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億資產躍居券業第二。
文/每日財報 張恒
3月13日傍晚,國泰君安證券與海通證券召開干部大會,宣布了新組建公司的人事任命,合并后公司黨委已經成立,朱健擔任黨委書記,李俊杰擔任黨委副書記。
與此同時,原海通證券總經理李軍已正式調任至中保投資公司,擔任黨委副書記。待監管批準后,或將正式出任中保投總裁一職。這也是繼今年1月份海通證券原董事長周杰辭職旋即赴任上海國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之后,海通證券高管層傳出的又一次重磅人事變動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擔任合并新公司黨委書記的朱健,原先是國泰君安證券的黨委書記、董事長;而擔任黨委副書記的李俊杰,此前一直擔任著國泰君安證券黨委副書記、總裁要職。而海通證券總經理李軍則調任至其他上海市管企業。有消息稱,李軍已赴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保投資”)擔任黨委副書記,待監管批復后或將出任中保投資總裁。原董事長周杰已經出任上海國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這意味著,通過一系列重大人事調整,原海通證券的“一二把手”皆以完成與國泰君安證券的合并重組過渡工作而掛帥離去,取而代之的則是,合并重組后新公司的掌舵者仍采用了國泰君安原董事長和總裁的組合模式。
回顧兩家萬億“航母級”券商國泰君安證券和海通證券的合并重組歷程,早在2024年9月份之時就拉開了大幕。作為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并重組的首單,可以看作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并、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以去年三季度末的數據來計算,“國君+海通”的總資產達1.63萬億元,比肩中信證券的1.74萬億元,高于華泰證券的8474.58億元,位居行業第二。
隨著合并成立的新公司以兩位高管落定開局,市場接下來關心的重點又會聚焦新公司采用何種新名字。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兩家券商合并新成立的公司名稱為“國泰海通證券”,尚待上市公司公告。
重組合并開啟加速度,朱健、李俊杰再搭檔
按照黨內任職慣例,黨委書記和黨委副書記兩個職務將會分任公司董事長、總裁,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此次朱健、李俊杰的任職資格順利獲得監管核準,那么接下來朱健將會擔任合并后新公司董事長;李俊杰則搭檔成為新總裁。
另有市場消息傳出,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其他領導班子成員除到齡原因外,預計均將留任至合并成立的新公司。
事實上,市場對此次兩者的再次搭檔并不陌生,也抱有了不少期許,朱健和李俊杰在國泰君安領導層共事多年,有助于減少人事磨合,而且兩者也有非常豐富的監管和從業管理經驗。
根據履歷,朱健,現年53周歲,1996年7月從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專業碩士畢業后,加入上海大眾出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秘書,隨后1997年12月,轉入證券監管系統,歷任上海市證券期貨監督管理辦公室公司部干部、副主任科員,開啟近20年的監管生涯。在此期間,他先后擔任中國證監會上海證管辦信息調研處副處長、處長,上海監管局辦公室主任、機構二處處長,2010年8月升任上海監管局副局長,成為當時證券監管系統內最年輕的局級干部之一。直到2016年,朱健完成了從監管者到職業經理人的轉型,當年9月份卸任上海監管局副局長,同年11月加入國泰君安證券,任副總裁并分管投行業務。在任期間,主導投行事業部改革,推動公司股權承銷規模從2017年的347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5581億元,連續三年穩居行業前三。2020年朱健跨界至銀行業,9月份被調至上海銀行出任副董事長、行長,成為當時少數兼具券商和銀行高管背景的復合型金融人才。在任期間,他主導推動了上海銀行新戰略布局,嘗試將重點放在對公業務上。
圖:朱健
2023年12月,他結束三年銀行生涯,再次回歸證券業,回到“老東家”國泰君安,接任董事長一職。此次回歸也正值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并重組關鍵期,朱健曾表示,兩家公司合并后將延續"穩健經營+創新驅動"策略,重點推進投行、財富管理、跨境業務三大板塊協同。
朱健的職業生涯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跨監管機構、券商、銀行的多維度歷練;二是始終扎根資本市場核心領域,從監管者轉型為行業從業者;三是擅長在復雜市場環境中實現戰略突破。他的這種鮮明特點,在此次兩家公司合并重組的“閃電速度”有序推進(100天即完成了全部公司治理程序,137天即完成全部行政審批程序)上也得到了印證,其高效執行能力也可見一斑。
與朱健搭檔的李俊杰,今年50歲,早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3月,他加入中國銀聯,從辦公室秘書起步,歷經助理經理、經理、高級經理等職,2007年9月升任中國銀聯辦公室助理主任,完成早期金融行業經驗積累。2007年9月至2010年11月,李俊杰轉戰上海國際集團,歷任行政管理總部總經理助理、金融管理總部副總經理,期間深度參與國資企業戰略管理與金融業務統籌,為其后續證券業發展奠定管理基礎。
圖:李俊杰
2010年11月,李俊杰加入國泰君安證券,開啟了自身核心金融職業生涯,歷任董事會辦公室副主任、主任、證券事務代表等職務。2015年11月開始,擔任上海證券副董事長、總經理,上海證券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2021年1月擔任國泰君安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兼任上海證券董事。2021年 6月起擔任國泰君安副總裁,2022 年1月至2023年5月兼任公司投行事業部總裁、執行委員會主任,2023年5月兼任公司財富管理委員會總裁。直至2024年1月起,李俊杰升任國泰君安黨委副書記、總裁,成為公司核心決策層成員。
可以這么說,朱健和李俊杰的職業軌跡折射出上海金融國資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典型路徑,同時跨界融合的趨勢也非常顯著,兩者未來如何在合并后的新平臺上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將是對朱健和李俊杰戰略智慧的考驗。
合并新股上市流通,1+1>2待觀察
3月13日,對于國泰君安證券和海通證券的A股投資者來說,同樣發生了一件關乎切身利益的大事。海通證券A股的投資者,即將正式成為國泰君安的A股投資者,兩家公司賬戶換股而來的國泰君安A股,將于3月17日正式上市流通。
2025年2月5日,海通證券以10.41元/股的收盤價完成在A股的最后一個交易日,總市值定格于1360億元。根據當時所披露的公告,公司股票自2月6日起連續停牌,進入現金選擇權行權申報及清算交收階段,不再公開交易。緊接著,3月4日,上交所正式終止其A股上市資格,標志著這家成立于1988年的老牌券商結束了長達17年8個月的A股資本市場歷程。
為保證投資者權益,當時重組方案規定,海通證券A股股東持有的股票將按1:0.62比例轉換為國泰君安A股股票,即每1股海通證券股票可換得0.62股國泰君安股票。
與此同時,該方案還作了進一步說明,在3月4日海通證券退市后,原股東賬戶將不再顯示海通證券股票,市值暫無法體現,待3月17日新增股份上市后,投資者賬戶將自動更新為國泰君安股票,市值同步恢復。
另據此次國泰君安發布的換股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之實施情況暨新增股份上市公告書等公告顯示,本次換股吸收合并新增A股股份數量為59.86億股,均為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募集配套資金新增A股股份數量為6.26億股,均為限售股,自該等股份發行結束之日起60個月內不得轉讓。
對于本次換股吸收合并及募集配套資金發行的A股股份,國泰君安則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總股本增加至176.3億股,其中A股股本增加至141.24億股,同時存續公司的主營業務將保持不變,在資本實力、客戶基礎、服務能力和運營管理等多方面顯著增強核心競爭力。
截至3月14日收盤,國泰君安A股股價報收18.35元/股,總市值1634億元。算上A股新增股份,國泰君安的市值將超過2000億元。待H股完成換股后,其A+H股總市值將逼近3000億元。
業績方面,截至2024年末,國泰君安資產總額達1.05萬億元 ,較2023年末的9290億元增長13.17% ,首次突破萬億規模。同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4.06億元 ,同比增長20.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所有者的扣非凈利潤124.33億元 ,同比大幅增長42.62%。而海通證券2024年業績預告稱,全年凈虧損34億元。
總的來看,經過合并重組流程、高管人事、公司更名等一系列重磅事項的調整,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強強合并正處于產生協同效應的關鍵時期,這其中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
比如,合并下所涉及約2.8萬名員工、345家境內營業部及多家境外子公司,需盡快平衡人員安置與薪酬體系調整等紛繁復雜事項。而且,國泰君安國際與海通國際在投行、資管領域存在規模龐大且布局重疊同質化的現象,如何通過牌照整合避免內耗,達到業務結構均衡發展,這也是兩者合并過后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也期待,在“朱李配”再次聯合的帶領下,作為重組“新生”的國泰海通證券,能夠盡快發揮出強大的協同效應,克服以上種種困難,打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