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生物欲“蛇吞象”吸入“血王”。
文/每日財報 南黎
12月22日,海爾生物發布公告稱,為打造一流的綜合性生物科技龍頭、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布局并發揮協同價值、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公司及上海萊士正在籌劃由海爾生物通過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海爾生物表示,因本次交易尚處于籌劃階段,有關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為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價異常波動,根據上交所的相關規定,經公司申請,公司證券擬于2024年12月23日開市起開始停牌,預計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
無論是從業績還是市值層面,海爾生物對上海萊士的合并都是典型的“小魚吃大魚”,能否順利完成吸收合并備受兩家上市公司投資者的關注。
海爾生物積極“拓漿”
本次,海爾生物的并購行為事實上也并不令人意外。
上市5年來,海爾生物一直圍繞著產業鏈上下游持續并購,快速成為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的“鏈主型”企業。
外延發展一直是海爾生物重要的發展戰略,其曾在2017年通過并購進而拓展液氮業務,2020通過并購獲得血漿采集方案業務。
此后,海爾生物并購整合持續加速。2022年下半年,公司相繼收購免疫規劃信息化行業龍頭深圳市金衛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實驗室國產耗材新秀蘇州康盛生物有限公司。
2023年4月6日,公司又宣布收購了蘇州市厚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70%股權,加速布局智慧藥房賽道。
同年6月,公司又以自有資金對參股公司上海超立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增資,持股比例由15%提升至54.31%,加快斯特林制冷技術產業化進程。
通過外延并購方式,海爾生物快速落地新領域的產業布局,基于個性化場景向綜合解決方案升級,不斷拓展生命科學和醫療創新兩大領域。
據悉,對于血液制品行業,國家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準新的生產企業,對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目前國內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不足30家,且少數企業擁有多張生產牌照,行業的壁壘較高,生產企業牌照資源非常稀缺。
因為牌照稀缺,血液制品行業的整合開始加速,包括派林生物、衛光生物、廣西冠峰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實控人先后發生變更,更有企業豪擲逾百億元入局。
值得一說的是,對于血液制品企業來說,有著“得漿站者得天下”的說法,上海萊士現有漿站44家,2024年并未新漿站獲批。
海爾生物將上海萊士納入旗下,那么海爾生物就是行業內漿站規模第二并擁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加強產業鏈優勢,未嘗不是一條加固行業龍頭地位的快速通道。
“蛇吞象”吸并上海萊士
據悉,上海萊士的主營業務為生產和銷售血液制品,主要產品為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類產品等,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之一,被外界稱為“血王”。
血液制品屬于生物制品行業的細分行業,主要以健康人血漿為原料,采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的生物活性制劑。在醫療急救及某些特定疾病和治療上,血液制品有著其他藥品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業績方面,上海萊士披露的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3.14億元,同比增長6.39%;歸母凈利潤為18.38億元,同比增長2.81%。
與海爾生物相比,上海萊士的業績表現出色的多。截至停牌前,海爾生物的總市值為111.9億元,而上海萊士總市值為479.3億元,二者在總市值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此次交易被稱為是 “蛇吞象”式并購。
而海爾生物則是基于物聯網轉型的生命科學與醫療創新數字化場景方案服務商,面向醫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生命科學用戶和醫院、疾控、血站、基層公衛等醫療衛生用戶,提供以智慧實驗室、數字醫院、智慧公共衛生、智慧用血等為代表的數字場景綜合解決方案。
三季報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海爾生物實現營業收入17.82億元,同比下降2.43%;歸母凈利潤為3.09億元,同比下降13.45%;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2.76億元,同比下降5.85%。
業務層面,海爾生物所處的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行業,又可以分為血液儲存、疫苗儲存、生物樣本庫等細分領域。據此來看,隨著對從事血液制品業務的上海萊士吸收合并完成,海爾生物確實擁有的了一條完整并牢固的“血液制品產業鏈”。
整合背后的大健康謀局
追溯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之間的淵源,去年12月底,上海萊士發布公告稱,海爾集團擬協議收購基立福持有的公司13.29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0%,轉讓價款125億元;加之基立福委托的表決權,海爾集團合計控制上海萊士26.58%。海爾集團將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也就是說,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是同門兄弟,有共同的實控人海爾集團公司,同屬于海爾大健康產業“盈康一生”。
近年來,海爾集團一直圍繞著大健康產業鏈進行“延鏈、強鏈、補鏈”,資本運作脈絡清晰可見。
再到此次推動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整合,將有助于雙方整合血液制品上游和中游資源,完善血液生態產業鏈布局,降低成本,提升雙方在血液制品行業中的競爭力。
日前,“海爾系”海爾生物、盈康生命和上海萊士3家A股公司的三季報業績已悉數出爐,從數據上可以看到,受到行業低迷的影響,海爾的大健康領域未能像海爾智家一樣樂觀,整體業績同比下滑明顯。
盈康生命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28億元,同比增長11.26%;歸母凈利潤8254.47萬元,同比下降12.24%;扣非凈利潤7591.77萬元,同比下降16.42%。
大健康領域的技術門檻極高,考驗著海爾管理層的商業智慧。為了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海爾必須具備更加深厚的商業遠見,以及整體性強、層次分明的戰略規劃。否則,僅僅是將一個個孤立的“小健康”企業拼湊在一起,可能無法協同工作,形成真正的“大健康”體系,反而可能產生“1+1不等于2”,甚至小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