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商業評論/原創】
數字銀行,既是金融行業的創新物種,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彰顯著普惠金融的基因。
“我勸你買點銀行理財吧,選一家靠譜的銀行就是最靠譜的理財方式了,踏踏實實地把錢存銀行里面不會有問題的”,周日休息時,YOYO向自己的好朋友Billy推心置腹地給出了理財的建議。
近年來,經歷過“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潮起又潮落后,的確有不少像Billy一樣的投資者重新審視銀行理財的價值,但與過往不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百信銀行等數字銀行正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喜愛,“下載百信銀行App試試,不用去線下網點辦理,零錢理財、定期存款和基金定投類這類產品都有,簡單便捷,還有中信銀行加持,國有背景、資金實力、風控、后期服務等方面都很不錯!”作為數字銀行的“老用戶”,YOYO非常認可數字銀行帶來的服務。
事實上,不止理財,越來越多的“新市民”正通過數字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踐行創業夢想、創造美好生活,數字銀行也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沖在了最前線。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金融行業的發展方向也進一步明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二十屆三中全會已明確提出,要“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金融機構需要加大對服務實體經濟的傾斜力度。
作為金融行業的創新物種,數字銀行憑借技術和模式的創新,成為落實和踐行國家方針政策、提升金融普惠性和可得性的新興生力軍。關于數字銀行的故事和價值,值得被聆聽和審視。
01 數字銀行擁抱“新市民”
無論春夏秋冬,我們總是能買到新鮮的瓜果蔬菜,在這背后,是成千上萬的綠通貨運人的“披星戴月”,換來了四季的“新鮮”,95后的于師傅正是綠通貨運人的年輕代表。
自2019年進入貨運行業,于師傅就開始了“在路上”的生活,“生鮮一類的綠通貨物講究時效性,人停車不停這種(生活),一日三餐有時候就吃一頓,”辛苦的工作,也得到了實打實的回報,“和之前的工作相比,貨運還是比較賺錢的,也是為了讓家庭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對年輕的于師傅來說,起初購車的費用卻是一道“小坎”,“去看車的時候,發現貨車確實挺貴,但這也是賺錢工具,必須得買。”好在經銷商都知道貨車司機的急和難,便向于師傅推薦了百信銀行的百車貸,“之前沒有接觸過這種數字銀行,的確非常給力,直接線上審批貸款,從申請到放款的速度挺快,操作簡單,每月還款也很方便。”現在的貨運客源也比較穩定了,于師傅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高效便捷、數字化的金融服務,不僅為于師傅的奮斗之路注入了活力,也讓他更有底氣讓家庭過得舒心。
于師傅的故事其實只是數字銀行服務“新市民”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到的是,成千上萬的“新市民”正在感受到數字銀行帶來的普惠服務。
在農業大省河南,80后種子公司老板關先生,以商丘隆平聯創代理商的身份,為商丘當地的糧食種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0年間賣出的種子播種超一百萬畝。
關先生說,農業的創業更需要親力親為,“前期的困難非常大,包括推廣,每一塊示范田,前期都要到田間地頭,為農民作業融入隆平聯創新的技術和種植理念,最終讓老百姓實現增產增收。”
“從0到1”不易,“從1到100”更是艱難,“想要實現增產增收并不容易,需要添加人員和設備,當時在資金周轉的時候,困難也很多”,而在對比多家銀行的貸款服務后,關先生選擇了百信銀行的百興貸,與于先生一樣,百信銀行高效為關先生化解了資金壓力,讓他的農業生意越做越紅火。
正是于先生、關先生這樣千千萬萬“新市民”的努力,撐起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他們雖然是創業、就業的主要群體,也是擴大內需的主力軍,但因為信用資質弱等問題,一直處于傳統金融服務的“邊緣地帶”,而數字銀行的出現實現了及時的“補位”,依靠高效、便捷、靠譜的服務,獲得“新市民”的青睞,而“新市民”已經成為數字銀行服務的最主要群體。
02 科技是手段,普惠是目標
事實上,數字銀行的興起并非偶然,既是金融科技賦能的創新物種,也處處彰顯著普惠金融的基因。
數字銀行的模式重塑了銀行業務體系,創新了商業模式和底層技術架構,業務優化了銀行經營策略、產品服務方式和組織協同機制,借助數字化技術連接不同場景入口,能夠為客戶提供無處不在、觸手可及的數字金融服務。
以國內第一家自主掌控、業務全面上云的數字銀行——百信銀行為例。
作為傳統金融服務的“補位者”,百信銀行在誕生之初就明確了“依托智能科技、發展普惠金融”的戰略定位,服務范圍聚焦傳統金融服務較難觸達和相對薄弱領域,圍繞新市民日益增長和更加多元的生活消費需要,不斷提升差異化經營和精細化運營能力,在沒有線下網點的前提下,以純線上的數字金融服務,不斷拓展金融服務半徑,為海量用戶提供更可得、更溫暖的普惠金融服務,并實現規模化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新市民」特征用戶超5000萬戶;消費信貸及普惠小微信貸投放金額合計922.85億元。
經營層面,截至2023年末,百信銀行總資產1,125.1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08%;總負債1,041.7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42%;營業凈收入45.34億元,同比增長14.27%;凈利潤8.55億元,同比增長30.25%。
作為數字銀行代表,百信銀行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成果豐碩,是其能夠提供高效、便捷和靠譜的普惠金融服務的保障。
比如,在智能風控方面,百信銀行打造了新一代通用模型評分產品“百信分6.0”,有效評估普惠客群信貸風險,為個人用戶、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等提供更為精準的信貸服務;創新金融服務方面,積極開展大模型技術研究,并應用于財富投教等多個場景,為用戶營造更沉浸、更愉悅的金融服務體驗等。
不止百信銀行,微眾銀行、郵惠萬家、網商銀行等數字銀行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比如微眾銀行,通過對于前沿科技的充分運用,借助數字化風控等手段,使“微粒貸”產品具備“無抵押、無擔保,循環授信、隨借隨用,7*24服務”等特點,能夠服務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長尾客戶,尤其是“征信白戶”和“首貸戶”。微眾銀行通過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的平等、安全的金融服務,把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普惠金融落到了小處、急處和實處。
03 路雖遠,行則將至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要構建更好的社會環境、實現更高的社會目標,就需要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提供支持。
“十四五”規劃已明確要“增強金融普惠性”,把普惠作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金融發展的基本導向之一。同時,2023年底召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也進一步定調了“金融強國”的建設目標,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數字銀行的價值更加凸顯。不論是國有背景的百信銀行、郵惠萬家,還是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好地踐行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已經成為共同的發展理念。雖然數字銀行的發展也會面臨同質化、瓶頸等問題,但發展的方向已經明確,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一定會有達到成功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