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華基金人事變動頻繁,背后的控制權屢屢變動,公司在產品布局上多次未能把握住基金行業的重大發展機遇。
文/每日財報 匯水
12月4日,新華基金發布公告稱,于春玲因個人原因已于12月2日辭任董事長,同時,公司任命銀國宏為新任董事長。
來源:公司公告
資料顯示,于春玲在新華基金有著多年工作經歷,2021年5月曾出任新華基金總經理。2023年6月升任公司董事長。到此次離職,前后僅有1年多時間。不過,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自2019年以來,新華基金已多次更換董事長。
來源:同花順iFinD
不僅如此,近年來新華基金人事變動頻繁,背后的控制權屢屢變動,公司在產品布局上多次未能把握住基金行業的重大發展機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管理規模已縮水至521億元,處境愈加艱難。
此次“新科”董事長銀國宏的背景不一般,他還是新華基金控股股東恒泰證券的總裁。由此可見,“老東家”是下定了決心。相信未來新華基金與大股東保持戰略協同、資源共享、內部溝通等方面會很順暢。對于新華基金而言,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此番新帥上任后能否力挽狂瀾?
人事變動頻繁
新華基金近年來面臨著基金經理團隊的頻繁變動問題。
統計顯示,從2023年至2024年,公司先后有超過10位基金經理離任。其中包括在公司服務超過8年的固收基金經理趙楠和任職超過6年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欒超,這些資深基金經理的離開對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2024年4月,薛子徵被增聘為新華行業龍頭主題股票基金的經理。但僅在半年后,他便因“個人原因”宣布離職。短暫任期顯然無法對基金策略做出顯著貢獻,而他的離職也加劇了投資者對公司內部管理的疑慮。
蔣茜此前是東方基金的“權益扛把子”,2023年底加入新華基金,2024年7月,靜默期一過她便接管了3只產品:新華鑫益、新華優選成長、新華穩健回報。僅僅幾個月之后,蔣茜于11月12日清倉卸任在管的3只基金。有市場傳言這是她離職的信號。
另一位值得關注的基金經理是趙強,作為公司現存少數的權益類產品基金經理,他近年來所管理的五只基金業績表現不佳,最高虧損幅度甚至超過40%。
對于一家基金公司而言,基金經理團隊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基金經理的頻繁更替直接削弱了新華基金的投資決策能力,破壞了團隊的穩定性,并嚴重削弱了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官網顯示,目前新華基金的高管架構為:董事長銀國宏,總經理楊金亮,四位副總經理:王之光、崔鳳廷、徐端騫、蔣茜。
整體上看,這個團隊也較為“年輕”。公開信息顯示,楊金亮是在去年9出任的公司總經理。蔣茜、王之光分別在今年的2月和11月開始擔任副總經理。掌舵人銀國宏也是剛剛上任。
其實,新華基金之所以頻繁人事變動,也是其背后控制權變動的寫照。
實控權頻頻易主
新華基金成立于2004年12月,資本金為2.175億元,是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家公募基金。新華信托、恒泰證券、杭州永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持股48%、43.75%、8.25%。
2015年,恒泰證券斥資1.275億元,成功從其他兩位股東處收購了14.87%的股權,由此,其在新華基金的持股比例躍升至58.62%,成為第一大股東。由此,新華基金步入券商控股時期。
2019年6月,天風證券取得恒泰證券29.99%股權,成為后者第一大股東,也成為新華基金的實際控制人。2022年,天風證券將恒泰證券9.58%的股權轉讓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后者控股股東為金融街集團。
隨著2023年2月,證監會核準金融街集團成為新華基金實控人,新華基金由此開啟了“金融街時代”。
2023年7月,新華信托因資不抵債啟動了破產程序,并公開拍賣其持有的新華基金35.31%的股權。在該股權經歷了三輪流拍后,最終由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與重慶市江北區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管理集團聯合以2.71億元成功競得。
此次拍賣完成后,由此金融街集團直接和間接持有的新華基金股權比例接近90%。目前該拍賣事項仍在等待證監會的正式核準。
業績一言難盡
新華基金雖然成立至今已經有20年,但截止今年三季度末,新華基金在管的公募規模僅有521.69億元,遠遠落后于同期成立的老牌公募。
新華基金的高光時刻是在天風證券“入主”期間。當時,其派出了有著“債券女王”之稱的翟晨曦出任新華基金董事長。此后新華基金迎來一波“爆發”,管理規模攀升。2022年二季度末,新華基金公募管理規模達到868.31億元。
但好景不長,2022年下半年,公司多只債券產品投資的債券發生違約事件,固收類業務遭遇挑戰,公司的管理規模開始下降。半年時間縮水了292.51億元。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至今年三季度末,新華基金旗下共有44只產品,合計資產管理規模為521.69億元,在業內排名80。公司有基金經理13位,從規模和人才上都不及同期成立的公司。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新華基金面臨的主要隱患之一是產品結構問題。公司長期過度依賴固收類產品,導致業務結構失衡,固收類產品占總規模的85%,權益類基金僅占15%。這種配置結構在市場環境良好時,固收類產品能帶來穩定收入,但市場逆轉時則面臨放大公司風險的窘境。2023年債券市場波動及多起違約事件,新華基金的固收類產品遭受重創,管理規模縮水,影響整體業務。
同時,新華基金在權益類產品布局上薄弱,使其錯失了醫療器械和新能源等熱門行業的投資機會。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中,多數產品規模小,僅少數幾只規模超2億元,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力。同時,規模過小還使得基金運營成本居高不下,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
此外,頻繁變動的基金經理,盡管新華基金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力,但其在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債券牛市的情況下,債券型基金規模反而在2024年上半年下降,落后于行業平均水平。
數據來源:同花順 iFinD
截至2024年9月末。新華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合計僅有71.47億元,而債券基金規模為278.95億元,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為171.27億元。
新華基金產品結構(2024-9-30) 來源:同花順 iFinD
從履歷上看,銀國宏歷任中國教育科技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證券營業部財務出納、咨詢部經理,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華夏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東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機構業務部總經理、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公司助理總經理及副總經理、東興期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東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籌備組副組長、資產管理中心管理委員會委員。
并且,銀國宏對股市也有著獨到的見解。2023年9月,其出任恒泰證券總裁,面對市場嚴峻環境,他仍帶領公司實現業務穩健前行并實現扭虧為盈,自營業務、經紀及資管業務均展現良好發展勢頭,其成績獲得公司內外部及股東的高度認可。
此番由他來掌舵,或有機會帶領新華基金嘗試新的打法和方向。新華基金未來能否迎來新生?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