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祛魅大模型,落地為王
文 | 山核桃
熱鬧的國產大模型在過去半年里,正在進入一個集體祛魅的關鍵轉折期。
向外看,參考OpenAI、Google和微軟等科技巨頭的最新技術趨勢,受數據和算力短缺的影響,ScalingLaw出現明顯的放緩趨勢,科技巨頭也將模型能力押注在兩方面,一是重視多模態能力,用以理解更復雜的現實世界,二是著力開發參數更小但性能更強的小模型。
向內看,國產大模型的競技場上也涌現出不少的新變化:一方面,「OpenAI禁令」為國產大模型廠商送來了東風,一場國產替代已經開始。另一方面,不久前打響的“價格戰”,從側面印證了國產大模型在2024年的主線任務——從卷參數、卷榜單到卷落地、卷應用。
不過,大模型是吞金獸,究竟怎么卷?又向哪里卷?在這些現實問題上,有領先者已經給出了答案。作為大模型國家隊的代表,近期科大訊飛發布的中報業績預告無疑釋放出了一些關鍵信號。據公司披露的公告,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交出一份“營收毛利雙增”的成績單——上半年營收和毛利均同比增長15%-20%,毛利預計增長6億元,毛利增速大于收入增速。同時在外界關注的技術投入上,科大訊飛表示,今年上半年,新增大模型相關投入已超6.5億元,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在風起云涌的大模型競逐中,在行業玩家都在講技術、講落地的故事之時,科大訊飛是如何做到的?其實踐背后又折射出中國大模型未來的哪些關鍵價值?
1、速度重要,節奏也重要
回顧過去半年國產大模型的競逐,在你追我趕的“價格戰”中,隨新模型、新產品所一同迭代的,還有行業的洗牌。
從“百模大戰”至今,行業端出現兩點明顯變化:一是大模型依舊是一門燒錢的生意,無論是有錢有資源的巨頭,抑或是大模型獨角獸,都在打一場速度戰,通過“技術研發+應用落地”兩條腿走路,積極拓展自身邊界。二是盡管大模型發展尚在早期,但在整體融資環境收縮的大背景下,有一批缺乏彈藥儲備的明星AI創業公司已黯然退場。
換言之,在機遇與挑戰兼具的新競爭環境下,國產大模型的“中國速度”固然重要,但保持穩健的研發投入與商業化節奏也很重要。
科大訊飛就是一個很有“節奏感”的大模型廠商。
縱觀國產大模型玩家,科大訊飛是唯一一個清晰給出模型進度日程表的企業。就在6月27日,訊飛星火V4.0如期發布,七大核心能力實現全面升級,在8個國際主流測試集中排名第一,整體超越GPT-4 Turbo,領先國內大模型。同時,星火大模型V4.0還在指令跟隨、文本、多模態、推理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性能優化和功能創新。
可以說,通用底座模型能力穩扎穩打的五次升級,既來自科大訊飛對自身能力與發展路徑的清晰理解,也為后續大模型的落地應用打好了地基。過去,大模型被視為“唯快不破”的產物,但如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所言:“大模型不能成為宣傳的噱頭或華麗的煙花秀。”隨著行業進入冷靜期,科大訊飛的實踐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啟示,面對狂飆的技術,有時候,穩就是一種快。
除此以外,在技術研發上,科大訊飛也有自己的節奏感。一個行業共識是,當下大模型技術還未收斂,對國產大模型而言,持續夯實通用大模型能力,追趕國際最先進水平,依舊是主線任務,這也決定著國產模型廠商的未來身位。
科大訊飛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在大模型研發以及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產業鏈可控,以及大模型產業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超6.5億元。此前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公司也透露,今年預計50%的研發投入用于確保大模型底座能力能夠始終代表中國最佳水平,持續和美國同行對標。
而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算力供給的自主可控也十分關鍵,這決定了國產大模型在通用人工智能這條路上能走多遠、走多久,而訊飛星火作為中國第一個基于國產算力訓練出來的全民開放大模型,既保證了模型底座能力的安全與可控,也為大模型行業提供了新的“算力選擇”。
據劉慶峰預測:“中美之間的底座模型能力還存在半年到一年的動態追趕過程,但中國是唯一不會被徹底甩開的國家,科大訊飛作為中國的國家隊正在持續縮小與美國同行的差距。”
2、落地重要,但如何落地更重要
硅谷著名科技營銷專家杰弗里·摩爾曾在《跨越鴻溝》中提出一個科技定律:“高科技產品推廣過程中,最危險的時刻就是從早期市場過渡到主流市場的階段,這事關企業開拓任何一個高科技細分市場的成敗。”
「財經無忌」在和不少行業人士交流中也發現,當下大模型行業依舊存在諸多非共識,但一個好的信號是,更多的人已從關注大模型本身轉變為思考和討論大模型創造價值、賦能產業和落地應用,這也是2024年被稱為“大模型落地元年”的原因所在。
不過,正如杰弗里·摩爾所思考的那樣,大模型從玩具到利器,從早期市場到主流市場,跨越鴻溝并不容易——如何串聯不同場景,理解BC兩端的需求,讓大模型變得更好用、更能干,這是模型技術背后的“價值拷問”。
顯然,科大訊飛已找到了跨越鴻溝的辦法,半年報中的“營收毛利雙增”也印證了這一點。
一般來說,毛利水平是對企業過往經營水準的考核,體現著公司業務結構的優化與產品的競爭力。縱觀蘋果、微軟等美股科技成長股,高毛利表現一直都是市場對其投“贊成票”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觀察近年財報也可以發現,科大訊飛在主動調整業務結構,聚集高毛利業務和高質量收入,加快向B、C端調整的力度,科大訊飛2023年財報也顯示,在收入結構中C端占比明顯持續提升。
具體拆解,在C端和B端,科大訊飛的打法也各有側重。
在C端,科大訊飛走務實路線,追求極致用戶體驗。
大模型到底有沒有殺手級應用與產品?AI原生應用究竟何時才能爆發?這是業內議論不休的話題,結合今年上半年的市場反饋來看,一個殺手級應用的誕生,既取決于技術的成熟度,也取決于市場與用戶的接納度。
換言之,想要讓AI應用真正融合普通人的生產生活中,就必須跳出互聯網時代簡單疊加的思維,模型廠商們也需要重回到原點去思考——真正的用戶價值在哪里,科大訊飛給出的答案是,軟硬一體化、追求個性化。
從蘋果與OpenAI攜手,發力AI手機,再到此前OpenAI親自下場投資AI硬件初創公司,頭部科技公司的統一動作已印證了軟硬一體將充分發揮大模型的落地價值,科大訊飛也是如此。目前,星火大模型已打通了全系訊飛C端軟硬件產品生態,包括訊飛智能辦公本、智能錄音筆的文件,都可以一鍵同步到用戶星火個人空間中。同時,底層模型能力升級加速C端硬件的商業化,在剛剛過去的電商“618”大促中,訊飛智能硬件銷量同比增長70%。
除此以外,隨著大模型的發展,需要重新定義人與機器的交互方式,被技術大佬李飛飛、吳恩達預測為下一個風口的智能體(AI Agent),也是大模型從通用走向垂直的關鍵抓手,科大訊同樣沒有錯過。
從“通用AI助手”到“懂你的AI助手”,全新升級改版的訊飛星火App及桌面版,率先發布“個人空間”,用戶可以上傳個性化資料,構建專屬知識庫,再結合人設,打造更懂人心的AI助手,當然這背后也得益于訊飛星火App初具雛形的“Super App”潛力,據七麥數據,訊飛星火APP在安卓端的下載量已超過1.42億次,在國內工具類通用大模型App中排名第一。
而關于大模型在B端的落地,站在企業與行業的角度,關注核心只有一個:作為一項創新技術,大模型很重要,但企業更關注的是投入產出比,究竟能不能為具體業務帶來價值?
對此,科大訊飛的破題思路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深挖垂直與剛需場景,從0到1,降低模型應用門檻,將場景價值做深做透。
針對企業應用大模型門檻高的痛點,科大訊飛搭建了企業智能體平臺,智能體平臺可以打造每個崗位專屬助手,讓AI一鍵化身數字打工人,讓大模型技術以更少算力、更高效率真正為企業所用。
劉慶峰曾說,科大訊飛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解決企業大模型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從大模型落地進度來看,科大訊飛已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據《中國大模型中標項目監測報告》數據,今年二季度科大訊飛的大模型相關中標項目數量領跑行業,6月中標數最多。「財經無忌」梳理發現,在6月,科大訊飛拿單迅猛,僅用半個月就中標5個項目。
而據媒體「數智前線」的統計,2024年前五個半月,國內大模型項目中標公告已發布超230個,其中,中國電信、科大訊飛、智譜AI位列前三。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訊飛星火大模型已與汽車、金融、能源、軟件、家電、運營商等各行業領軍企業合作,汽車領域有奇瑞汽車、中國一汽等,能源領域有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石油等,家電領域有海爾、美的等,運營商領域則與中國移動等建立了深度合作,落地千行百業的勢頭十分強勁。
一位大模型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財經無忌」,檢驗國產大模型是否達到GPT-4的能力,不是看各種所謂大模型榜單上的分數,而是看下半年誰的商業化做得好,誰的大模型能夠更廣泛地贏得市場,誰的大模型能夠更快的形成造血能力。市場是最好的測試。
可以預見的是,依靠B端挖掘場景價值,C端優化用戶體驗,培育殺手級應用,科大訊飛正讓大模型走出實驗室,實現真正的落地為王,并直接證明訊飛星火全面領先國內大模型。
3、競爭重要,但壯大生態更重要
一項新技術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祛魅的過程。參考曾經的AI 1.0時代,市場終歸要回歸理性,擠去泡沫,只有真正地為用戶、行業與產業創造價值,才有更長遠的未來。
據中國信息通信院此前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占比已超過1/3,達到36%,僅次于美國的44%。在全球AI企業數量上,中國也以15%的占比緊隨美國之后,位列第二。就連OpenAI創始人奧特曼都在采訪中預測,中國將會擁有自己獨特的大語言模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模型不同。
如今,在行業殘酷的“價格戰”下,大模型的競逐依舊烈火烹油,但跳出單一的競爭邏輯,中國大模型從來不是一場零和博弈的游戲,站在AI 2.0時代,不止一位行業人士都曾表明:“中國的優勢在于離行業更近、離產業更近”。那么,如何抓住與放大中國獨特的競爭優勢,實現彎道超車,這無疑是更長遠的命題。
如劉慶峰所說:“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絕不是單個企業、單個科研院所使命,而是整個社會的機會,生態的發展決定了產業的繁榮”。
擺在中國大模型廠商乃至人工智能產業面前的,有兩道迫在眉睫的難關——
第一是關鍵要打造國產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為此,科大訊飛同華為聯手,在算力底座上合力打造出了首個萬卡規模的國產算力平臺“飛星一號”,為大模型行業提供新的算力選擇。華創證券也指出,在美國極限施壓的背景下,科大訊飛已構建起通用人工智能領域自主可控的獨特優勢。
AI數據湖方案架構圖
第二是激活大模型生態,讓大模型走向“模型越強、應用越多、用戶越廣”的正向循環。目前,訊飛人工智能開放平臺已建立了良好的生態基礎,自今年1月訊飛星火V3.5發布以來,短短5個月時間,星火開發者數從598萬增長至702萬,新增超104萬,海外開發者數超40萬,聚焦了57萬大模型開發者,面向開發者開放了700余AI產品及能力,科大訊飛與開發者間的共生共榮關系,無疑也持續繁榮國產大模型生態。
毫無疑問,全球大模型的競爭尚在進行時,遠未到終局,包括科大訊飛在內的國產大模型還有無數硬仗要打,但至少從眼下來看,保持自身節奏、找到落地方法并攜手行業與產業壯大生態的科大訊飛,已走在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