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碼風波”中的東阿阿膠被市場質疑銷售數據的真實性。
文/每日財報 南黎
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官方網站公布了一份名為《關于復方阿膠漿藥品追溯碼重復使用問題的核查公告》,此公告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作為復方阿膠漿的生產企業——東阿阿膠無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11月2日,“國家醫保局”微信公眾號發布關于對復方阿膠漿藥品追溯碼重復情況開展核查的公告。公告顯示,部分定點醫藥機構在售賣醫保報銷的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復方阿膠漿時,存在藥品追溯碼重復情況,且均發生醫保基金結算,重復情況大于等于3次的共涉及11個省份的46家醫藥機構。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風暴,東阿阿膠(000423.SZ)迅速回應稱,公司生產的復方阿膠漿產品嚴格執行“一藥一碼”,追溯碼重復現象與公司無關,并積極配合國家醫保局開展核查工作。東阿阿膠指出,公司對于此類追溯異常情況高度重視,正全力配合有關部門核查原因,同時歡迎社會各界提供線索。
部分投資者持有這樣的觀點,他們認為東阿阿膠在追溯碼重復問題上缺乏主動參與的動力。然而,另一部分投資者則表達了不同的擔憂:倘若東阿阿膠存在銷售費用累積的現象,這不僅可能間接揭示其真實銷售數據,還可能引發市場的負面反應。
或受上述消息影響,11月4日開盤后,東阿阿膠股價一度跌逾7%,之后迅速出現反彈,截至6日收盤報57.4元/股,跌2.86%,總市值369.6億元。
“走馬燈”般的董事長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數天前,東阿阿膠發布多份公告,公司董事長、董事白曉松,董事鄧蓉,監事會主席、監事陶然,監事唐娜、商恩志,總裁程杰,副總裁任輝、王延濤均因工作變動原因辭職。“80后”孫金妮出任公司總裁,職務為東阿阿膠黨委副書記、董事、總裁。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東阿阿膠第一次人事變動。事實上,2019年至今,東阿阿膠“一把手”頻繁輪換,先后經歷了王春城、韓躍偉、高登峰、白曉松、程杰五任董事長。
在2006到2020年這一期間,“老東阿派”秦玉峰作為公司總裁卻一直是東阿阿膠的管理中心。2015年1月6日,“華潤系”的王春城開始擔任東阿阿膠董事長,逐漸開啟了兩位主要高管由”華潤系“和”東阿系“組成的模式。
2019年11月,王春城辭去東阿阿膠董事長一職,當時業內普遍猜測或與公司業績不佳有關;王春城之后,華潤系人士韓躍偉被選為董事長,至2022年1月辭任。
韓躍偉之后,東阿阿膠的權杖重回東阿系老人高登鋒手中。不過,時隔僅一年,2023年2月20日,為公司扭虧立下汗馬功勞的”東阿系“高管高登鋒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
自2023年2月原董事長高登鋒辭職后,公司原副總裁張名君,原副總裁、原財務總監鄧蓉,原監事丁紅巖,原董事翁菁雯均先后辭任。
2023年3月,時任華潤醫藥首席執行官白曉松接棒新一任董事長,但在東阿阿膠的時間并不長久。今年8月29日,白曉松由華潤醫藥執行董事及首席執行官升任為公司董事會主席及提名委員會主席。此次辭任東阿阿膠董事長后,白曉松回歸控股股東華潤醫藥。
最近幾年東阿阿膠人事變動頻繁,而“華潤系”的聲音越來越大。在今年7月23日,東阿阿膠宣布將進行董事會換屆選舉,計劃提名白曉松、鄧蓉、孫金妮、徐培清、程杰、丁紅巖為第十一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
其中,白曉松、鄧蓉、孫金妮、程杰和丁紅巖均為華潤系背景,而徐培清為聊城國資背景。至此,東阿阿膠董事會中僅剩一位聊城國資委出身的董事為非華潤出身。
能否重回巔峰
東阿阿膠前身為山東東阿阿膠廠,1993年由國有企業改組為股份制公司制企業,1996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2005年加入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發展至今,阿膠系列產品是其王牌產品。
從東阿阿膠歷任管理層的更替,不難看出公司的業績積重已久。
過去,秦玉峰執掌的東阿阿膠奉行“漲價策略”。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至2018年間,東阿阿膠出廠價從每公斤196元漲到3858元,累計提價17次、漲幅接近20倍。期間,公司股價整整翻了十倍。
在秦玉峰掌權期間,東阿阿膠業績一路上漲。2006年-2018年,東阿阿膠營收由11億元增至73億元;凈利潤由1.5億元增至2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25%。
然而在瘋狂漲價之下,東阿阿膠也逐漸暴露出自身經營問題,主業阿膠的原料供應不足、價格虛高。2019年,昔日“藥中茅臺”跌落神壇——渠道庫存積壓、下游回款減少,導致營收下滑近六成,凈虧損4.44億。
是在這一時間點上,公司的高管開始了頻繁變動。也是從19年開始,東阿阿膠迎來了漫長的調整期。
一方面,清庫存是東阿阿膠的首要任務,2021年至2023年,這三年末,公司的存貨金額分別為16.46億元、12.39億元、10.12億元,持續下滑。
另一方面,東阿阿膠開始從主推健康消費品向“藥品+健康消費品”轉型。在傳統阿膠主業之外,在滋補賽道上培育新品種,比如阿膠糕、阿膠粉、燕窩等產品。
為了推出新的單品,這些年東阿阿膠進行了大量的銷售投入。財務數據顯示,公司銷售費用率逐年上升,從2020年的24.58%增至2023年的31.52%,2024年上半年達到36.39%。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費用16.35億元,銷售費用率為37.78%。
競爭加劇難“躺平”
經過幾年時間的“刮骨療傷”,東阿阿膠逐漸走出“陰霾”。
10月30日晚,東阿阿膠發布三季報,前三季度營收約43.29億元,同比增加26.2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11.52億元,同比增加47%。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東阿阿膠從此可以高枕無憂。誠然,阿膠在市場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并且擁有一定的品牌保護屏障。但與那些擁有“國家保密配方”的產品,如片仔癀和云南白藥相比,阿膠作為一種單方藥品,其核心優勢在于驢皮資源,缺乏深層次的技術壁壘,因此存在著較強的可替代性。
與此同時,除東阿阿膠外,九芝堂、同仁堂、太極集團等企業也涉足阿膠產業。以同仁堂阿膠、太極阿膠為例,兩者產品售價明顯低于東阿阿膠。加上燕窩等競品的產業標準化,以及益生菌等新興競品快速崛起,都在分食阿膠市場,東阿阿膠一覽眾山小的同時也是高處不勝寒。
在2017年鼎盛時期,東阿阿膠占整體阿膠市場63%的份額,是業內實力最強的企業,而這時作為其競爭對手的福牌阿膠市場占有率僅為19%。而2022年,東阿阿膠在阿膠行業的市場占有率下滑到了58%。
在今年11月1日的業績說明會公告中,東阿阿膠提到,今年三季度,東阿阿膠塊和復方阿膠漿兩大核心產品市場份額超過40%。這足以可見其阿膠市場規模一直在被競爭者們瘋狂蠶食。
對于東阿阿膠而言,雖然業績明顯回暖,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挑戰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隨著東阿阿膠"華潤"味的漸濃,那么,后續東阿阿膠的發展之路應該如何走呢?其能否借助"他山之石"打開阿膠自己的新世界?
而此次事件是否會對東阿阿膠的業績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可能引發行業變革?《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