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期變動不影響長期發展
文 | 山核桃
資產規模超3萬億的浙商銀行,近期因一則突發人事變動引發行業關注。
8月18日,浙商銀行發布公告稱,張榮森因個人原因辭去執行董事、行長職務,董事長陸建強代為履行行長職責。
在中國銀行的經營體系里,行長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行長辭任”消息的蔓延,外界對浙商銀行的未來開始出現雜音。據「財經無忌」了解,目前市場對浙商銀行的擔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行長辭任,是否會影響浙商銀行當下的經營現狀?二是新管理層接任,能否實現平穩過渡?三是短期變動是否影響長期發展?
1、行長辭任,是否影響浙商銀行的經營現狀?
在外界看來,張榮森的辭職似乎事發突然,但實際上高層變動的不確定性,并不會影響浙商銀行目前的經營現狀。
首先,向外看,進入2024年以來,整個A股上市銀行的高管變動并非新鮮事。
此前據媒體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超20家銀行相繼發布高管變動公告,其中還包括4家國有大行。梳理變動的原因,主要包括到齡退休、任職期限、工作調動以及其他個人原因等多方面。
有業內人士表示,高管變動在銀行系統內十分常見。同時當前商業銀行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及各級監管部門的規范監督下,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法人結構和較為穩定的經營管理體系,即便出現個別高管變動,對銀行的整體運營影響也十分有限。正如浙商銀行對外回應的,個別高管變動不會影響公司穩定發展態勢。
其次,向內看,當前浙商銀行的各項經營指標持續向好,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具備確定性。
近年來,“穩健增長”已經成為浙商銀行的“業績標簽”。該行2023年報顯示,在總資產邁過3萬億元的同時,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2023年,浙商銀行實現營收637.04億元,比上年增長4.29%;實現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150.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50%。
而除了盈利指標外,考察銀行股基本面的另一關鍵指標無疑是抗風險能力。
在風險管控方面,2023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蓋率呈現“一降一升”,分別為1.44%和182.60%,分別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上升0.41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12.19%,較上年末提升0.59個百分點,風險抵補能力繼續增強。
而從近期該行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業績快報來看,業務增長質效提升、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增強的趨勢得到了延續。
浙商銀行公告顯示,上半年該行資產總額達到3.2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27%。上半年,該行營收、凈利實現雙增,營業收入達352.79億元,同比增長6.18%;實現歸母凈利79.99億元,同比增長3.31%。不良貸款率1.43%,較去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資產質量依舊保持穩定。
2、管理層能否完成平穩過渡,最大化降低經營部確定性?
隨著行長辭任,外界關注的焦點也在于,行長之位暫時空懸的情況下,在掌舵人陸建強帶領下,管理層是否能完成平穩過渡,最大化降低經營的不確定性。
而現階段,無論從履職安排,還是從個人履歷來看,陸建強暫代行長職責無疑是最合理且最合適的選擇。
公開資料顯示,陸建強現任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由董事長代行行長職責,也是銀行業的普遍做法。從其過往的個人履歷來看,陸建強不僅有著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同時對浙江的區域發展情況十分熟悉。
其個人履歷顯示,陸建強曾任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黨組成員,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成員、財通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等職,現兼任浙江省并購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會長、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主任。
浙商銀行相關人士透露,陸建強本人對浙商銀行的經營狀況十分了解。過去三年,正是在陸建強的帶領下,浙商銀行逐漸走出陰霾,實現健康穩健的高質量發展。
而從陸建強對外的公開發言和媒體報道中,其對浙商銀行的未來發展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大背景下金融理論和實踐方式的創新,也有自己獨特的洞察與理解。
例如,他提出“善本金融”,推動金融回歸本源,將金融服務的功能性放在第一位,推動浙商銀行建立了包括金融顧問制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浙銀善標”、善本信托、員工向善以及問責向善六大方面的工作創新。
除此之外,近期他提出“鏈式生態金融”的理念,推動金融業實現四大轉變、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即:服務對象從企業融資向產業生態轉變、服務能力從依靠抵押擔保的傳統金融向依靠數據算法的場景金融轉變、服務方式從以牌照為中心的專項服務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轉變、服務內涵從“打獵式經營”向“種田式陪伴”轉變。
可以說,隨著管理層的迅速就位,高層變動對浙商銀行的戰略決策與業務推進的影響并不大。
3、人事短期變動,是否影響長期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高層變動很難消除市場短期的擔憂,但風物長宜放眼量,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只滿足于今天的企業,在變幻不定的明天就會感到難以生存下去。”
客觀來說,作為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在當前銀行業普遍業績承壓的環境下,政策引導行業基本面“由量轉質”的今天,浙商銀行能實現逆勢增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多年的曲折探索。
復盤浙商銀行取得的穩健表現,本質上是依靠對理念、戰略、用人上的三重領先,無論是在理念端秉持“金融向善、金融為民”的價值導向,在戰略上面對經濟周期波動所提出的“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經營策略,抑或是在用人理念上積極調整人才結構,實現老中青梯隊的有序銜接......
這些刀刃向內的內生變革既夯實了浙商銀行的護城河,也是其能穿越周期的底氣所在。因此,高層短期變動,并不會影響浙商銀行長期的穩健發展。
當然,整個中國銀行業依舊面臨復雜多變的挑戰,在預期偏弱、需求不足與利差下行等宏觀因素影響下,多家券商報告也提到,銀行業依舊需要依靠創新自身商業模式,以推動未來業務和規模的擴張。因此如何穿越周期,找到內涵式增長的路徑,這是人事變動外,外界更需要關注的核心命題。 嘗試穿越周期并驗證其穩定性的浙商銀行,能否繼續在未來取得新成績,時間自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