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的入局,給國泰產險帶來全新的轉型方向,但近兩年經營壓力漸大。
文/每日財報 栗佳
繼浙商財險總經理蔣照輝正式擢升為董事長并任職資格獲批落定后,同為財險賽道中一直備受市場關注的國泰產險又迎來了重磅人事變動。
近日,國泰產險發布公告稱,因工作需要,董事長韓歆毅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及相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委員職務。自9月29日起,張彧女士接替韓歆毅出任國泰產險董事長等相關職務。
實際上,在國慶節前頭一個工作日,上海金融監管局就發布了一則公告表示,張彧國泰產險董事長的任職資格已于9月24日獲批生效。
值得一提的是,韓歆毅、張彧均來自股東方。其中,韓歆毅現任螞蟻集團總裁兼首席財務官;張彧現為螞蟻集團副總裁。
也就是說,此次國泰產險“一把手”的更迭,可以看做是大股東螞蟻集團對旗下控股企業的一次較為正常的高管人事重新編排。
張彧接棒成新“一把手” 多位高管皆來自螞蟻集團
公開資料顯示,此次接起國泰產險新掌舵手“接力棒”的張彧,現年51歲,不僅學歷高,而且擁有非常亮眼的內外資企業金融部門從業經驗。早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擁有經濟學學士學位,同時也手握美國丹佛大學會計學碩士學位,為中國及美國注冊會計師。
從其過往任職履歷來看,張彧早年時間一直在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合伙人一職,在該事務所任職逾14年之久,而后在2010年10月份,她加入了西門子股份公司出任東亞太區內部審計合伙人。
直至2014年,張彧正式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先后在阿里巴巴影業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擔任監事,擔任阿里健康非執行董事,并且還曾任阿里創投董事及財務負責人,現任螞蟻科技集團副總裁。
提到國泰產險的人事調整,就不得不提及2016年的增資擴股。同年7月,螞蟻集團攜8.3億元入場,成為國泰產險戰略投資人,增資完成后,國泰產險從兩家股東變為3家,螞蟻集團持股比例為51%,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最初的股東方國泰人壽和國泰世紀產險各持股24.5%,該股權比例一直維持至今。
也正是此次增資,國泰產險由一家全臺資保險公司轉變為以螞蟻集團為核心的帶有電商生態成色鮮明特征的保險公司。
在螞蟻集團成為國泰產險的控股股東后,便開始對該公司管理層實施一系列調整措施。先是于2017年3月,由阿里巴巴集團的副總裁趙穎女士出任國泰產險的董事長職位。隨后,在一年之后的2018年3月,趙穎被韓歆毅接替,后者成為了國泰產險的新任董事長,到如今卸任,韓歆毅的任職時間已有六年半之久。
據悉,韓歆毅可謂年輕有為,是一位“70后”,現年47歲,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分別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和經濟學碩士學位。早年曾任職于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主要從事互聯網、電信行業、鐵路行業的投資銀行業務。后于2011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阿里巴巴集團企業融資部資深總監,參與并完成了阿里巴巴香港上市公司私有化、阿里與螞蟻金服之間架構重組、阿里回購雅虎所持股份及多次股本和債務融資項目。
2014年5月,韓歆毅加入螞蟻集團,歷任資深總監、首席財務官、副總裁。此外,他還從2021年8月起擔任了天弘基金公司董事長一職。今年3月,韓歆毅出任螞蟻集團總裁,并在次月擔任支付寶董事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泰產險共有非執行董事4人、獨立董事2人、執行董事1人、監事2人、高級管理人員5人。這其中除董事長張彧外,還有4人同樣來自大股東螞蟻集團,他們分別是:
擔任國泰產險董事的李臣,最近五年主要工作經歷為螞蟻科技集團副總裁、首席合規官。監事長曲曉雯,曾擔任過螞蟻科技集團治理法務負責人(科技業務),公司治理法務負責人(數字金融業務)。董事會秘書劉瓊,曾任螞蟻科技集團企業發展部投資總監。公司合規負責人胡宇曉,最近五年主要工作經歷為支付寶高級合規專家、螞蟻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合規部部門經理、合規負責人。
保費規模繼續上揚 近兩年盈利波動大
互聯網巨頭的入局,無疑給國泰產險帶來全新的轉型方向。此前,國泰產險主要立足上海、輻射沿海等部分地區,但在增資引入新股東之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內,其擴張版圖就陸續向全國不同地區延展,目前,國泰產險已在東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區9個省市設立了25家分支機構。
毫無疑問,從金融市場發展歷程來看,近年來,銀行、保險、證券及消費金融牌照無疑成為了互聯網巨頭們競相追逐的金融戰略要地。在支付、理財等領域的初步布局完成后,這些互聯網巨頭紛紛將目光投向保險業,通過多樣化的路徑順利切入這一領域。其中,“外資財險+互聯網巨頭”的合作模式尤為引人注目,成為了一種流行的組合趨勢。
在互聯網巨頭青睞股權結構相對簡單的外資財險,而資源薄弱的外資財險又極為渴望借助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優勢進行快速發展的契機下,為二者迅速達成合作共識提供了無限可能。
基于此邏輯,可料想的是,這對于當時的國泰產險而言,由于分支機構較少展業能動性較被動,而彼時螞蟻集團的入主,國泰產險就能夠依托其強大的股東資源開展互聯網業務,從而走上高速發展道路,這無疑達到了互利共贏的局面。
事實也如我們所猜想的那樣,國泰產險在互聯網巨頭螞蟻集團注資控股后,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螞蟻集團未接手之前,2008-2016年這九年時間可以看做是國泰產險的“前半生”,保費規模方面,每年的變化幅度并不大,到2016年也只有6.51億元。不過,與外資公司通常不追求規模但效益很好的情況截然相反的是,國泰產險“前半生”一直在虧損,其中在2012年、2013年、2015年及2016年每年甚至虧損皆超億元,而截至到2016年末,國泰產險前九年時間總計虧損掉了8.36億元。
轉身擁抱螞蟻集團后,國泰產險依賴股東業務開始進入盈利通道,數據顯示,2017年-2023年國泰產險分別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3.03億元、38.38億元、48.23億元、60.32億元、48.86億元、53.8億元和67.2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92億元、-0.5億元、0.05億元、0.62億元、1.11億元、0.96億元及0.22億元。
在螞蟻集團控股后的7年時間里,國泰產險業績實現全面轉變。入主后的第二年,國泰產險保費迅速較上一年翻番,2018年再同比增長近2倍????,直到2020年增長至突破60億元?????大關,雖然疫情之后有所起伏?????,但做出調整后,該公司保費規模在2023年攀至最高點,逼近68億元。
當然,實現保費增長并不難,能夠扭虧為盈才是王道,國泰產險也不負厚望,2017年、2018年其逐年減虧,到2019年正式開始盈利,截至到2023年末的五年時間里國泰產險總計盈利了2.96億元。
上半年經營面臨挑戰 多項指標承壓明顯
不過從增長趨勢來看,國泰產險2022年以來利潤波動增大,進入到2024年,國泰產險過得也并不如意。雖然上半年保費端取得了同比大增56.17%至46.29億元的好成績,但凈利潤直接由盈轉虧,當期虧損0.58億元。
《每日財報》認為,今年上半年國泰產險陷入虧損泥潭,主要由以下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綜合成本率的上漲。綜合成本率是保險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成本占保費收入的比例,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為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
而根據數據,國泰產險今年上半年綜合成本率為101.57%,較2023年同期的98.83%增長了2.74個百分點,意味著承保虧損。其中,綜合費用率同比提升5.6個百分點至22.3%;綜合賠付率為79.27%,同比下降2.86個百分點。
可見,報告期內國泰產險綜合成本率的上漲,主要歸結于費用端激增所致,由于償付能力報告未披露相關成本費用詳盡內容,但我們也能從另外兩個效益類指標數據中,可窺見上半年國泰產險相關費用支出有多么大了。
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國泰產險的手續費及傭金占比和業務管理費占比分別為12.97%、8.77%,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9個百分點和0.59個百分點。
二是,資本市場下行使得國泰產險投資端收益不高,不足以彌補承保端虧損,隨之引發公司整體虧損的出現。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投資收益率已從去年同期的2.45%大幅縮減了2.17個百分點至僅有的0.28%;綜合投資收益率由2.26%減少了1.47個百分點至0.79%。
對比行業來看,另一個直觀的數據是上半年72家財險公司的平均投資收益率為1.29%,國泰產險投資收益率不僅沒能跑贏“大盤”,而且排名還掉至末尾為61位,這也是今年上半年其利潤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該公司上半年凈資產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全部由正轉負,分別為-3.18%、-1.01%,作為鮮明對比,去年同期該數值分別高達6.46%、2.55%,下降幅度不可謂不厲害,這都說明國泰產險投資端還是存在著一定問題。
總體來看,國泰產險在保費端處于一個相對穩定增長的階段,但在利潤端,主要受制于金融市場不穩定、保險資金投資回報下降等因素影響,以致投資收益率下滑,以及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管理費用、營銷開支過高,未能有效壓縮成本等原因,而導致綜合成本率出現了較大的抬升。兩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國泰產險也就未能如愿盈利了。
誠然,這也反過來要求國泰產險在接下來的時間,亟待加強對費用成本支出端的控制,降低運營成本和管理費用,提高內部效率,同時也需要通過對資產負債的加強管理,提高資金運用效率來盡快修復投資收益端彌補承保虧損,以減少某些不可控原因對于公司業績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