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年盈利一朝歸零。
文/每日財報 南黎
近日,華仁藥業披露2024年業績預報,公司預計虧損11.8億元至13.8億元,同比下滑727.45%至833.8%。這是華仁藥業上市十年來,業績首次預虧。此次巨額虧損猶如一顆重磅炸彈,不僅給公司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讓眾多投資者憂心忡忡。
二級市場迅速作出反應,業績預告發布后華仁藥業股價隨即大跌超 8%,創下 2025 年內新低。截至 2 月 28 日收盤,華仁藥業收于 3.16 元,市值降至 38.54 億元。
13.478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
內控合規存巨大漏洞
《每日財報》注意到,華仁藥業業績爆雷的核心因素在于其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醫藥有限公司(簡稱“青島華仁”)對國藥藥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藥藥材”) 13.478億元的應收款項全額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這筆欠款源于華仁藥業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華仁”)與藥材股份之間的醫藥原料貿易業務。自2020年起,雙方開始合作,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青島華仁決定終止該業務,并向國藥藥材提出回收業務款項的要求。
事實上,國藥藥材的暴雷風險早有端倪。自2020年7月始,國藥藥材此前的股東醫藥集團及其關聯公司中國中藥有限公司(以下統稱“國藥中藥”)頻頻通過官方網站發表過聲明,并告誡所有潛在合作伙伴,務必嚴格審查合作方的資質信用及合同履行能力。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11月起,國藥集團及國藥中藥不再擔任國藥藥材的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目前國藥藥材股份有限公司(國藥藥材)沒有實際控制人,共有5名股東。
2020年11月份,兩家公司再次發布聲明并指出國藥藥材存在違規使用國藥集團商標的行為,并責令國藥藥材禁止以“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等名義進行任何形式的宣傳、投資或合作。
國藥集團類似聲明持續不斷,盡管如此,華仁藥業與國藥藥材之間的交易行為還是一直延續到了2023年上半年。據悉,在2020至2023年間,雙方開展醫藥原料貿易業務,形成14.1億元的應收賬款。截至去年9月底,華仁藥業的應收款余額高達13.7億元,占其所有者權益的48.29%。
如此大規模的應收賬款,華仁藥業卻未能及時察覺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其內控和風險把控能力實在令人質疑。在貿易規模巨大的情況下,本應具備更強的風險意識,然而華仁藥業似乎對種種風險信號 “視而不見”,這背后究竟是疏忽大意,還是另有隱情?
實控人、管理層頻繁變動
2010年8月,華仁藥業在深交所上市,總部在青島,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以制劑、原料藥、醫藥包材和醫療器械為主的醫藥健康產業集團。2019年7月,公司進行了股權變更,西安曲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回溯華仁藥業歷史業績,自2010年上市至2023年,華仁藥業歸屬凈利潤累計為11.99億元。而公司對國藥藥材的欠款無法追回,將導致華仁藥業上市14年以來的凈利潤歸零。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來,華仁醫藥內部高管變動相當頻繁,發生高管變更6人次,并且公司一直在尋求“易主”。
2024年2月,公司高級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吳聰遞交辭職報告,隨后4月李陽辭去非獨立董事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職務,同時韓莉萍女士不再擔任代理董事會秘書,賈學飛申請辭去公司非職工代表監事職務。8月末,公司副總裁白鵬也因個人原因請辭,12月,執行總裁洪亮解聘,上述高管辭職后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不僅如此,華仁藥業一直在尋求 “易主”。2024 年 6 月 21 日,公司發布關于終止前次籌劃實際控制人變更事項并再次籌劃實控人變更事項的公告。最初,華仁藥業籌劃將控股權轉讓給陜西醫藥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 “陜藥集團”),但因各方未能就具體條件達成一致意見,該計劃宣告終止。同年 6 月,公司控股股東曲江金控與西安健康醫療集團有限公司(簡稱 “西安健康集團”)達成框架協議,擬將華仁藥業轉入后者麾下,實控人變更為西安市國資委。
然而,目前華仁藥業實控人變更計劃雖聚焦于西安市國資委,但審批流程尚未完成,疊加業績虧損及訴訟風險,交易最終能否落地仍充滿變數。這種不確定性給公司的未來發展增添了更多不穩定因素,投資者也在持續觀望中。
標的業績“變臉”轉型未果
?華仁藥業業績爆雷背后,其子公司業績并未達預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全資控股公司安徽恒星制藥有限公司(下稱“安徽恒星制藥”)因股權轉讓糾紛及客觀情況影響,2024年度經營業績未達預期,商譽出現減值跡象,預計商譽減值金額為3000萬—9000萬元。
華仁藥業以輸液產品起家。但醫保控費、帶量采購、限輸限抗等行業政策下,大輸液行業增長必然受限。周希儉在領導華仁藥業的過程中,不斷尋求新的增長點,先后嘗試了進軍直銷、涉足化妝品領域以及緊跟工業大麻熱潮,但這些努力最終都未能成功。而彼時,安徽恒星手握多個呼吸、精麻領域臨床一線用藥批文,也有相應原料藥,便成為華仁藥業的理想標的。
2021年華仁藥業以8億元收購西安恒聚星醫藥有限公司100%股權,進而間接持有安徽恒星制藥100%股權。
原股權轉讓方作出了業績承諾,可現實卻不盡如人意。但安徽恒星制藥的業績表現一直都不穩定,盡管2021年和2022年均完成了業績承諾,但2023年扣非凈利潤僅為5196.72萬元,業績完成率僅為51.97%。
華仁藥業與原股權轉讓方也因此陷入了訴訟糾紛,雙方各執一詞,案件進展懸而未決。從業績上看,華仁藥業的轉型效果不算明顯。而今,華仁藥業的身上又多蒙上了一層陰影。
展望未來,華仁藥業若想走出困境,不僅需要妥善解決應收賬款和訴訟糾紛等遺留問題,還需重新審視公司的戰略規劃和內控體系,提升管理層的穩定性和決策能力,以實現真正的轉型突破。否則,在競爭激烈的醫藥市場中,華仁藥業將面臨更大的生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