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江湖激戰正酣,百億融資到賬,北汽藍谷能否反擊成功?
文/每日財報 南黎
12月24日晚間,北汽藍谷(600733.SH)公告稱,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完成增資擴股,合計獲得81.5億元增資,并且引入了寧德時代、小馬智行等11家戰略投資者。
在北汽新能源增資擴股的同時,北汽藍谷控股股東之一的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汽”)已經增資北汽新能源20億元。這意味著,兩次融資,北汽新能源共計到賬101.5億元。
引入巨額資金的背后,折射出的的是公司對新能源發展的焦慮。而且北汽藍谷已連續四年半處于虧損狀態,新一輪定增募資的落地能夠為北汽藍谷及子公司財務狀況解燃眉之急,但對于北汽藍谷來說并不足以安心,其真正需要的是長久之計。
01?盈利性問題亟需解決
官網顯示,北汽新能源是由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間接控股的綠色智慧出行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來,專注于新能源汽車整車與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構建了汽車與能源、互聯網、AI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生態。
目前,北汽新能源的主營業務包括純電動乘用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與銷售服務,全力打造極狐、北京汽車、華彰汽車三大品牌。
公告顯示,2021年-2023年北汽新能源凈利潤持續虧損,分別虧損37.4億元、25.4億元、21.84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實現45.27億元、-11.24億元。截至今年6月底,北汽新能源的資產總額為291.05億元,負債總額為227.24億元。
“燒錢”似乎是所有車企新能源轉型時逃不開的命運,北汽新能源是,母公司北汽藍谷亦是。2021年-2023年,北汽藍谷也分別虧損52.44億元、54.65億元、54億元。到了今年三季度,北汽藍谷凈利潤為-44.91億元,四年多來累計虧損超過270億元。
不過仍有車企率先實現了盈利。比如,比亞迪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約300萬輛,凈利潤超300億元,同時新能源車企理想汽車2023年也首次盈利,凈利潤逾110億元。
經營壓力之下,北汽藍谷不斷在資本市場融資以換取造血能力。除了2018年借殼上市募集的286.62億元資金,北汽藍谷相繼在2019年、2021年及2023年進行了3次定增,實際募資金額分別為10.34億元、54.5億元、60.3億元,累計融資金額超過500億元。
汽車產業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其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雄厚的資本支持。對于眼下的北汽藍谷而言,新一輪增資擴股帶來的巨額投資如同及時雨,可極大地緩解北汽藍谷及北汽新能源長期以來的資金困境。
02?領導班子肩頭“擔子”不輕
北汽藍谷除了新一輪增資擴股外,另外也開始“抱緊”寧王的大腿。
今年6月,北汽集團與寧德時代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在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合作。
今年12月,兩家公司再度簽署合作協議,北汽新能源將基于寧德時代的滑板底盤開發新車型。寧德時代在2021年成立子公司時代智能,投身滑板底盤技術研發。
不過其并不是寧德時代的頭部客戶。寧德時代也是阿維塔、哪吒汽車、智己汽車、極氪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投資方。在股權綁定的同時,寧德時代也與這些被投車企展開多項技術合作。寧德時代已與一汽集團、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汽車等車企成立了合資企業,共同建立電池工廠。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管理層面北汽藍谷年中換帥。2024年7月19日,北汽藍谷公告稱,近日收到董事長劉宇及經理代康偉提交的書面辭職報告,董事會同意選舉代康偉為董事長,聘請張國富為經理、劉觀橋為副經理。
困題難點交織,新領導班子肩頭“擔子”不輕。
北汽藍谷過去一直依賴于B端市場,借著“網約車”起勢,曾連續七年登上國內純電動車銷量冠軍寶座,成為業內“老大哥”,就連剛進入國內的特斯拉都要避其鋒芒。
然而,到了2020年,伴隨著國內新勢力的崛起,和其他傳統車企轉型提速,再加上賴以生存的B端市場開始逐漸飽和,北汽藍谷遭到了迎頭痛擊,在市場喪失了競爭力。
進入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價格戰日趨白熱化,擠壓利潤空間。同時,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正在逐漸退出。在這種趨勢下,如何快速修復自我造血力,是北汽藍谷一道迫切考題。
新能源行業的競爭風云詭譎,接下來,考驗著北汽藍谷管理層的戰略眼光和定力。
03?押注享界S9能成為高端化的希望?
在百億增資加注下,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建勇做客鴻蒙智行一周年直播時更是反復表達了ALL IN享界的決心。
目前鴻蒙智行聯盟的第一界,問界在高端新能源市場當仁不讓,其中問界M9坐穩了50萬級豪華市場的銷冠地位。其次與奇瑞合作的智界也順利推出、進入爬升階段。享界作為第三界,打造的第一款車型享界S9目標定位是行政級豪華轎車市場,價格在對標“56E”的同時,產品力始終對標的是奔馳S、寶馬7系和奧迪A8。這也被北汽視為新能源翻身的重要舉措。
今年8月,北汽新能源加深與華為的合作,聯合打造了享界S9。首款合作車型享界S9于8月6日上市,售價39.98萬元至44.98萬元。第三方數據顯示,10月份和11月份,享界S9銷量分別為1982輛和1058輛。
事實上,北汽與華為很早就牽手,但很遺憾一直沒有在市場上承勢,反而被問界等品牌超越。資料顯示,2021年,北汽藍谷與華為基于HUAWEI INSIDE模式,推出首款搭載華為智能駕駛系統的極狐阿爾法S HI版車型,搭載華為智能駕駛系統,售價高達40萬元,但由于是初次嘗試,兩者合作的模式以及摩擦,都讓市場對于北汽藍谷的認可度沒有那么高。
極狐到2022年的銷量破萬輛,到2023年銷量才有3萬輛。今年8月,北汽極狐月銷量首次破萬輛,達到10001輛,1-8月累計銷量3.59萬輛。
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藍谷極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凈虧損14.5億元。北汽藍谷在2024年半年報中稱,目前全力打造極狐、享界和BEIJING三大品牌。其中,BEIJING品牌主推的EU、EX系列面向中低端新能源市場,極狐品牌承載了北汽向高端新能源市場沖擊的使命。
在極狐品牌向上突圍陷入困局的關鍵節點,北汽新能源及時轉變思路,既然打不過那就再次加入,此次與華為的加深合作能否成功,我們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