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付文 編輯丨張桔
近期,某病毒感染率有抬頭趨勢,傳導到資本市場上生物醫藥板塊再度活躍,尤其是抗病毒概念股的表現成為業界關注焦點。病毒的周期性波動使得抗病毒藥物和相關診斷產品的需求也呈現波浪形變化,為投資者創造了周期性交易機會;但相應的股價波動性也在加劇,投資者需要在短期交易和長期布局中間尋找平衡點。
短期來看,退燒藥、抗病毒藥物等需求增加,相關龍頭企業有望階段性回暖。長期看,病毒已顯現出流感化特征,其引發的周期性感染或將持續催化醫藥板塊結構性機會,投資者中長期或可布局創新藥、AI醫療等前沿領域。
?
多重因素作用
醫藥板塊估值修復可期
自2021年起,醫藥板塊經歷多重因素制約表現掙扎。經過四年沉浮后,醫藥政策端、基本面、市場面的壓制因素已經基本出清,“預期修復”成為2025年醫藥投資關鍵詞。
截至2025年5月20日,申萬醫藥生物行業指數PE(TTM,剔除負值)為25.66倍,處于該指數上市以來15.32%分位點,仍處于歷史低位。伴隨國內相關政策優化、醫療設備招標復蘇、內需復蘇等積極因素推動,醫藥板塊的情緒和估值抬升空間或進一步打開。
從醫藥生物板塊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看,行業營業收入環比增速呈現出邊際改善態勢。第一季度,醫藥生物行業實現營業收入6120.55億元,環比增長1.70%。細分結構亮點頻出,部分子行業業績改善明顯。
按申萬三級行業分類,其中醫藥研發外包表現較為突出,收入利潤均實現同比超過10%的增長,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65%,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2.70%;原料藥行業利潤回歸超越收入增速,醫療耗材、其他生物制品和醫院表現相對穩健。
隨著行業基本面逐步企穩,醫藥板塊估值修復進程已然開啟,近期病毒活躍變相為醫藥復蘇之路增添催化劑。短期需求波動與長期趨勢共振下,資金已開始回補醫藥倉位。從最近資金流向看,主力資金持續凈流入醫藥生物板塊。
?
短期事件催化
抗病毒龍頭藥企估值順勢上行
從相關公司來看,手握抗病毒特效藥、布局AI制藥、深耕慢性病等領域的企業,正在加固自身的護城河,在短期獲得資金關注的同時,也為長期突圍埋下伏筆。
目前已經獲批上市7款特效藥,當中五款國產藥皆進入了醫保,其所屬的本土頭部藥企近來就在二級市場熱度高企。其中近期漲停的某老牌藥企作為昔日的“特效藥第一股”,是國產特效藥阿茲夫定的核心生產商和經銷商,也是全球布洛芬原料藥龍頭,現已初步構建了“原料藥+制劑+CDMO”三輪驅動格局。盡管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和凈利潤雙降:營業收入24.30億元,同比下降1.81%;歸母凈利潤1.12億元,同比下滑20.99%,但最近在病毒傳播背景下,市場對該藥企抗病毒業務重新估值,其連續多日實現凈買入。
同時,該藥企在創新藥方面的突破,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預期。5月15日投資者關系活動中,公司透露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OAB-14已進入二期臨床前準備階段。5月19日又宣布,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核準簽發的二十碳五烯酸乙酯《化學原料藥上市申請批準通知書》,該藥品主要用于降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并與他汀類藥物聯合使用,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當前該公司市盈率不足25倍,低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存在估值修復空間。
另外一家抗病毒藥物市場的“后來者”,其抗病毒創新藥先諾欣是國內首個獲得常規批準的抗病毒口服藥物,近來同比和環比銷量數據均顯著上漲,由此也帶動該公司近期股價創2023年2月以來新高。
從2024年年報看,該公司全年業績符合預期,全年實現收入66.35億元,同比增長0.4%;歸母凈利潤7.33億元,同比增長2.6%。經調整凈利潤10.18億元,同比增長41.65%。其中,創新藥業務收入49.28億元,占總收入的74.3%,創公司上市以來新高。還有多款新產品商業化在即,業績有望持續穩健增長,估值有望得到修復。日前該藥企宣布,其自主研發的FGFR2b(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2b)靶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候選創新藥SIM0686已啟動針對晚期實體瘤的Ⅰ期臨床研究,并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不過,雖然短期熱度升溫,投資者還是需要警惕炒作泡沫,更多聚焦基本面,長期表現仍需觀察后續管線的臨床進展和商業化成效。
?
醫藥賽道長坡厚雪
頭部創新藥企更具發展潛力
放眼長遠,科技屬性和消費屬性雙向驅動下,醫藥長坡厚雪特征沒有發生本質變化;老齡化加速發展,疊加技術創新、疾病圖譜變化帶來的慢性病需求增長,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政策層面,國家大力支持創新藥發展,持續出臺鼓勵創新藥發展政策,日前出爐的《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了創新藥定價保護機制,政策風向從“控費”轉向了“促新”。這些政策變化有助于創新藥企業在研發和商業化過程中獲得更多支持。
經歷多年深耕細作,我國創新藥企自身競爭力日益提升,逐漸從創新追隨者轉變為國際競爭中的重要力量。當前優質創新藥公司逐步進入盈利周期。2025年美國癌癥研究協會(AACR)大會上有126家企業亮相,帶來近300項研究成果,參會中國企業數量和展示成果數量均達到歷史新高,展現出中國創新藥研發的強大實力。與之相隨,醫藥板塊的投資邏輯正悄然發生變化,從過去的避風港屬性,到現在關注科技與醫藥融合的進攻性。
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看,創新藥以License-out等方式實現出海不僅有效規避關稅直接影響,在當前不確定性增強的國際局勢背景下仍然保持有較強競爭力,為此建議優選已在海外市場取得突破的企業,比如本周輝瑞與某國內上市藥企的BD創下新的紀錄。
再如某具有國際化基因的創新藥企標桿,是國內首家創新藥出海企業,其在抗病毒藥物研發積累的緊急審批經驗,有助于企業加速其他管線的國際化進程。該藥企也是國內頂尖的腫瘤創新藥研發公司,多個抗腫瘤藥物都已進入臨床階段。從一季報看,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約80.48億元,同比增長50.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9450.3萬元,去年同期歸母凈虧損為19.08億元,一季度虧損額大幅收窄。
虧損收窄原因主要得益于公司自研產品澤布替尼膠囊,以及替雷利珠單抗和安進授權產品的銷售增長,以及費用管理推動了經營效率的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澤布替尼全球銷售額達56.92億元,同比增長63.7%;替雷利珠單抗銷售額為12.45億元,同比增長19.3%。
在這些大單品全球商業化驅動下,公司收入快速爬坡,盈利能力持續改善。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下,該藥企首次實現季度盈利,2025年全年GAAP經營利潤有望為正、經營活動產生正現金流,公司整體經營面臨拐點。
與此同時,伴隨人工智能快速崛起,AI技術正在深刻重塑醫藥產業的全鏈條價值。對于投資者而言,也要關注短期事件驅動背后藥企的核心競爭力,重點考察企業是否將抗病毒藥物開發經驗成功遷移到其他領域,如某創新藥龍頭開發VV116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這種技術遷移能力比單一產品的短期銷售放量或更具長期意義。
該公司近年來注重通過AI技術的戰略性部署實現降本增效,利用AI加速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將特瑞普利單抗的適應癥拓展至12項。目前公司降本增效成果顯著,營收上升虧損收窄,2025年第一季度營業總收入5.01億元,同比上升31.46%,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2.35億元,同比上升17.01%;盈利能力上升,毛利率同比增幅13.44%,凈利率同比增幅34.1%。資金儲備方面,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該藥企貨幣資金及交易性金融資產余額合計約30.22億元,充足資金有望為后續高潛力管線快速推進提供保障。
(本文已刊于05月24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作者系某頭部公募醫藥研究員。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