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的一年尚未到來,而2024年末已然進入倒計時階段。
站在2024年末收尾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在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宏偉藍圖描摹下,今年保險業如何發揮發揮保險業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不僅是各大保險公司必須思考的命題,同樣也是市場一直寄予強烈期待的淳樸愿望。
當然,國內外嚴峻復雜經濟大環境依舊帶來很多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國民經濟穩中向好,持續向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以及宏觀政策逐步顯效發力的深度賦能下,2024年的壽險業正處于重要的戰略轉型機遇期。
對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政策積極導向、監管帶頭引領、市場煥新需求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壽險業在今年所展現出的穿越逆周期下尋求新生機的這股韌勁,必將成為推動整個保險市場向高質量價值轉型的強大推動力。
而如果要提煉一個關鍵詞來對2024年壽險業做歸納總結,我們更愿意用“新周期下的謀變”一言以概之。對于這一關鍵詞的詳細解讀,去深入探究作為行業中堅力量和中流砥柱的壽險公司究竟做對了什么,將對于我們把握人身險市場未來脈絡走向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基于此,每日財報、每財網根據公司實力、產品創新、客戶服務能力以及市場口碑等多個綜合維度,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家保險公司進行綜合評判,于12月27日推出“2024金柿獎中國保險行業樣本企業”,旨在挖掘過去一年行業內最具穩健、成長、創新、科技、高品質服務的企業,共同尋找中國保險行業新榜樣。
“報行合一”持續影響,渠道改革勢在必行
回顧壽險業發展歷程,可以用“春風得意”來形容中國壽險市場的“昨天”,而對于中國壽險業的“今天”,經過40余年的改革發展,如今我國壽險業走到了歷史性的轉折關口,開始步入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助力金融強國建設的新時期。
這個轉變階段,既充滿了挑戰也伴隨著機遇,困難與希望相互交織,并行不悖,各大保險公司在混沌中不斷摸索著方向,尋求新機。
從監管政策層面來看,自去年中旬銀保渠道率先實施“報行合一”政策,再到2024年經代渠道報行合一的落地,而如今個險渠道的報行合一也愈發緊迫,漸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勢。
客觀而言,短期看,這意味著壽險業市場主體在渠道優化、創新等方面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但實施“報行合一”是行業管控費差損風險的一個重要監管“抓手”,更加長期的實際目標是提高行業的經營效率,即“降本增效”,確保人身險行業實現穩健經營。
但無論是各大保司在短期內面臨渠道端大范圍的調整優化,還是監管政策出手對行業長期穩健發展的強烈決心,最終的目的殊途同歸,皆是為推動壽險行業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進入深水區而保駕護航。
我們知道,壽險企業在渠道端面臨大規模洗牌下,既有渠道會遭受到一定沖擊,這是“報行合一”政策所帶來的短期情理之中的結果,但不可否認,任何挑戰之下都蘊含著新的機遇,市場也會迸發出新的需求,而恰恰在這時,不少保險公司善于洞悉市場,提前對渠道重新布局并改革創新,來承接這部分轉移的市場需求,從而跑出新的增速。
比如,在報行合一的影響下,一些更強調扁平化管理、團隊更精英化的保險公司,憑借著在代理人渠道持續提升代理人專業化和職業化,使其從“產品銷售”蛻變成“客戶專家”的專業能力中脫穎而出。
也有一些頭部的大機構借此機會重新梳理利益分配鏈條,從以往的單一“代銷平臺”到兩者相互“深度融合”來轉變,實現“銀行、保險和客戶”三方共贏,這些都是今年各大保險公司不斷發力方向和錨定目標。
數據上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從五大上市險企最新保費數據來看,今年前9個月,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以及新華保險,其原保險保費收入6083億元、5689.16億元、6891.75億元、3694.12億元、1456.44億元,同比增長5.1%、5.2%、8.4%、4.6%、1.9%以及5.8%。
在新單保單增長帶動下,人身險公司新業務價值也在逐步增長。我們曾多次提過,新業務價值是體現壽險公司經營成長性的重要參考指標,只有賣新單的能力回來了,行業才算是真復蘇。根據統計,前三季度中國人保、新華保險、太保、平安、國壽新業務同比增速分別為113.9%、79.2%、37.9%、34.1%、25.1%。
預定利率持續下行 推動行業產品及服務向高質量轉型
過去二三十年,保險行業在時代的紅利下,選擇了容易走的那條路,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歷經一輪又一輪的周期,作為在順周期中堅守發展,逆周期中砥礪前行的保險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自2019年保險市場4.025%年金全面停售,到2023年3.5%預定利率產品全面停售,再到2024年8月2日,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明確 9月1日起,傳統險預定利率上限由 3.0%下調至 2.5%;10月1日起,分紅險預定利率由2.5%下調至2.0%,萬能險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由2.0%下調至為 1.5%。
從壽險費率改革歷程上來看,行業每一次的預定利率下調幾乎都呼應了市場利率下行的趨勢,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壽險公司的利差損風險,降本增效,防范化解風險,促進健康發展。同時,預定利率下行也倒逼壽險行業各大主體保險公司,為適應市場而開發出可以抵御通貨膨脹和預期年化利率波動所帶來風險的類似于分紅保險這類浮動收益型的產品,即保障+浮動收益混合型的產品,這也是發達保險市場的產品發展趨勢。
于是,我們欣然看到,今年以來許許多多的保險公司都展現出了強大的產品開發能力,如太平洋人壽與平安人壽在今年第二季度都一口氣推出了多達二十余款產品。
另據《每日財報》不完全統計,2024年第二季度共有71家人身險公司發布了454款保險產品,覆蓋人壽保險、年金保險、健康險、意外險等多個險種。進一步來看,人壽保險產品以終身壽險為主,共有104款。其中,63款為普通型終身壽險,35款為分紅型終身壽險,而分紅型終身壽險中,就有24款為現金紅利型產品,11款為增額紅利型產品。
事實上,各大保險公司主動開發和創新產品的背后,是將保險作為其他金融產品無法替代的保障功能屬性優勢發揮最大價值,要知道對比當下整個經濟大環境利率的下行變化,盡管保險市場預定利率一次次下調,但優勢依然存在。
與此同時,預定率的持續下調的確讓市場帶有一絲悲觀情緒,但這種下調趨勢并不會因為個人意志轉移而產生變化,反而“硬幣的另一面”,這又會給壽險市場的銷售和服務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專注顧問式營銷導向、需求導向,避免再度陷入過分強調浮動收益這部分投資屬性,避免賣“預期”的銷售誤導,做好預期管理,可以說是2024年壽險行業銷售產品和提供服務最為顯著的特征和主旋律。
正如麥肯錫發布的《擁抱變革:展望2024中國壽險行業》研究報告中指出,對保險公司來說,提升機構效能、組織效能和運營效能(“三駕馬車”)是當前緊要任務,因為最終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力將反映到精算假設、運營成本和效率上,只有充分發揮“三駕馬車”在轉型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險企才能更好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與價值創造。
厚積薄發牢筑發展基石 深度服務民生實體
從國家對保險行業政策導向來看,一直以來國家始終鼓勵保險行業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的基本政策不斷得到強化。
去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不僅強調了深化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性,而且還明確提出保險業要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賦予行業清晰的功能定位。
而在今年陸家嘴論壇上,國家金監總局李云澤局長發表了關于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演講,指出保險業正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全行業要“在大有可為的時代大有作為”。
國務院于近期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 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更是對于保險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清晰的指導和明確的路徑。
從去年一直延續至今,一系列極具價值發展內核的重要政策陸續落地出臺,背后所透露出的深遠意義不言而喻,是國家對保險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殷殷期盼和綿薄厚望。
實際上,為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以經營壽險為核心的一眾人身險企們,早就謀定而先動,將著力點放在“五篇大文章”上,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堅持保險姓保、回歸本源專業性,最終歸宿就是通過保險金融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比如,在做好金融五篇文章的大背景下,今年以來,中國太平義不容辭地扛起了全力服務國家戰略,應對老齡化社會,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及養老服務體系的責任。而太平人壽作為集體旗下壽險專業子公司,更是成為了落實集團醫康養生態圈建設規劃的主力,矢志不渝地將“保險+醫康養”模式作為服務國家戰略、貼近人民需求的重要抓手,以“保險+醫康養”生態圈為戰略發展重點,持續推進保險與醫康養產業的融合發展。
再比如,中郵人壽就持續在普惠保險上探索深耕,不斷拓寬專屬普惠保險服務邊界,創新開發出針對老年人、快遞員等慢病群體保險產品,同時擴大保障人群和覆蓋面,為筑牢民生保障提供長久助力。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今年以來,在如今行業內外部面臨巨大挑戰下,以保險中長期資金穩定投入并持續推動著國家金融強國戰略邁向新高度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不僅代表著各大壽險公司承擔起賦能民生經濟前行燈塔的引領作用,更為穩定行業信心貢獻綿薄之力。
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