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突如其來的高管層大換血,給業界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文/每日財報 栗佳
當下的保險行業正面臨著一波又一波的人事更迭潮,不少公司高層洗牌持續進行中。據《每日財報》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涉及保險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以及主持工作的副總經理等核心經營管理團隊發生人事變動的有高達六十多次,為近幾年來保險行業高管人事變動最為頻繁的一年。
10月18日,同方全球人壽在官網公開的一則關于董事會成員變更的信息披露公告,就在同一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金融監管局“一口氣”批準了該公司的3位高管任職資格,該公司一天內所發生的這兩項重要人事變動事件,又將行業“換帥”潮推至高峰。
據悉,此次因董事會換屆,外方股東背景的Curtis Sherwin Chen(陳尚文)正式成為同方全球人壽成立后的第四位董事長,其任職資格早于10月12日獲得監管部門核準。王林不再擔任該公司董事長,不過其卸任后并未離開董事會,而是仍然出任同方全球人壽董事。
與此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一并核準了趙磊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合規負責人;童伯寧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楊雪蓮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助理這三人的任職資格。
事實上,此次人事調整,同方全球人壽并未對外透露任何風聲,可謂是“悄然進行”,之前其官網上的重大公告還只是停留在2023年5月份,此后便一直未有重大事項披露,直至此次高層人事變動,才有了更新。這場突如其來的高管層大換血,無疑給業界帶來了不小的震動。
那么,為何同方全球人壽在今年下半年會選擇如此密集的高管人事調整?這又會給該公司目前的處境帶來何種新變化呢?
十年董事長及三名高管一同變更 領導班子或將持續洗牌中
根據同方全球人壽已經變動的四位高層人事展業履歷,我們不難發現,該公司此次人事調整邏輯有“空降”,也有內升。其中,新任董事長Curtis Sherwin Chen(陳尚文)以及兩位副總經理童伯寧和趙磊均為新晉高管,而楊雪蓮則是公司內部的資深人士,此次職位變動為擢升而來,此前其一直擔任公司首席風險官。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64歲的Curtis Sherwin Chen(陳尚文),畢業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擁有30多年國際金融行業及綜合經營管理經驗,投身保險業前曾先后入職多家全球知名咨詢機構和銀行。歷任過美國博思艾倫漢米爾頓咨詢控股公司首席顧問,美國安泰國際公司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兼戰略負責人,荷蘭銀行亞洲區總部(香港)董事總經理兼企業發展主管,澳新銀行亞洲首席戰略官。
隨后,Curtis Sherwin Chen(陳尚文)離開熟悉的銀行業,轉戰投身于保險市場,就職于同方全球人壽外方股東——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先后擔任過國際業務首席策略官及業務拓展負責人等職務。
再來看此次卸任的原董事長王林,今年已經66歲了,在業內絕對算得上是年紀較大的行業老將了,不僅擁有非常成熟且豐富的30多年金融從業經驗,而且也是同方全球人壽任期最長的董事長,其在該崗位已任職近10年。
可以想象的是,王林之所以能夠在該公司擔任“一把手”如此之長時間,想必個人能力非常突出,對公司的經營戰略和發展價值觀極為認同,同時也對公司有極為強烈的歸屬感,這也是為什么王林卸任后并未離開董事會而是仍任公司董事的重要原因。
在王林還未來到同方全球人壽之前,其早年展業經歷多集中在金融投資領域,曾任香港中保集團投資控股公司董事兼總經理,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奧伊爾投資管理董事長兼總經理。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職位調整,王林正式跨界來到中石油旗下保險公司任職,這才與保險業有了交集,先后擔任了中意財險、中意人壽、中意資管董事長職務。直至2014年,王林加盟同方全球人壽,并于同年12月起任該公司董事長,一直任職至今到卸任。
除董事長一核心職位發生變動外,正如開篇提及的,近日同方全球人壽高管團隊中3位高管職位也發生了重大調整。
先來看已經升為總經理助理的楊雪蓮,其在公司里整整服務了17年之久,如今的升任為內部提拔而來。公開資料顯示,楊雪蓮為1977年出生,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擁有保險精算學士學位和北美精算師協會資格會員。加入同方全球人壽之前,楊雪蓮曾任中保康聯人壽精算部助理、太平人壽精算部副經理、風險管理部經理。后于2007年進入同方全球人壽,歷任總精算師、首席風險官,負責管理精算部、產品開發部和風控部門的工作。
再來看新晉副總童伯寧和新任副總、合規負責人趙磊,兩者也極大可能是公司精心培育的內部精英,且都有非常豐富的保險從業經驗,尤其是童伯寧,此前更是在不少外資險企中擔任過重要職務,曾任美國大都會集團(香港)首席財務官、美國大都會集團亞洲區首席風險官,以及外資股東方荷蘭全球人壽亞太區總精算師。而市場上關于新任副總、合規負責人趙磊的公開信息則較少。
《每日財報》注意到,加上此次新上任的童伯寧、趙磊兩位副總經理,目前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席位人數已經高達8人,占比總13位高管團隊人數的61.54%,這樣的配置在業界較為沉余和臃腫。可預見的是,隨著此次兩位新副總經理的加入,接下來同方全球人壽高管層面的調整可能還會持續,不禁讓人好奇,誰將會在這場人事洗牌中黯然退場。
從邏輯來看,在以上的人事調整中,有兩個重要方向。一是核心一把手崗位由擁有厚重經驗的保險業“老將”來擔任;二是新晉升的三位副總都是內部提拔并開始擔任更重要職務。
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相較以往會從外部引入人才擔任重要職務,如今的同方全球人壽在人才的選拔上更傾向于內部晉升,減小“新領導”的磨合成本。
同時,同方全球人壽目前也在致力于高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實力派”未來會在該公司內部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職務。
業績起起伏伏,盈利難企穩
一直以來,保險公司的高層人事發生重大變動的原因有很多,或是因董事會要求的高管輪換任期的正常人事調整,亦或是由于業績不達預期,再或是由于大股東更變等因素所對高管人事采取的不得已調整措施。
而在同方全球人壽這邊,我們看到了此次多位高管變動與其自身業績變化相重疊的現象,特別是在該公司近些年業績起伏較大,盈利壓力倍增的當下,高管層的變化會更加明顯一些。盡管我們不能得出此次高管變更與業績變化有必然聯系,但發生這樣的趨勢依舊值得關注。
實際上,同方全球人壽在近期出現的多個核心高管職務變動的同時,其業績也出現了不小的下滑。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同方全球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2.85億元,同比增長5.07%,但是凈利潤卻出現重大虧損,為-0.85億元,而去年同期的凈利潤則為0.35億元,這是該公司近年來的首次轉盈為虧,“增收不增利”格局反映了同方全球人壽現下的窘境。
至于為何同方全球人壽凈利潤會在今年上半年由盈轉虧,聯合資信債權評級報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營業支出及盈利方面,受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下行等因素影響,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提取保險責任準備金規模較上年有所增長,帶動營業支出明顯增長,上半年同方全球人壽發生營業支出54.3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6.61%,營業支出增長導致當期出現凈虧損。
其實自成立以來,在股東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同方全球人壽一直維持著較為明顯的增長態勢,自2016年起便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其中2023年保費收入高達81.75億元,按照目前的增長勢頭,不久將邁入“百億收入險企”俱樂部行列。因此從體量上來看,同方全球人壽年已經是一家中型人身險公司。
不過,從2021年開始,同方全球人壽的凈利潤逐年在滑坡,如上圖所示,該公司凈利潤自2017年開始穩定盈利,但自2020年達到4.26億元的高位后便一路下行,2023年僅盈利0.31億元,盈利能力急劇下滑。今年上半年錄得的0.85億元虧損,說明情況仍未出現改善,下半年如果沒能夠給出應對方案,那么今年全年該公司盈利情況可能也不容樂觀。
人事更迭背后,為股權轉接埋下伏筆?
誠然,除了業績層面外,同方全球人壽此次高層人事的大規模調整,也有可能是中外股東權利交接敏感時刻下所提前釋放出的一個“信號”。
眾所周知,同方全球人壽前身為海康人壽,成立于2003年,是中國加入WTO后在華成立的合資壽險公司之一,原股東由中海石油投資控股和荷蘭全球保險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初始注冊資本金為2億元。
經過十一年的穩步發展,海康人壽業務版圖一步步向全國擴張,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突然在2014年,中海石油投資控股將所持海康人壽50%股權掛牌轉讓,并最終由同方股份接盤,與全球人壽并列為大股東。隨后海康人壽更名為同方全球人壽,此次卸任的王林正是該公司更名后出任的首位董事長。
在同方股份和全球人壽兩大股東度過長達7年的“蜜月期”后,2022年,同方股份為了擺脫財務困境并集中精力于核心業務,遂于當年9月份決定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方式轉讓同方全球人壽所有的50%股權。兩者牽手近8年,同方股份最終還是決定“分手”,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這一出售過程并不順利,在之前嘗試過降低底價以吸引買家,但最終未能如愿,目前掛牌交易已暫停。同方股份曾表示,自出售公告發布以來,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興趣和盡職調查,但最終因關鍵條款上的分歧,股權出售陷入了僵局。
在股權仍充滿變數的微妙時期,10年老董事長匆匆卸任,此次擁有外資方大股東背景的Curtis Sherwin Chen(陳尚文)上任,似乎有很多信息傳遞出來。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從此次同方全球人壽涉及人事變更的董事長及三位高管都擁有外資險企工作經驗背景來看,這可能是該公司外方股東方全球人壽正尋求通過增持股份來加強控制權所下的一步先行棋。
要知道,近年來我國合資險企股權由合資轉為外商獨資的例子并不少見,比如,中德安聯人壽更名安聯人壽,由合資公司變身外資公司;我國首家合資財產保險公司中意財險近期完成工商變更,正式成為外資獨資財險公司。另外還有不少合資公司的中外方股東股權轉讓事宜也在醞釀變化中,如江泰保險經紀、華泰保險等等。
不過,相比于股權變動,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發展,無疑對同方全球人壽自身和宏觀市場關注度兩個層面來說,都有著更加長遠的影響。如今,其高層人事調整或還將持續,新赴任的領導班子又能否力挽狂瀾,扛起成功扭轉業績下行的“大旗”,一切都是未知數,仍待市場和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