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質生產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底層供應鏈的競爭
文 | 蕭田
這段時間,“新質生產力”成為了一個“高頻詞”。
那么何謂“新質生產力”?不久前,在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黃奇帆從學界角度給出了一種解釋。
在他看來,新質生產力大致由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這三個“新”構成。對企業而言,新質生產力不僅能幫助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也能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新增長極。
可以預見,構建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旋律。
作為脫胎于海爾的供應鏈管理企業,日日順供應鏈自成立起便專注于為產業客戶提供全流程、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服務。
無論是以創新科技助力智能制造,打造科技數字化運營管理體系,還是搭建一個“熱帶雨林”的科技創新無邊界生態,助力中國企業打造新質生產力。日日順供應鏈始終在數智科技窄門中探索前行。
而從一條供應鏈的柔性、韌性、延展性上看,推動著日日順供應鏈乘風而起的,恰恰是背后的“硬科技”實力。
1、柔性:以創新科技響應“新制造”需求
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將成為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激發全球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新質生產力首先離不開“新制造”。?這也是為何,我國正在謀劃布局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要原因。
但正如英國經濟學家馬丁·克里斯托弗所言,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新制造也在重構供應鏈,推動供應鏈朝著更細分、更專業、更成熟的方向發展。
就比如,作為智能制造技術高度集成的“燈塔工廠”已然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和風向標。然而,“燈塔工廠”主要采用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生產批次多、頻率高,想要維持其高效運轉,不僅對與之配套的供應鏈服務設施提出了“嚴絲合縫”的高標準,對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也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日日順供應鏈緊跟時代及行業發展潮流,通過創新技術及設備應用,不斷突破供應鏈管理服務的上限,并以此為探索基點,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智慧倉儲建設,賦能行業客戶供應鏈高效平穩運行。
青島中德生態園區的智能無人倉項目正是其為新制造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之一。
這個國內首個兼容零部件+大\中\小件全品類成品管理的智能無人倉,集合了管理模式、管理系統、智能技術裝備研發和集成應用等諸多創新為一身。
具體來看,在管理模式上,日日順中德倉采取了“供應商庫存VMI前置集中化管理、根據生產訂單拉動進行JIT精準化供給、根據成品訂單進行云倉智能化分撥”的綜合一體化先進管理模式。
該管理模式可以能夠根據工廠需要提供前置齊套、前置檢測、前置組裝等多項增值服務以及全國無盲區和全球范圍內的精準送達。
同時,日日順供應鏈設計并自主研發了全新的數字化信息系統,已在全國范圍內的21個VMI倉中完成了迭代,高效賦能海爾、卡薩帝等品牌商,打造VMI全流程供應鏈解決方案,實現了發貨準確率、成品裝車效率、原材料入庫齊套率達到99%以上,生產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與此同時,在管理系統上,中德倉還構建起全域全程數字孿生可視化管理系統,能夠對數以百計的傳感器和設備數據,進行實時智能調度,驅動管理多個倉儲作業區的幾百臺智能設備集群高效協同運作。
而在技術裝備創新方面,該倉綜合運用了“動態DWS掃描技術”,行業首個AGV+機械手雙機協同分揀作業模式,利用拆垛關節機械手3D視覺+人工智能實現自動分揀等多類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可實現全程無人和24小時不間斷黑燈作業。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豐富的智能倉儲建設經驗,日日順打造了以即墨倉、杭州倉等為代表的智能倉群,同時還為健身、醫藥、新能源等眾多行業客戶提供了定制化的智能倉儲解決方案,助力客戶打造高效供應鏈。
例如在健身行業,日日順就兩度攜手蹦床制造行業領軍企業三柏碩,為其打造國內首個運動器械智能倉,通過定制并應用智能硬件設備及倉儲管理系統,實現倉內存儲數字化、分揀自動化、取貨無人化、出貨智能化的全流程作業能力,樹立了行業智能倉儲新樣板。
在這個重要的改革和重塑期,需要供應鏈企業深耕產業、行業的沉淀與縱深,同時也要適時調整,聚焦供應鏈“柔性”,時刻調整以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
可以說,?日日順通過創新科技打造的這條柔性供應鏈,不僅為自身注入了數字化的靈魂,更能響應企業發展的時代所需。
2、韌性:強化數字化供應鏈管理體系,提供可定制“新服務”
在社會分工日漸深化、競爭越加激烈的今天,各行各業對于供應鏈的要求也愈加嚴格,而面對不同行業客戶,需求也大不相同,不能以一個方案覆蓋所有,需要提供定制化、一體化供應鏈解決方案。
當前,供應鏈不再單純的是供應鏈,而是供需鏈,即從供應商到客戶一系列相互連接的供需環節構成的鏈條組。
如何為新質生產力提供新服務,如何從傳統物流服務轉向綜合性供應鏈管理服務,這極其考驗一家供應鏈管理企業的數智化能力。
此背景下,日日順供應鏈以提升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從頂層設計上修正和完善各業務領域未來3-5年數字化建設目標,圍繞時效履約、運力調度、客戶交互等差異化科技,形成了10大信息化平臺,27項能力的全流程數字化體系。
在這一過程中,日日順供應鏈以智能調度平臺為核心,實現了系統自動配載的功能,使線長作業效率提升20%以上。
與此同時,還通過阿里云智慧供應鏈解決方案和項目實施方法論,日日順倉數字大腦,最終實現全國、中心、倉、庫四大維度空間可視,實現全流程數字化提效提質。
也正是在這一強大的數字化能力之下,日日順供應鏈才得以“大象起舞”,為更多客戶提供實現高效敏捷的管控和靈活完善的可定制化的服務。
像奔馳(中國),其經銷商時常無法獨立管理庫存,導致調貨不及時;品牌商又掌握不了經銷商庫存,難以統一管理。
日日順就為奔馳(中國)量身打造“2H前置倉+本地倉+區域功能倉”三級功能倉解決方案,通過智能布貨、智能補貨、智能調度等數字技術,實現2小時極速配送,有效提升了奔馳(中國)的庫存周轉率,降低了倉儲成本。
如今,日日順供應鏈的數字化能力已全面覆蓋供應商庫存管理、工廠物流、倉儲、區配、送裝、回訪等全流程。
像汽車、家具業,需要特殊的倉儲和運輸條件;家電、家具,需要上門安裝;生鮮、乳品、預制菜等,對倉儲、運輸的溫度、濕度有特殊要求……?日日順供應鏈憑借科技數字化供應鏈體系,打造了一個可多方賦能的供應鏈平臺。?無懼行業壁壘之深、跨度之大,在跨場服務中解決客戶痛點,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客戶需求,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3、延展性:用“熱帶森林”鏈接產業鏈、供應鏈的“新生態”
當下,供應鏈中的“鏈”不僅是單個供需關系的連接,更可能延伸至多個供需方,集鏈成網,跨越不同利益主體。
“產品會被場景取代,行業終被生態復蓋。”這樣的遠見是深深植入日日順供應鏈的基因里的。
實際上,從日日順供應鏈的行動上看,一面對接龐大的市場需求,提供專業、跨界的場景化服務方案;一面充分發揮企業的平臺功能,為產業生態的上下游賦能。
為此,日日順供應鏈積極響應國家戰略,牽頭重點項目,結出了一批豐碩的科技成果。
2023年,日日順供應鏈跨越4年的研究項目——“智慧物流管理與智能服務關鍵技術”項目,進入到了收獲期。
該項目試圖通過解決我國物流運輸多方協同運行效率低、集成服務不足等突出問題,帶動行業向物流智慧管理與服務的方向發展,以便為實現物流行業監管透明、物流企業運行智能高效、物流服務安全便捷與低碳節能,提供技術支撐及示范效應。
這個日日順牽頭的重大項目,也是國家科技部首個“智慧物流領域”國家級重點專項。
而日日順供應鏈之所以能成為這樣的“幸運兒”,離不開在科技應用領域的勤奮探索。
常言道:“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在關鍵領域,掌握規則,就是掌握了話語權。
日日順在智慧化供應鏈二十多年建設中沉淀的經驗,早已經上升為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據悉,日日順供應鏈主導了《物流園區數字化通用技術要求》、《智能工廠物流作業流程規范》等多項標準的制定。僅《智能工廠物流作業流程規范》,就直接填補了智能工廠物流領域的標準空白,堪稱供應鏈領域的開創性成就。
當創新的枝葉不斷伸向天空,日日順供應鏈亦未忘記要扎根大地。
目前,日日順供應鏈聯合中國物流學會已連續舉辦8屆的“日日順創客訓練營”,累計吸引20000+在校大學生創客參與,累計輸出創業課題422項、孵化項目171個、落地應用42個、申請專利100多項,已成為供應鏈領域產學研融合發展的典范,并與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
而憑借填補行業空白、創立國際/國家標準的強大創新力,科技化數字化的B端客戶賦能力,以及跨場景賦能的服務能力,日日順供應鏈更是屢獲殊榮,連續多年獲得“中國品牌價值100強”(11次入選)、“胡潤《2023全球獨角獸榜》”(連續5年入圍)。
2023年9月,日日順供應鏈第三次榮登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更成為唯一入選的供應鏈場景生態品牌。同月,日日順中德智能無人倉項目榮獲“2023年度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科學技術獎”。
潮從創新涌,千帆向“新”行。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但歸根到底,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競爭仍舊是底層供應鏈的競爭。
而日日順供應鏈堅持以科技與創新為起點,賦予中國供應鏈產業新價值,不斷拓展新的服務領域,打造出無邊界、開放的“熱帶雨林”新生態,超越人們對傳統供應鏈的想象的同時,為更快形成并更大釋放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有效支撐與持久動力。
無疑,日日順通過科技化鍛造供應鏈領域的廣度和深度,也為行業的科技化發展路徑的探索貢獻了不可多得的樣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