,北京華聯集團成為新光百貨大股東。2012年,新光三越退出新光天地。2015年,新光天地正式更名為SKP。
目前,SKP商場已在北京、西安、成都和武漢開設,位于杭州的第五家SKP正在建設中。
北京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公示信息顯示,2024年,SKP在北京、西安、成都、武漢的四座城市的百貨零售市場中,份額占比分別為10%至15%、15%至20%、10%至15%和0%至5%。
此次,華聯集團“斷臂求生”有哪些深層考量?有業內人士指出,北京華聯集團徹底退出SKP股東行列,與其面臨的資金壓力密不可分。
天眼查數據顯示,華聯集團所持的40%股權因民事訴訟被凍結至2028年,凍結金額達400萬股。這一法律糾紛或導致華聯流動性緊張,而SKP作為其核心資產,出售股權可快速回籠資金,緩解債務壓力。
此外,華聯近年來在傳統零售領域表現乏力,其超市業務在連鎖百強榜單中排名持續下滑,戰略收縮非核心資產成為必然選擇。
博裕資本此次以財務投資身份介入,看似不涉運營權,實則暗含多重布局意圖。其管理規模近100億美元,核心出資方包括新加坡淡馬錫和李嘉誠基金會,擅長投資高增長行業頭部企業。
SKP雖短期承壓,但作為中國高端零售的“基礎設施級”資產,其全球95%以上奢侈品牌入駐品牌壁壘、年客流量超1000萬人次的高凈值客群和全球第一的坪效優勢,仍具稀缺性。博裕或通過資本運作進一步釋放SKP價值,同時為未來可能的上市鋪路。
SKP業績分化:結構性矛盾與創新突圍
不容忽視的是,SKP近年加速全國布局,但旗艦店北京SKP卻在2024年遭遇銷售額同比下滑17%的困境。
由于SKP本身不屬于上市公司,且北京華聯集團未將其并表,目前未有得到SKP官方確認的年度銷售額數據。
如按照聯商網等第三方的統計數據,北京SKP此前曾連續6年蟬聯中國高端商場“店王”, 在2020年更是一度超過英國哈羅德百貨,成為全球店王。
但在2024年,其銷售額同比下滑17%至220億元,被南京德基廣場以245億元的銷售收入超越。
這一分化暴露其模式矛盾,首先,是地域競爭加劇,以南京德基廣場為例,其“超大體量+奢侈品矩陣+場景化體驗”,如藝術展覽、網紅餐飲的策略更契合Z世代需求。
其次,是運營模式固化,SKP依賴“高冷”奢侈品直營模式,而武漢SKP引入華為、李寧等國潮品牌,打造時尚街區K大道的嘗試顯示,本地化創新或成破局關鍵。
貝恩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呈現“啞鈴型”分化:年消費超500萬元的超高凈值客群和二手奢侈品、輕奢等性價比追求者,兩端增長顯著,而傳統中高端消費萎縮。
SKP若延續單一高端定位,或將錯失下沉市場機會。武漢SKP一季度銷售額環比增長25%,其“高端+國潮”混搭策略或為行業提供新范式。
從政策紅利看,北京SKP作為首批“即買即退”試點,2024年離境退稅顧客增長104%,成都SKP相關銷售額增幅達224%。隨著中國放寬簽證政策、提升免稅購物額度,SKP有望依托政策杠桿,進一步截留境外消費。
麥肯錫預測,202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規模將超4000億元,但年增長率僅1%-3%。專家指出,博裕的財務投資屬性可能更關注短期回報,而SKP的長期增長需持續投入。二者如何平衡,將考驗資本與運營方的協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