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馭數而行,走向未來
文 | 無銹缽
三個月前,在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典禮上,擁有103個冠軍的網球大滿貫得主羅杰·費德勒發表了一段引人深思的演講。
費德勒回顧了自己生涯1500多場比賽的勝率——80%。緊接著他提出了一個問題,讓觀眾猜測他的每回合勝率。
結果可能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費德勒在數千場比賽中只贏下了54%的回合,勝率略高于一半。
這種現象并不是偶然,來自全球專業網球賽事統計機構的數據顯示,幾乎所有頂尖的網球選手,勝率都只比50%略高一點。
相似的案例也發生在投資和公司經營的故事中。
華爾街日報資深撰稿人格里高利在他的新書《征服市場的人》中這樣寫道:
“在足夠長的交易周期里,只要有53%-54%的正確決策,就可以輕松賺取數十億美元。”
不論是網球還是商業,細微的“確定優勢”,足以累積為最終的勝利。
這與當下的市場氛圍似乎截然相反。
盡管商業巨擘、行業專家們都普遍認可、稱頌“長期主義”、“時間的玫瑰”,但在實際經營中,真正追求“確定優勢”的,可謂寥寥無幾,大多數人仍在不遺余力的尋覓“一擊制勝”的絕殺。
身處當下這個愈發透明、開放的市場環境中,大比分的領先顯然沒有那么容易,更多場景下,品牌、企業、行業之間的競爭,靠的仍是日拱一卒的“細節優勢”。
一個月前的業績發布會上,郵儲銀行執行董事、行長劉建軍的這段致辭,就傳遞了相似的思考:
“打造一家優秀的銀行是一場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的‘馬拉松長跑’,唯有差異化的優勢,走出不一樣的道路,才能不辜負廣大股東、客戶和社會的信賴與支持。”
為了跑好這場長期主義的馬拉松,郵儲銀行從2019年起,就堅持每年將3%左右營收投入信息科技領域,深耕數字化轉型。
如今,在銀行業普遍面臨周期壓力的當下,這3%投入所孕育的金融科技成果,不但已經開花落地,并且圍繞認知、生態和體驗三大維度,成為了該行塑造發展新動能、贏得長期優勢的關鍵。
1、認知領跑,新時代銀行如何“與數共舞”?
身處2024,金融業的科技化、數字化早已不是什么橫空出世的新概念,而是在生活中真切流淌的現實。
統計數據顯示,就在我們生活這片土地上,有超過一半的人已經習慣于用互聯網平臺理財,86%的用戶體驗過移動支付所帶來的便捷。過去的一年里,中國移動支付規模和普及率均位列全球第一。
細化到銀行板塊,無論是國有大行、股份行還是頭部城商行,數字化轉型也都已成為業績發布會上的重磅話題。
銀行業集體“上數”的背景下,如何理解郵儲銀行在深耕科技金融層面的差異化優勢?
一個前置的條件,便是認知層面的領先。
經過修繕和改造,跑綠皮火車的鐵軌可以跑時速160公里的“和諧號”,但是面對時速300公里的“復興號”,則必須要圍繞新技術重建。
銀行的故事也是一樣,復盤6大國有銀行、12大股份行的中報成績單,息差收窄、盈利低點、存量競爭、周期困境等諸多“共同挑戰”背后,核心只有一個——行駛在銀行這條“金融鐵軌”上的“列車”正在隨時代變化:
具體來說,在客戶類型方面零售業務、三農業務、專精特新的小微金融則開始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在業務模式層面,?以往高頻觸達的現金業務不再一家獨大,越來越多銀行正在積極尋求金融服務內容“向外延展”,從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在渠道變革上,?越來越多客戶正在轉向線上等多元渠道;
最后的風險控制維度,?伴隨著對公業務占比的逐步走弱,零售用戶、科技型企業等非傳統客戶亟需新的風控技術對接。
新客戶、新渠道、新內容、新風險,經營層面的“煥然一新”背后,科技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技術為銀行帶來的不是錦上添花的效率進步,而是事關生死存亡的“物種進化”。
正如《金融時報》在撰文中所指出的那樣:
“金融科技幾乎融入了銀行管理和經營的方方面面,成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能力之一。”
復盤銀行業的數字化軌跡,密集的發聲大多集中于兩個時間節點:
一個是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規劃》;
另一個則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做好提包含數字金融在內的“五篇大文章”。
郵儲銀行對金融科技的認知,始于更早。
2019年,該行管理層就明確提出,為了實現科技驅動發展的目標,郵儲銀行每年將拿出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并圍繞場景數字化和產品化,加快客戶資源與數據的開發,打造全新增長極。
在這之后,圍繞數字科技發展的大勢,郵儲銀行更是以“十四五”IT規劃為引領,深入推進智慧、平臺、體驗、生態、數字化和協同“SPEEDS”科技戰略實施,持續深耕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深化創新技術驅動能力,積極探索前沿技術應用,全面構建決勝未來的數智化優勢。
僅2023年全年,郵儲銀行在信息科技側投入就高達112.7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29%。
步入2024年以來,乘著數字金融發展新契機,郵儲銀行更是馭“數”而上,搶灘數字金融市場,從夯實科技基礎支撐,探索技術創新應用等關鍵點著手,全面提升銀行的數字化運營水平。
諸如基于業務建模的大型銀行分布式核心系統建設,集洞察、感知、分析于一體的“郵儲大腦”,匯聚客戶交流、業務合作、信息交互的同業金融生態平臺“郵你同贏”,具備智能測試、智能問答功能的“星辰平臺”AI測試引擎……多項矚目的創新應用,均已贏得業內外廣泛關注。
這背后,正如劉建軍行長所強調的那樣:
“郵儲銀行一直在以‘數智化’全面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賦能價值創造、改善金融服務質量,打造領先的數字生態銀行。”
科技創新不是通往未來的工具,而是未來本身。
復盤郵儲銀行的數字化成果和金融科技創新,不難發現,戰略和認知層面的主動性,成為了該行持續推進“數智化”的長期動能,也是這家銀行能夠持續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
2、生態筑基,硬科技如何賦能千業百態?
著名管理學者史蒂夫·柯拉爾在《有組織的創新》一書中,提出了有效創新的三個關鍵要素:
主動的創新理念、多元的創新生態、高效的商業轉化。
除去主動擁抱金融科技創新的先進觀念,后續兩點,同樣也是郵儲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的優勢所在。
在實踐層面,相較于其他銀行的數字化進程,郵儲銀行的馭“數”前行之路,有著兩點顯著的差異:
一方面,在于郵儲銀行在擁抱數字浪潮的軌跡中,孕育了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態。
復盤郵儲銀行在金融科技層面的創新案例,不難發現,這些成果并不是孤立、偶然的,而是圍繞著一個科學、完善、生生不息的創新生態,不斷向前衍化和迭代。
在這一生態中,郵儲大腦是踐行數字金融的“智能核心”;?得益于基于深度學習、知識圖譜、OCR、RPA等技術能力的運用,郵儲大腦得以聚合三大平臺、六大能力群,深入營銷、運營、風控等數百個場景,讓數據資產“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成為郵儲銀行擁抱數字浪潮的“能力基座”。
這基礎上,伴隨著生成式AI的進一步融入,全新升級的郵儲大腦2.0,還將進一步化“被動感知”為“主動創作”,實現對內部辦公、行業解析、業務優化層面的高效賦能。
以具體業務環節為例,一直以來,為了確保長期和數字打交道時的嚴謹、準確,銀行工作中不可避免存在著大量機械化、標準化、易出錯的流程。得益于集成“知識庫+大模型”的小郵助手的應用,郵儲銀行內部數據信息的錄入、審核、流轉效率得以在保障正確率的前提下,實現了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提升,由此帶來的流程升級,不僅實現了人與系統之間的完美協作,也直接轉化為了用戶高效的業務體驗。
由此而上,圍繞著“智慧中樞”所衍生出的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以及“i-Bank”手機銀行9.0、云柜臺、數字員工等“黑科技”,則為具體金融場景注入了更多色彩。
當前階段,手機銀行已經成為客戶交互和經營的主平臺,月活客戶規模(MAU)達7520萬戶,同比增長31%。
今天,選擇郵儲銀行的每一位客戶,都將有機會在不同場景下,領略被數字化全面重構、優化的交互感受。從時長縮短50%的對公開戶流程,到多種產品一鍵選擇、一鍵簽約的一站式服務,再到精準識別、增強查詢、自動管控下的“一次性”業務辦理體驗……身處郵儲銀行的科技金融生態中,便捷、高效、無憂的服務無處不在。
而這,或許正是銀行數字化轉型中應該進行的深度思考:
科技創新不是一錘子買賣,也不是單打獨斗,唯有從系統思維的高度去架構和優化創新生態,才能讓科技活水源源不絕。
當下,郵儲銀行在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側所孕育的成果,已經得到了包括投資機構和行業的廣泛認可。
5月底剛結束的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郵儲銀行以“蓬勃之路”為主題,全面展示的一系列金融科技成果和數智化應用,就一度匯聚了眾多目光關注,其打造的新一代個人業務核心系統建設項目,更是榮膺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獎一等獎第一名。
有著過硬科技實力的支撐,郵儲銀行也得以更進一步,助推金融科技成果向實而行,承載、賦能多元化的業務創新場景。
某種意義上,這也正是郵儲銀行金融科技創新另一大差異化價值的體現。
銀行數字化過程中最大的痛點和難點是什么?
南開經濟學博士劉興賽給出的答案可能有些“反直覺”——許多銀行數字化的阻礙,正是數字化本身。
這也意味著,擁抱數字化轉型,不僅僅要關注數字層面的效率提升,更要踐行科技發展背后的價值主張:
打破邊界、開放共享、共建共贏。
得益于對上述理念的深刻洞悉,郵儲銀行的金融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實現了同具體業務的深度融合,還形成了開放共享、場景化、智能化的經營支撐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圍繞打破服務邊界、打造開放銀行服務平臺,郵儲銀行一直與C端、B端、G端、F端共同打造“平臺+場景+金融”多元服務生態。
一方面,圍繞“三農”金融構建特色主體及業務運營管理系統,實現客群分析、策略調度、資源管理、郵銀協同業務,助力“三農”運營高效閉環;
另一方面,在賦能實體和普惠金融層面,郵儲銀行又進一步以技術為媒介,引入SaaS服務商打造行業解決方案,為實體商戶提供智慧經營服務,其搭建的U鏈供應鏈服務平臺,與核心企業平臺、第三方平臺、公共資源平臺對接,以數字化方式連接真實產業場景,探索產融生態搭建;另一邊的“易企營”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構建易財稅、易薪酬、易經營、易發票、易費控、易辦公“場景+金融”一站式數字化服務,助力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已實現企業認證超1500個。
從賦能“三農”金融、到合作商戶、對接小微金融、助力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一系列領域的落地成果,不僅完整詮釋了郵儲銀行拓展科技應用場景的能力,也在無形中彰顯了該行金融科技生態的發展特色。
3、體驗為本,數字浪潮如何讓金融活水普惠萬家?
擁抱科技創新、積極求變的背后,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更是一場視角層面的轉向——從關心少數群體,到傾聽市場“大多數”的需求。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特色金融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金融價值的倡導和探索,更是根植于郵儲銀行的基因之中。?自立行以來,該行便將百年前的“人嫌細微,我寧繁瑣;不爭大利,但求穩妥”的普惠經營理念融入“普惠城鄉,讓金融服務沒有距離”的使命擔當之中,致力于打造中國普惠金融領域獨特的先行樣本。
正如劉建軍行長在公開場合多次提到的那樣:
“郵儲銀行正在努力打造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和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商,用實際行動踐行‘讓絕大多數農戶都有郵儲銀行授信’的夢想。”
堅守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定位的背后,普惠理念早已深入融入郵儲銀行血脈,成為其差異化特色化的核心價值。
今天,郵儲銀行或許并不是中國體量最大、業務最多元、國際市場聲譽最斐然的銀行,但一定是營業網點數最大、覆蓋面最廣、距離金融個體“最近”的銀行。
近4萬家線下網點不但在數量上領先,從網點分布來看,也比其他銀行網點更加下沉,不止于縣、鎮,而是進一步延展到鄉、村。
看到人,就能看到人的“難處”和“問題”,就有動力運用技術創新來解決問題。
這種獨一無二的價值理念和網點布局,賦予了郵儲銀行服務民眾,不避繁瑣的業務特色,也確保了該行積極創新、擁抱變革的數字化轉型之旅能夠“水到渠成”。
渠道側的科技創新變革,就是最好的見證。
中國銀行業的數字化,本質上體現的是以銀行的服務理念,是行業的“客戶思維”。
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數字科技,不僅深度融入郵儲銀行的渠道智能化改造中,不斷在重塑“服務力”層面發揮作用,還賦能更多業務條線,將其影響力“外溢”至各行各業,圍繞用戶的真實感受,輸出“速度快、服務精、效率高”的優質體驗。
打開郵儲銀行的手機客戶端,從聚焦不同客群的差異化特點推出六大版本、到圍繞不同地域的特色化場景打造的本地服務專區,都在不斷關注客戶的個性化訴求,構建線上運營體系,讓金融服務“掌”上可及,陪伴客戶共成長。
走進郵儲銀行大堂,自助辦理個人開卡、生活繳費業務的智能柜員機、直觀展示郵+商城商品信息并進行積分兌換的電子貨架、直接與客戶對話的服務機器人……一系列被創新重塑的傳統業務,也讓滿滿的科技感撲面而來。
不僅如此,為推動網點精細化運營,提升個性化服務水平,郵儲銀行還加強大數據應用,將銀行、個人客戶、中小微商戶三方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實現數據共享。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引入政務服務場景,借助傳統網點打造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新平臺。
在看得到的地方,在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里,越來越多郵儲網點也正在借助數字化的力量,升級為“智慧廳堂”和“服務港灣”,越來越多實體金融個體,正在郵儲銀行數字科技成果的助力下,釋放生產力新動能。
而這,或許才是金融業最初的使命和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