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年來微醫控股的虧損率在快速下降,看到了盈利的希望,但隨著對手也在變強,微醫控股“錢景”難言明朗。
文/每日財報 南黎
在互聯網醫療行業里“消失”已久的微醫控股,如今重回聚光燈下。近日,微醫控股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醫控股”)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招銀國際擔任獨家保薦人。
如今,微醫控股二次遞表沖擊港交所,備受資本市場和行業的關注。作為第一家互聯網醫院的締造者,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數字醫療服務平臺,成立整整14年的微醫控股始終未能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
在被競爭對手夾擊、自身發展不順的情況下,微醫控股此次能圓上市夢?同時,隨著最新版的招股書公布,微醫控股又向資本市場講出了新的故事。
“獨角獸”再傳上市消息
公開資料顯示,微醫控股是一家AI醫療平臺,總部位于中國杭州。2011年推出線上醫生預約平臺“掛號網”,2015年“掛號網”升級為“微醫控股”,并且在烏鎮成立了中國首家互聯網醫院;2020年,在天津推出以智能醫院牽頭的緊密型醫聯體——天津市數字健共體。
自成立以來,微醫控股已完成10輪融資,公司歷史上獲得騰訊、高瓴、五源資本、友邦保險、紅杉中國、高盛等知名機構投資。2021年,微醫控股完成G輪融資,投后估值為70億美元。
作為國內首家互聯網醫院的締造者,雖然獲得了多輪融資,估值也扶搖直上,雖然創立長達14年,但對于早早啟動上市計劃卻遲遲沒有進入資本市場的微醫控股而言,上市已成為其一塊“心病”。
微醫控股創始人廖杰遠早在2019年年底時對外透露“微醫控股已經準備好了IPO”,但并無實質性進展。終于在2021年4月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直至6個月后招股書失效,微醫控股也沒有等來上市聆訊。
隨后,微醫控股又在2022年7月完成了由山東國投出資超10億元戰略融資,似乎為下一次沖擊IPO做準備。數次向外界釋放出籌備IPO的積極信號,但都未能成功踏入資本市場。
如今,微醫控股再向港交所發起沖擊。不過,今時不同往日,互聯網醫療行業已經物是人非。例如,美國遠程醫療行業的領軍企業Teladoc亦遭遇市值的大幅下滑,其市值從2021年的近500億美元(約合3800億港元)已降至當前的17.5億美元。
即使微醫控股最終能順利上市,恐怕早已錯過上市良機,面臨估值大幅縮水的困境。
“錢景”難言明朗
目前,微醫控股已經在數字醫療平臺上連接約1.15萬家醫療機構和31.80萬名醫生,其能夠提供線上咨詢、復診、慢病管理及健康管理等服務。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微醫控股收入分別為9.62億元、13.68億元、18.63億元和 18.18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25.71億元、37.76億元、14.78億元及4.34億元。
從業務構成上看,目前微醫控股主要有AI醫療服務和數字醫療平臺兩大板塊業務。微醫控股在AI服務方面的收入比重不斷增加。2024年上半年收入18.18億元,同比增長107.4%,其中來自人工智能醫療服務的收入達14.4億元,占比近八成。
從招股書的數據來看,這三年來微醫控股的虧損率在快速下降,看到了盈利的希望。但隨著對手也在變強,微醫控股“錢景”難言明朗。
相比已然登陸港股的互聯網醫療三巨頭——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微醫控股走的是一條全然不同的路徑:不靠“賣藥”,而是依托問診、慢病管理、專科護理等純醫療服務業務支撐起全部營收。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源自背后阿里、京東所積累下來的“電商平臺優勢”,比如巨大的流量、成熟的商品服務體系等。
另外,互聯網醫療賽道后浪頗多,它們都具備各自的競爭優勢。包括好大夫在線、丁香園、妙手醫生、大家醫聯、心醫國際、華醫心誠等。
而身為“創一代”的微醫控股,沒有光環加持,只問診,不賣藥,微醫控股的前路注定不好走。
布局“AI+醫療”
資本市場里從來不缺故事,只是這次微醫控股將拿出怎樣的新故事?資本市場又是否會買賬?
AI醫療,如今是微醫控股重點講述的新故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中國的AI醫療健康解決方案市場預計將從2023年的97億元以46.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2030年的1,387億元。
近兩年,AI浪潮席卷而來。以醫療AI大模型為代表的產品也相繼涌現,AI醫療影像、AI制藥、醫療數據智能平臺等細分應用技術也層出不窮。
微醫控股在AI醫療領域,積極布局。2024年3月,微醫控股高調宣布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聯手攻堅醫療大模型。一個多月后,微醫控股創始人廖杰遠在一次活動上公開表示,在過去的9年里,微醫控股形成了AI健共體、AI藥械交易、AI中醫藥三個平臺。
截至2024年12月21日,微醫控股已于網信辦完成四種AI算法的備案,即微醫醫療大模型、微醫醫療助手大模型、微醫健康助手模型和微醫控股生文本生成算法。
微醫控股在招股書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在天津和中國其他地區擴張健共體;AI技術的擴張與應用;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此次上市將為微醫控股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有助于其進一步擴大在AI醫療市場的影響力。
然而,AI技術的應用并非沒有問題。醫療數據包含大量敏感信息,確保這些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是一個重要問題。
其次,AI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復雜的臨床環境中,AI可能無法完全替代醫生的專業判斷。
此外,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涉及復雜的法規和倫理問題。例如,誰對AI系統的決策負責?如果AI出現誤診,責任如何劃分?一系列問題都擺在微醫控股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