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無銹缽
“很多人從一開始就弄錯了股票市場的邏輯,他們渴望在這里一夜暴富,但股票市場的本質是投資而不是投機,長期主義者借助它來對抗通脹?!?/p>
回望這一個月里股市的風云變幻,經濟學家管清友寫在書中的這段話,或許不失為一個合適的參照。
盡管圍繞“時間的玫瑰、長期主義”這類觀點的表述已經鋪天蓋地,但在實際投資中,掙扎于短期損益中的投資者仍然占據了主流。
為什么大多數人總是無法忍受“短期波動”?
過去,這個問題的答案常常被歸結為“缺乏耐心”,人們搬出首富們的名言勸導市場——“慢慢變富才是最有效的哲理”。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耐心的資本》一書的作者,美國私募股權專家喬?!だ占{在深度調研了長期投資案例后,給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
真正阻礙市場長期投資意愿的,不是缺乏耐心,而是缺乏真實、確定的預期。
如果能夠確定種下的是玫瑰,沒有人會真的吝惜等待。
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與其要求市場的長期耐性,不如筆鋒向內,擘畫確定性增長的藍圖。
正如平安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馬明哲所總結的那樣,越是面對復雜、嚴峻市場環境,企業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堅定保持戰略定力:
“最根本的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p>
10月21日,中國平安(601318.SH)公布2024年三季報。凈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今日(10月22日)開盤,平安股價漲幅一度接近2%,最終報價57.06元。?
一、“換擋加速”的中國平安,為什么值得一場價值重估?
剛剛公布的三季度財報,正傳遞了這家企業不斷夯實的內生成果。
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平安集團營收7753.83億元,同比上升10%,營運利潤1138.18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91.82億元,同比大增36.1%。
圖源:中國平安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
此外,壽險、產險、銀行三大核心業務營運利潤穩健增長,其主營的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達成351.60億元,同比增長了34.1%,發展效能顯著提升。
這份“量質齊升”的成績單,迅速得到了投資機構的認可,業內分析師表示,結合經營業績和業務團隊能力來看,中國平安的這份三季報是“超預期”的,且這種優于行業的表現,有望延續至新的一年,帶來“開門紅”。
正如此前業績交流會上,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郭曉濤所表達的那樣:
“在一個相對比較有挑戰的經營環境下,中國平安能夠取得這樣一個持續穩定增長的業績,是相當不容易的。作為一個總資產12萬億元的保險巨頭,戰略領先、提前布局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p>
在這基礎上,核心業務的煥新活力,也進一步打開了平安集團整體業績的釋放空間。
如果說此前中報里,創下兩位數增長的新業務,體現的是中國平安在轉型升級側“走出低谷、漸入佳境”;那么第三季度持續領跑行業的新業務增速,無疑釋放了企業“換擋加速”背后的強勁動能。
伴隨著基本盤業務邁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重估中國平安的價值,或許也正當其時。
過去,關于這家企業,資本市場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
保守觀點認為,中國平安以萬億規模的頭部市值,常年位居A股總榜前列,其價值已經基本得到兌現。
綜合來看,這種說法無疑是片面的:
一方面,中國平安的市值雖然處于第一區間,但從市凈率來看,中國平安的市凈率僅為1.1左右,這一數值不僅顯著低于滬深300指數2.75的平均市凈率,甚至也低于A股市場的平均市凈率。
作為全球保險行業的長期冠軍,和500強級別的“金融航母”,財報數據顯示,中國平安僅歸母凈資產便已將近萬億,總資產更是高達12萬億。
換而言之,中國平安當前階段的市值,只是忠實還原了其賬面的資產價值,并未充分關聯投資價值和增長想象力。
另一方面,從市盈率來看,行業對于中國平安的認知也亟待更新升級。
10倍左右的PE,意味著當前階段,資本市場仍在用單一的保險行業估值邏輯,而非“綜合金融集團”的估值邏輯來解讀平安。
作為參考,全球資本市場上,諸如花旗銀行、摩根士丹利、伯克希爾·哈撒韋這些同中國平安一樣,涵蓋保險、銀行、證券、信托多元業務的頭部“綜合金融集團”,其市盈率普遍維持在15—17的區間。
結合上述維度來看,伴隨著市場認知的修復,和增長想象力的逐步拓寬,長期行駛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的中國平安,無疑值得一場深層次的“價值重估”。
二、“雙輪驅動”奔赴用戶,平安靠什么兌現長期價值?
長期來看,中國平安的“想象空間”在哪里?
答案無疑離不開對行業趨勢的深層把握。
放眼全球偉大的企業,無一不是依靠對行業趨勢的理解順勢而為,熨平周期帶來的影響。
當前階段,什么才是金融業的大勢所趨?
匯聚花旗、AIG、匯豐等一眾老牌金融巨頭的共識來看,“更好地服務用戶”無疑是繞不開的關鍵。
帶領花旗銀行成功轉型的前CEO約翰·瑞德就曾說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金融機構的“地域中心”將會不斷減弱,取而代之的則是“客戶中心”:
“所有渴望成為國際領先金融機構的企業,都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比其他機構更了解客戶?”
為此,過去的數十年里,頭部金融機構一直都在不斷嘗試打破金融分業經營的邊界,將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金融產品進行交叉銷售。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平安集團也很早意識到“綜合金融”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未來。
正如馬明哲所預言的那樣:
“綜合金融是金融業的發展趨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無論處于什么行業,只有順應市場和客戶的要求,企業才能生存并獲得可持續發展?!?/p>
不過,從0到1構建綜合金融的模式,并非是一件易事。
從金融到綜合金融,簡單增加的兩個字背后,意味著牌照、模式、管理、核心技術等一系列維度的徹底重構,即便是國際上的金融巨頭也鮮有完美的成功案例。
但中國平安始終堅持難而正確的事,三十多年來探索深化“綜合金融”模式,讓這一企業的優勢價值逐步浮出水面。
一方面,在金融行業深陷同質化困境的當下,綜合金融為平安集團構建了新的核心競爭力,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戶價值。平安集團也利用綜合金融的牌照優勢,最大化激活存量客戶,挖掘存量客戶的消費潛能。
結合三季報數據來看,“綜合金融”為平安集團帶來了從客戶數、客均合同到客均利潤三大經營指標的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9月30日,平安個人客戶數超2.4億。其中,持有4個及以上合同的客戶占比為25.1%,留存率達98%。
圖源:中國平安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
如今的平安集團,就像是開了一家“金融超市”,不斷順應用戶更豐富多元的需求,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借力綜合金融平臺,平安集團也完成了從壽險業務向多業務協同的“金融航母”的轉型嘗試,并實現了業務飛輪的彼此驅動。
30年來,平安在綜合金融模式下,實現凈利潤增速遠超市場,復合增速達27%,高于同期的市場行業指標,近三年,平安的ROE也始終保持15%以上,領先同期上市保險企業和上市銀行。
“綜合金融”的宏觀趨勢之外,具體到微觀的業務側,平安還持續點火下一個增長引擎——十萬億藍海的醫療養老。
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讓“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成為了社會共識,也放大了供給端醫療資源的缺口問題。對于身處其中的廣大企業來說,如何整合龐大分散的醫療產業鏈,既是難點,同樣也是機遇。
中國平安很早就敏銳地捕捉到這片市場的長期潛力,并嵌套多方資源,推出中國版?“管理式醫療模式”,串聯線上線下的醫療養老生態圈,與金融業務實現結合,同時構筑了“到線、到店、到家”的服務能力,布局醫療健康、養老服務資源及高品質的自營資源,拓寬“產品+服務”的半徑。通過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平安集團為客戶建立專屬的健康檔案,提供會員制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涵蓋咨詢、診斷、診療、服務全流程,通過與AI 相結合實現7×24 小時秒級管理。
在這基礎上,2024年,中國平安深化“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戰略指引,推進“省心、省時、又省錢”的“三省”工程,并將“三省”列為平安的頭號工程,讓“三省”工程在各業務條線全面、深入、持久地推廣起來。
三季報顯示,平安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客戶覆蓋壽險險業務價值占比超69.6%。近63%的客戶同時使用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其客均合同數約約3.35個、客均AUM達5.78萬元,分別為不使用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的個人客戶的1.6倍、3.9倍。此外,平安旗下醫療服務網絡建設持續推進,目前已實現?國內百強醫院和三甲醫院100%合作覆蓋,內外部醫生團隊約5萬人,合作藥店數達23.3萬家。健康管理進展顯著,截至2024 年9月末,集團醫療養老相關付費企業客戶近6.4萬家,服務企業員工數超2600萬人;
由此可見,圍繞“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驅動雙輪,中國平安正在經營層面不斷把將遙遠的長期價值“具象化”、“真實化”。
“亂云飛渡仍從容”,看得見的增長成果背后,既浸潤著平安集團對”全心全意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初衷的堅守,同樣也離不開前沿科技的賦能與協同。
以前沿技術AI為例,根據2024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排名,平安集團以1564份生成式AI專利申請數位居全球第二位,這些技術也在滲透進平安的產品和服務中。
具體到用戶場景上,數據顯示,2024年三季度,平安AI坐席服務量約13.4億次,覆蓋平安80%的客服總量,實現93%的壽險保單秒級核保,閃賠平均耗時7.4分鐘結案。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平安”這四個字背后,所蘊含的不僅僅是一串股價和市值數字,更是頭部金融企業所開創、檢驗出的一種“經營樣本”:
以探索為常態,以用戶為中心,從模式創新到業務創新再到技術創新,不斷為企業打開全新的增長之路。
三、“增持中國”的風口,為什么吹到了平安?
“在絕大多數現代國家,企業都創造了70%以上的GDP,以股票的形式投資,本質上就是在分享企業所在經濟主體的增長紅利?!?/p>
這是“證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提出的觀點。
回到當下的世界,中國正身處復興崛起的歷史浪潮之下,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共識。
受經濟復蘇預期的提振,全球投資者已經紛紛涌向中國金融市場,買入中國資產,同一時間,來自渣打銀行的一份公告也表示,隨著經濟的不斷向好,被低估的中國股市“將從全球發達國家市場收獲增持”。
全球“加倉中國”的趨勢背后,哪些產業有望獲得更多“確定性紅利”?
金融業,仍是繞不開的關鍵。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與經濟發展之間,從來都是共生共榮。坐擁領跑全球的制造產業背后,實現金融產業的全面發展,已然成為了時代對中國的迫切要求。
這也是為什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多次強調“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重要性。
眺望未來,要想巍然屹立于世界金融機構之林,市場需要更多優秀金融企業挺身而出,承擔歷史的使命。
這方面,主動擁抱崛起浪潮,以高質量發展嵌入時代邏輯的中國平安,無疑再次站在了風口之上。
回首過往,同漲幅險峻的行業牛股、巋然屹立的國有大行相比,平安集團或許并不是中國市場經濟史上“最高的山”;
但36年聚焦國家所需、融入社會民生的品牌基因,讓平安集團在賦予金融服務涓滴責任關懷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金融市場億萬用戶心目中“最長的河”。
這背后,正如馬明哲所說的那樣:
“平安的選擇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為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充分發揮金融、醫療和科技優勢,深入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為實現社會、客戶、股東、員工的價值最大化而不懈奮斗?!?/p>
為了踐行這一承諾,除了圍繞“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戰略服務用戶需求,中國平安還在科技金融側不斷賦能實體、和高精尖企業攜手共贏。
截至2024年6月30日,平安產險累計為3.5萬家科技型企業提供超5.6萬億的風險保障;平安銀行科技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0.3%。
不僅如此,其重點打造的“能力+資本”模式,還與頭部的專業化基金管理人深度合作,在硬科技、綠色能源、新基建等方面確保投對、投好,助力企業長期發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曾經說過:
“金融的目的不是自我循環和膨脹,而是在于可持續發展和對社會的貢獻?!?/p>
某種意義上,中國平安的發展之路,正是對上述觀點的最好印證。
從探索現代保險起家,到探索綜合金融,再到深化“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并行、科技驅動,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平安的探索和實踐不僅是中國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真實注腳,也是金融價值、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融合范本”。如果,投資中國,就是投資中國資產;那么,注目穩健的中國資產,平安正是其中典范。
立足過去,從當下出發,一個更高質量發展勢頭的平安,也必將在未來,代表中國企業收獲更多來自世界的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