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枝獨秀不是春
文 | 陶魏斌
歲末年初,各類榜單排名接踵而至,尤其是和經濟發展相關的,更是引人關注。最近這幾天,網上一份“省會城市首位度”民間榜單,熱度頗高,其中大家比較意外的是,榜單上南京排名墊底,隨之而來的話題是,南京是不是在江蘇缺少存在感?
先不論這個榜單的計算方式對不對——“城市首位度”最早是美國地理學家馬克·杰斐遜提出來的,是用來衡量城市人口規模的一種比較方式。這幾年,“城市首位度”這個舶來品“洋為中用”后,被一些人用來進行經濟總量甚至商品市場銷售額份額的比較,并逐漸被大眾所熟知。
但事實上,即使是在杰斐遜的應用中,城市首位度也并不是“指數越高越好”,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個“比較”的概念。
顯然,簡單地把城市經濟總量和全省經濟總量進行相除,從而“誕生”出“省會城市首位度”,是一個被“誤讀”甚至并不科學的數字。?所以,我們經常會在這些“榜單排名”中發現,一些中西部省會城市往往在榜單前列,而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省會城市排名“很靠后”。
這和大眾心目中的認知形成了“較大”的反差,反而形成了一個“傳播話題”——比如南京,這座經濟總量排名全國前十的城市,在某某榜單里居然是“副班長”,噱頭十足。
當然,我們說某某榜單的不科學,并不代表著“城市首位度”不重要——其實大多數的榜單、排名,往往都只是聚焦在某一維度,并且是在特定的時間階段,所以很難真實反映事物的本質,就像我們家里的孩子,沒考上清華北大,或者沒進班級前十,并不意味著咱們孩子就不優秀。
說回到“城市首位度”,關心社會發展的人,經常會在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中,看到“首位度”這個詞,和“龍頭帶動作用”、“輻射作用”、“核心增長極”等一起出現,而且大多數用的詞是“中心城市首位度”。
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最終目的,是為了增強中心城市在本區域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實現區域的高質量發展。
衡量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既有經濟指標,也有很多資源要素,比如科教、醫療、文化、交通、商業,甚至還有旅游等等。對于大多數城市來說,首要任務是把“長板做長”,比如有的就發展特色產業、有的做好“美食之城”、有的成為“旅游圣地”,而對于中心城市來說,則需要“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既要有拿得出來的硬實力,又要做一個“六邊形戰士”,還要能引領發展方向,起到帶頭作用。
坦率來說,南京作為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被國家賦予了更加戰略性、綜合性、特色化的定位。這幾年,南京在經濟民生、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特別是在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國內的很多指標排名都位列前茅,各項產業也是穩步向前,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前列。
“總要來一趟南京吧”,這個在社交平臺上持續火熱的話題,也印證著紙面數字之外的南京,同樣吸引人——這是一種活色生香而真實的“獲得感”。
當然指標并不代表一切,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才是關鍵。總書記曾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
今年中央政治局的新年首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作為“班長”的南京,眼下最重要的工作,是需要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最終“百花齊放春滿園”帶動全省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