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沐言
根據瀟湘晨報報道,長沙市民王女士爆料稱,自己64歲的婆婆患有帕金森,腦袋有點糊涂,退休金每月只有2800元,但在中國人保長沙市中心支公司的業務員推薦下,購買了十多種保險,總價近350萬,已實付款150多萬,僅今年就付了77萬元。
這些錢來自借貸或為其公公準備的手術費。王女士的公公中風了,此前給他們的銀行卡里存了30萬的手術費,拿去買了保險,之后還抵押了房子貸款去買,這些保險幾乎都是從同一個業務員買的。
這位業務員在其合同中編造了婆婆的信息,稱其年收入30萬,未患疾病。王女士控訴這位業務員為了業績毫無底線,忽悠老年人傾家蕩產的購買高額保險。
這位業務員辯稱:“我都是按正常程序操作的,我感覺我沒有誤導的行為,賣的方式怎么會有問題呢?”中國人保長沙市中心支公司回應,會將相關情況上報處理。
AI財評
從財經視角來看,這起事件暴露了保險行業在銷售過程中存在的嚴重問題。首先,業務員通過編造客戶信息(如夸大年收入、隱瞞健康狀況)來促成高額保單,這不僅違反了職業道德,也可能觸犯法律。其次,保險公司在審核客戶資質和保單合理性方面存在明顯漏洞,未能有效防范風險。此外,老年人作為高風險群體,其財務決策能力較弱,保險公司應加強對其的保護措施,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從投資角度來看,王女士的婆婆將大量資金投入保險產品,尤其是高額保單,可能導致資產流動性不足,影響家庭應急資金的使用。保險公司應加強對業務員的培訓和管理,確保銷售行為的合規性,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大對保險市場的監管力度,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