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來越“神秘”的南京,有何不同?
文 | 白嘉嘉
“創新不易”,南京醫藥公司三迭紀的工作人員向我們解釋道,他們花了9年多的時間,才將3D打印藥物技術,從科學假想變成全球3D打印藥物領域產能第一的商業規模熔融擠出沉積(Melt Extrusion Deposition, MED?)3D打印生產線。
不知不覺,南京正在變得越來越“神秘”。
過去,南京被認為是一座自帶流量的“高曝光度”城市。每年都要迎來數億游客的探索,任何隱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美食都曾在社交媒體上被成千上萬次曝光。甚至南京本地人在旅游旺季都主動把城市讓出來,忍痛舍棄他們最愛的“斬鴨子”。
此時才發現,原來每年數億游客的探索尚不足以還原它的冰山一角,一個人們未曾聽說過的神秘南京,正在緩緩浮出水面。
如今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浪潮下,南京正“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自己作為產業高地的一面。我們是時候要重新看看這個城市了。
1、你未曾聽說過的神秘南京
三迭紀的工作人員像一位詩人,尤其是在介紹商業規模MED? 3D打印生產線的時候。
據他介紹,藥物原輔料經混勻熔融制成中間體后被裝填入名為“炮彈”的容器中,自動轉運機器人再將裝填好的“炮彈”送入3D打印站,打印機像蛋糕師擠奶油一樣將熔融狀態的原輔料精準擠出,層層沉積,最終變成治病救人的藥。
與常見藥物不同,這些3D打印藥物可以精準控制藥物釋放的時間、位置和速率,甚至可以做到像一朵花般在體內“綻放”,使藥物滯留在人體內目標部位。
在全球制藥領域,3D打印藥物技術被稱為“制藥奇點”。弗若斯特沙利文發布的《藥物3D打印行業報告》稱其為,“可見的最有能力改變藥物制造的下一代技術。”
而三迭紀則是3D打印藥物領域的佼佼者,專利數量就是最好的佐證——三迭紀在全球范圍擁有247件專利申請,占整個3D打印藥物領域的2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
“詩人”充滿熱情的講解使他額頭微微冒汗、滿臉通紅,但參訪團很快就理解了他為什么這么激動——眼前這條商業規模MED? 3D打印生產線年產能可達7500萬片至3億片,同樣位列3D打印藥物領域全球第一。此外,全球領先的還有臨床階段的產品管線數量,目前三迭紀有5款產品在中美兩國獲得共計7個新藥臨床試驗(IND)批準。
三迭紀憑借在3D打印藥物領域的領先地位,獲得了全球矚目。就在今年7月,公司拿到了來自國際醫藥巨頭BioNTech的超12億美元合作訂單,這也是中國制劑史上首個技術平臺的國際合作。
不過,“詩人”突然打斷了我們的拍攝,當然,他給出的理由也讓人無法拒絕——因為技術具有高度創新性,很多技術涉及商業機密。
顯然,南京的神秘源自于這些“秘而不宣”的先進技術。?如今這些技術浮出水面,高頻且迅速地被運用于商業化和產業化,并且這一進程還在加快。
今年6月,國家無線電辦公室舉辦了一場重要的高級研修班,南京航空大學副校長吳啟輝圍繞“面向低空經濟的低空智聯網”作了交流與分享。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將“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3月,低空經濟首次列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已有超過30個省份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低空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吳啟輝列舉了被南京海事局用于長江南京段巡查的低空智聯網,為全國各地解決飛行器協同運行安全控制問題提供了思路。具體到長江經濟帶建設,低空智聯網還將進一步在海事巡檢、環境保護、航運綜合服務等多個方面提供助力。
從技術到產業,南京的源頭活水正在“灌溉”各個產業領域。
譬如,石城實驗室研制純國產豎屏輕量化超高清拍攝技術,成功助力央視總臺巴黎奧運轉播。紫金山實驗室研制CMOS毫米波芯片與超大規模集成相控陣技術,應用于航天員返回通信保障……
可以說,“神秘南京”和作為“網紅城市”的南京一樣,距離我們的生活從不遙遠,而它之所以顯得新奇,本質上是因為在轟轟烈烈的新質生產力浪潮中,人們對它的認識正在變得更加立體。
2、神秘的背后,是科研和政策的聯合發了
南京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神秘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得追溯到很久以前,這座城市一直扮演著低調的破局者。
但如果將視角拉近一些,2023年6月南京發布《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時間點。
這項由南京主要領導在全市產業強市建設推進會發布的計劃,目標在“十四五”末,南京全市GDP超2萬億,制造業增加值的占比穩定在30%以上。
根據計劃,南京將壯大“2+6+6”創新性產業集群,增強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電力(智能電網)兩大產業集群的全球競爭力,拼奪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產業集群的國內制高點,搶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以及儲能與氫能六個未來產業新賽道。
如果你對這兩年科技界的熱點有過關注便會發現,這份名單幾乎涵蓋了眼下所有最具潛力的產業。
而在這么多賽道同時拉響引擎,南京的底氣又從何而來?
三迭紀的商業規模MED? 3D打印生產線就是擺在面前的答案——除了南京,幾乎沒有城市可以從無到有地把它建造出來。
因為是全新的制藥工藝,打印設備、材料和研究方法都需要企業自主進行底層研究,三迭紀組建了一支涉及材料、設備、藥學等三大領域20+交叉學科的專業技術團隊。
放在全國的大多數城市,想要組建起這樣一支隊伍都免不了“廣發英雄帖”,從全國各地搜集人才。但三迭紀的工作人員向我們透露,公司研發團隊近一半的人員都來源于南京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這不僅意味著人才豐富,還隱含著創新型企業尤為重視的另一大因素——人員穩定。因為不穩定就有可能帶來關鍵技術的流失。
眾所周知,南京科研資源的豐富程度在全國名列前茅,擁有95位兩院院士、120多個國際級研發平臺、2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了南京科技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以三迭紀所在醫藥領域為例,僅今年1至7月,南京新獲批上市的藥品就達到了71件,位居全省第一。
這是南京顯得神秘的另一個原因:當人才都匯聚在一座城市里,企業不需要大張旗鼓地組建團隊,只需要在取得突破時略微浮出水面。
而之所以南京在眼下這個時間點露出自己的神秘一面,正是因為在政策推動下,長年累月的“厚積”,悄悄迎來了“薄發”的時刻。
而這,也是“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維,高新技術產業密集突破的一個縮影。
3、揭開神秘面紗,南京和北上廣深不同在哪兒?
9月11日,南京成為了整個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科技濃度最高的地區。
在當天的2024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大會現場發布了省內外158家高校院所的2000多項最新成果、1900多家企業的2300多項技術需求,24個產學研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
聯想到今年5月,小米集團CEO雷軍在小米南京科技園開園儀式上“把南京區域打造成超級研發中心!”的宣言,不難發現——
雖然在普通人的視野中,南京的神秘面紗才剛剛被揭開,但在嗅覺靈敏的產業界,“去南京”已經成為了最大公約數。
事實確實如此。前段時間網上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在2019年到2023年內,遷入江蘇的科技企業數量位于全國所有省份中的第一,而南京則是“王中王”,僅5年便吸引了超過1504科技企業。
為什么它們選擇南京,而不是北上廣深等傳統產業強市?某種意義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南京未來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從企業口中我們了解到,除了前面提到過的人才、產業、科研優勢,南京的“人情味”也是促使它們在看過傳統產業強市后,依然選擇南京的重要因素。
怎么理解所謂的“人情味”?
在南京產業投資I·MAX線下體驗館,工作人員播放了一部名為《不要煩賴》的城市招商宣傳片,和傳統的招商片不一樣,影片里老板像岳云鵬追燕子一樣追著出租車求員工留下來,買個鴨子像撥打“人工智障”客服般需要層層轉跳……通過生活化的畫面來展示企業落地過程中遇到的招工難、審批繁瑣等困難,并許諾來南京以后,這些問題都“不要煩賴(不用煩了)”。
這些宣傳片反映的是南京對于營商環境的獨特理解——不同于北上廣深濃濃的“班味兒”,南京即便在產業升級換代最為激烈的關口,始終沒有放棄對當代人生活的共情。
而隨著人們越來越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南京對新一代人才、企業的吸引力將變得越來越強。
在新落成的、位于南京百家匯創新社區的麥當勞中國科技研發中心,這群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程序員們養了一些特別的萌寵——幾只大白鵝。我們離開時,它們正在研發中心旁邊的草地上悠然散步、在水塘里快樂嬉水。
有人照料它們的飲食起居嗎?員工告訴我們創新社區的生態環境很好,它們完全能自己找到吃的。
這像是一個隱喻——
在新質生產力浪潮中揭下神秘面紗的瞪羚和獨角獸們,正是被南京獨特的生態所塑造。
而如今越來越多企業來到南京,本質上是像鳥類遷徙一樣,從寒冷的冬天,飛往更溫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