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偏科”的保險系公募。
文/每日財報 匯水
近日,太平基金換帥的消息引起市場關注。12月6日太平基金發布關于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公告稱,公司新任命劉冬為董事長,任職日期為2024年12月4日;原董事長焦艷軍則因工作調整離任。
太平基金是國內首家保險業通過并購方式實現絕對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但近年來,太平基金總規模增長幾乎停滯。
與銀行系、券商系公募相比,保險系公募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相對較低。同花順IFIND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太平基金總資產規模560億元,在20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77位。在競爭激烈的基金市場中,保險系基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證明自身的實力和價值。
太平基金換帥求“突破”
資料顯示,太平基金前身為中原英石基金,成立于 2013 年,由中原證券和安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但自成立公司業績一直不理想,管理規模長期在1000萬元左右。
2016年7月,太平資產從中原證券手中接過了34%股權,成為中原英石基金的實際控制人,將公司更名為太平基金。到了2020年1月,太平資產對太平基金的持股比例增至91.5%,中原證券脫離了與太平基金的關系。
2021年9月2日,太平基金宣布了一系列高級管理人員的變更,原總經理尤象都因個人原因離職;原董事長范宇轉任總經理并代任董事長。太平基金也因此從太平集團的二級子公司升級為一級子公司。隨后,太平基金在2021年9月10日公告,焦艷軍出任其董事長。值得關注一點是焦艷軍遠未到退休年齡,此時換將難免不令人產生聯想。
從管理規模上看,2016年太平資管成為太平基金的控股股東后,到2020年一季度末,其管理規模從千萬元級別緩慢增長至151.65億元。從2020年二季度開始,太平基金規模開始大幅度增長,到2021年底首次站上500億元。不過2022年以來,太平基金整體管理規模增長再次陷入增長困境。截至今年9月末,公司資產規模為560.46億元,在201家基金公司中排名77位。太平基金規模增長的階段恰好是焦艷軍出任董事長的階段。
圖:太平基金自2016以來管理規模變化
從太平基金的產品結構來看,固收占大頭。具體而言,債券型基金規模占比超過77%,貨幣型基金占比近14%,剩余的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類基金。在權益基金這塊,近兩年都沒有新發股票型基金產品。
盡管規模沒有大的發展,但其業績還是不錯的。太平基金旗下40只產品今年以來有37只斬獲正收益,僅太平睿安A、太平消費升級一年持有A、太平靈活配置年內回報為負。具體到債券基金品類,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3.96%,近三年平均收益率為6.37%,高于同類均值。
因此管理規模不佳或許是太平基金此次人事調整的關鍵所在。
相比之下,劉冬任職經歷和焦艷軍比,相對豐富很多。劉冬擁有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其職業生涯始于1997年,曾在海南港澳資訊、光大證券、天同證券、中原證券等多家證券公司擔任投資銀行職務。2009年加入華夏人壽,后升任副總裁并兼任首席風險官。2011年至2017年,他還曾擔任包鋼股份的獨立董事。2024年5月至10月任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風險管理部副總經理。但問題是,劉冬的基金管理經驗并不足,能否跨界帶領太平基金獲得發展,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與劉冬搭檔的是太平基金現任總經理曹琦,2023年11月正式接任該職務,此前曾任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行長助理等職,2021年2月起出任太平資產董事、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
保險系公募業績分化
截至2024年9月30日,我國共有11家保險系公募基金管理人。保險機構涉足公募基金業務有三條路徑可選:第一種,自主成立基金公司,這種方式居多,比如泰康基金等。第二種,收購現有的基金公司拓展業務。比如太保資產在2018年5月受讓國泰君安所持有的國聯安基金51%的股權,實現控股國聯安基金;太平資產2016年7月受讓中原證券持有的中原英石基金34%的股權,后更名為太平基金。第三種,通過內部設立專門的基金事業部。如人保資產等機構走的就是這種路子。
來源:根據同花順iFinD整理
當前,從基金規模看,保險系公募基金占整體公募基金的規模很小,且內部對比頭部效應明顯。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保險系公募基金資產總值合計2.17萬億,僅占全部公募基金資產總值的7.02%,且近八成的保險系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不及行業均值。
在這些保險系公募中非貨幣性基金規模超過千億的成員為平安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國壽安保基金、國聯安基金以及泰康基金,這四家的規模占全部保險系公募基金非貨幣型基金規模的72.19%,頭部效應明顯。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天生偏科”的保險系公募
身在保險系,這些公募基金在投資選擇上多少有一點“保險”的味道。延續了保險資管穩健投資、擅長絕對收益和大類資產配置的特點,更傾向于成長型的投資風格,投資更為分散化,且持倉時間較長。
從大類資產配置上看,保險系公募基金更傾向于投資債券、現金等固定收益類產品。我們以平安基金、國壽安保基金及太平基金三家公募為例。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底年末,平安基金股票型基金40只,規模18.02億元;混合型產品56只,規模211.12億元;債券型基金94只,規模1919.03億元;貨幣型基金4只,規模3983.41億元,FOF14只,產品規模45.26億元。其中,貨幣型產品規模占比為61.82%,債權類產品規模占比29.78%。二者合計占比91.6%。
國壽安保基金股票型基金18只,規模100.35億元;混合型產品33只,規模64.13億元;債券型基金42只,規模1627.09億元;貨幣型基金7只,規模1264.10億元,FOF3只,產品規模7.78億元。其中,貨幣型產品規模占比為41.26%,債權類產品規模占比53%。二者合計占比85.87%。
太平基金股票型基金6只,規模18.02億元;混合型產品12只,規模31.16億元;債券型基金18只,規模434.35億元;貨幣型基金2只,規模74.19億元,FOF1只,產品規模2.74億元。其中,貨幣型產品規模占比為13.24%,債權類產品規模占比77.5%,二者合計占比90.74%。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11家基金公司中,國壽安保基金、華泰保興基金、平安基金、太平基金4家公司的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規模占比超過90%。僅有泓德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規模占比低于30%。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此種在固定收益類資產上配置比例相對較高的情況。好處在于初期可以快速擴大規模。但缺點是權益類產品長期規模較小,規模增長放緩,跟同等規模的其他公募公司比起來,管理費的收入相對較少。當遇到在市場利率波動或固收市場不景氣時,可能會對公司整體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如今,公募基金市場競爭激烈,保險系公募不僅面要面對銀行系、券商系公募的競爭,還要應對互聯網系公募基金以及其他各類資產管理機構的激烈挑戰。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青睞,成為保險系公募基金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未來保險系公募能否跳出“舒適圈”,積極進軍主動權益市場,實現在投資上的“兩條腿”走路。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