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是競體育的第一要義。
文 | 白嘉嘉
這一幕被稱為是中國馬拉松賽事歷史上最“丑陋”的場景。
4月14日結束的北京半程馬拉松比賽中,中國頂級馬拉松運動員何杰勇奪第一,卻迎來了一片噓聲。
網友評價“這是中國馬拉松最屈辱的一天”,“就差三個黑人用轎子把何杰抬過終點線了。”
憤怒來源于這場比賽很可能被“操縱”了。
許多人都認為,和何杰一起比賽的三個黑人運動員,是在最后把冠軍讓給了他。這種有違競技體育精神的場面,甚至讓主持央視轉播的解說員都一度語塞。
北京半馬是全國最負盛名的馬拉松賽事之一。那么,究竟是誰這么大膽居然敢“保送”冠軍?而又是什么促使它在數以億計的觀眾面前鋌而走險?
按照目前圈內圈外的推測,贊助商特步的嫌疑最大。
而特步之所以“鋌而走險”,一方面是因為企業的馬拉松戰略使然,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慘烈市場競爭和增長焦慮導致的“玩火”。
最新的信息顯示,北京體育局官方回應此次何杰疑被保送奪冠事件,回應稱:已收到反饋,后續會有處理。
1、被“操縱”的比賽?
“不如不辦。”
這是本次北京半程馬拉松賽落幕后許多跑友的心聲,尤其是在看到比賽最后沖刺階段的時候。
進入沖刺階段后,原本處于領先位置的黑人選手先是商量了一會兒,然后整齊劃一地跑到了何杰身后,并不斷給他手勢,讓他去拿冠軍。
為什么他們這么慷慨?
答案藏在他們的腳上。
圈內人指出,何杰是特步的簽約運動員,三名黑人同樣身穿特步跑鞋。“跑過比賽的人都能看出來,這三名黑人就是特步為何杰準備的配速員。”
這令人啞口無言的一幕,讓不少人聯想起了開賽前的一件怪事。
開賽前兩天,也就是4月12日,中國喬丹的簽約選手賈俄仁加抵達北京后突然發現,自己被取消了參賽資格。
要知道,馬拉松是一項以開放著稱的運動,如果不是選手的健康出了問題,幾乎不可能被取消資格。
因此,這條堪稱“全球首例取消報名”的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跑圈的廣泛討論。
隔天,組委會緊急作出回應,但答案讓人大跌眼鏡。
公告顯示,取消賈俄仁加的參賽資格,是因為他是賽事組委會競品品牌簽約選手,超出了贊助商名額的使用規定范圍。
公告還說,贊助商已經在4月9日已經和賈俄仁加進行了溝通,取得對方本人的同意后才通知組委會取消了資格。
兩者的描述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賈俄仁加直到落地北京,才驚訝地發現自己被取消資格,難道他拖家帶口奔赴北京就為了說個謊?
舉辦馬拉松確實是一門黃金萬兩的生意,一場馬拉松至少有10余個贊助商,贊助金額從數千萬到百萬不等。
但它本質上仍是一項體育賽事,而且是少數業余愛好者可以和專業運動員同臺競技,以開放著稱的賽事。
為了讓簽約選手取得好成績而樹立壁壘,或許不該是馬拉松應有的模樣。目前何杰對冠軍也沒有任何說法,只是表示:“這是一堂高質量的訓練課。”
而這正是網友失望甚至憤怒的根源。
2、劍走偏鋒的馬拉松戰略
雖然目前還沒有“實錘”能證明確實是特步操縱了比賽,但圈內人的各種推測仍讓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么特步如此執著于讓自己的簽約選手不斷在比賽中取得名次,甚至破紀錄?
體育運動品牌天然需要明星運動員,而明星運動員則需要不斷出成績。
當腳穿特步的運動員在歡呼聲中邁過終點線,也意味著品牌的銷量和聲望將攀上一個新高峰。
因此,從2007年首次涉足馬拉松開始,特步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將自身與“冠軍”“破紀錄”建立聯系。
不論是何杰上個月在無錫馬拉松刷新中國馬拉松紀錄,還是旗下的其他幾位簽約運動員在福岡馬拉松刷新紀錄,在慶賀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文章中,許多都強調了他們腳上的特步跑鞋的功勞。
這套品牌營銷策略確實給特步帶來了潑天的富貴。
剛發布的特步2023年財報顯示,鞋履業務收入達到81.72億元,占到了總收入的57%。
特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曾表示:“我們于跑步領域的行業領先地位持續推動集團的業務增長。特步在中國內地多個馬拉松賽事中,超越國際和國產品牌,穿著率占據領先地位。”
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是運動員和愛好者們的首選,它還列出了一組數據:
2023年中國內地的重點馬拉松賽事中,特步跑鞋的穿著率于所有及破三(跑進三小時內)跑者中高踞榜首,并位踞國際及國產品牌第一。在最近結束的2024年廈門馬拉松賽中,特步延續其亮眼表現,穿著率保持領先地位,于所有及破三跑者中分別達到41.8%和43.8%。
冠軍和愛好者都穿特步,看起來在馬拉松領域它確實是首選。
如果你真的這么想,就很有可能落入這些運動品牌的“圈套”。
在跑步圈,“買腳”已經成為了各大品牌提升穿著率數據的主要手段之一了。
具體來說,就是給運動員錢,買下他們的“腳”,要求必須在比賽中穿相應品牌的鞋子。
《懶熊體育》去年6月發布的報道《馬拉松上的買腳大戰》中提到,去年的首爾馬拉松賽事上,中國田徑隊成員董國建之所以腳穿特步,就是因為特步向田協“買了腳”。
而特步在財報中交出的穿著率數據,很可能也摻雜了“買腳”的水分。
這種要結果不要過程的思維方式,或許正是本次北京半馬中上演滑稽一幕的原因。
作為體育品牌,通過簽約贊助優秀運動員來增強自身影響力和品牌力無可厚非。可體育競技的結果畢竟是不確定的,再好的選手也難免受到狀態的影響,“絕地翻盤”正是體育的魅力所在。
于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贊助商認為,與其賭,不如直接花錢幫選手買第一。
顯然,這種本末倒置的思路已經與體育精神背道而馳。
作為國內知名的體育品牌,特步如果真的如同人們所猜想的那樣“操縱”了比賽,就需要及早從這條“歧路”中抽身,即便眼下想要做到這件事并不容易。
3、還能在焦躁中找回初心嗎?
客觀來說,特步這兩年過得并不好,需求縮水帶來的庫存危機,正在讓它賴以生存的鞋履業務的增長陷入停滯。
2023年財報數據顯示,特步過去一年時間里庫存周轉時間居高不下。
去年三季度,特步主品牌零售折扣水平為7至7.5折,庫存周轉時間為4.5個月左右。到了年末,雖然下降到了90天左右,但仍高于李寧的60多天,同時也高于前些年。也就是說,供給仍大于消費者需求。
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特步鞋履業務的增長陷入停滯。
雖然2023年鞋履業務創下了新高,但營收增幅只有5.3%,不僅大幅度落后于服裝業務的20.6%,和集團整體營收增速10.9%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雖然說,需求縮水導致庫存積壓不僅是特步一家面臨的問題,過去幾年時間里,打折促銷也是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運動品牌的常態。
但特步所在的跑鞋賽道,競爭比其他領域更加慘烈。
亞瑟士等國外品牌均在中國市場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本土品牌如安踏、李寧亦加大力度布局跑鞋賽道。小眾跑鞋品牌昂跑、Hoka One One也都開始嶄露頭角。
按定價劃分,特步的千元高端跑鞋將迎接Hoka、昂跑、薩洛蒙等小眾品牌的阻擊。而千元以下的部分,則很可能卷入與匹克、鴻星爾克等品牌的價格戰,而性價比正是后者立足市場的長項。
市場顯然不看好特步的競爭力,股價從2022年7月的14.6港元/股下跌至如今的4.75港元/股,市值已經蒸發了260多億。
從這個角度來說,若前文提到的一系列動作真的是特步所為,其實也是市場、估值雙重壓力下的“病急亂投醫”。
最后,雖然不知道面對質疑,特步會作出怎樣的解釋,但財經無忌希望它能澄清事實。
從企業出發,如果體育品牌連體育精神都不尊重,又如何說服消費者相信它會腳踏實地研發出更好的產品呢?失去用戶,或許也只是時間問題。
從國家出發,中國品牌正處在走向世界的關鍵時期,一舉一動都要贏在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