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蔡俊
2024年,醫療行業繼續在復雜的市場變化中找尋自身路徑。
一方面,大健康的熱潮一度讓市場認為消費醫療將成為趨勢新紅利。但縱覽相關賽道的上市公司年報,這種紅利的兌現遠未到來。
另一方面,“卷”仍是國內醫療行業避開不了的關鍵詞。但有些企業發現機遇,將目光投向海外。與其國內與同行互相“卷”,不如開辟一條新藍圖。
最后,當下的醫療行業是否沒有細分賽道處于紅利期,答案是否定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市場還在迷茫時,敏銳的資本早已行動。
疫苗消費“變天”
疫苗行業的高光時刻,終結于疫情結束。自此之后,市場曾認為消費品類疫苗將接過成長大棒。但如今看來,事與愿違。
2024年,智飛生物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0.7億元、20.18億元,各自同比下降50.74%、74.99%。該企業表示,其主要產品受民眾接種意愿下降、市場需求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市場推廣工作未達預期。
眾所周知,智飛生物的核心產品是代理默沙東的HPV疫苗。目前,該疫苗分成二價、四價、九價等品類,每個數字代表覆蓋的病毒類型,該企業是國內唯一全品類的廠家。
當行業龍頭下墜之際,疫苗產品可能真的“變天”。過去,女性接種群體支撐起HPV疫苗龐大的消費規模,但時過境遷,各種因素造成當下疫苗似乎“賣不動”了。
2024年三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默沙東表示因庫存高企,減少對智飛生物的HPV疫苗出貨量,并認為中國銷售額下降將持續至2025年。庫存高企傳導至財務報表上,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應收賬款的壓力。
2024年,智飛生物應收賬款162.73億元,較期初的 270.59 億元下降39.86%。盡管如此,該企業副董事長蔣凌峰,于今年3月公開表示:“疫苗的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需要大量研發資源的投入。近些年疫苗企業回款難給行業資金鏈帶來了巨大壓力,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疫苗行業的“變天”為何如此迅猛?各家廠商有自己的看法。
沃森生物在年報中,就強調受國內人口結構整體變化趨勢和市場競爭加劇等影響,其產品收入明顯下降。2024年,該企業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8.21億元、1.42億元,各自同比下降31.41%、66.1%。
沃森生物的核心產品之一,為十三價肺炎結合疫苗,主要適用于6周齡至15月齡的嬰幼兒。近年來,國內出生率有明顯調整,因此成了該企業的業績歸因之一。但硬幣的另一面,老齡化加速和寵物經濟的快速崛起,也并未拉升相關疫苗品類。
2024年,百克生物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29億元、2.32億元,各自同比下降32.64%、53.67%。該企業主營帶狀皰疹疫苗,適用于老年人群。
本來,市場認為伴隨老齡化加速,該品類的前景廣闊,但現實就是如此反轉。老年人口的消費力大相徑庭,幾乎沒有廠家預判到這點。
2024年12月,智飛生物與GSK(葛蘭素史克)簽署《獨家經銷和聯合推廣協議補充協議》。前者修改經銷帶狀皰疹疫苗的采購金額,由原來平攤到每年的“化整為零”轉為約定總價的“化零為整”。
不只銀發經濟意料之外,曾被寄予厚望的寵物經濟也有類似情況。高盛在報告里統計,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兒童規模。因此,狂犬類疫苗的市場空間看漲,該賽道的第一梯隊代表為康泰生物。
2024年,康泰生物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52億元、2.02億元,各自同比下降23.75%、76.59%。報告期內,該企業獲批“四針法”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病疫苗,完成國內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準入,實現銷售額3.37億元。
創新藥眾生相
創新藥行業,有廠家向上生長,也有廠家努力平衡盈虧。
2024年,創新藥“新貴”信達生物實現總收入94.22億元,同比增長51.8%;兩項利潤指標,Non-IFRS凈利潤和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分別為3.3億元、4.1億元,首次達成雙指標轉正。
能實現利潤轉正,從收入端看有雙重因素加持。首先,報告期內信達生物的產品收入82.28 億元,同比增長43.6%。僅第四季度就超20億元,同比增長超25%。該企業指出,高增長得益于PD-1藥品達伯舒的強勁增速,以及豐富的新產品組合貢獻新驅動力。
其次,同期信達生物的授權費收入約11億元,較2023年的4.47億元有明顯增長。特別是該企業與馴鹿生物之間的“權益換股”交易,單筆確認金額6.9億。
實際上,信達生物的向上生長驗證了創新藥行業的一個事實,即產品的市場潛力相當巨大。潛力來自兩個維度,一個是基于龐大患者基數的支付購買,一個是高密度、高資金的技術授權交易。
2024年,復宏漢霖的營收、凈利潤分別為57.24億元、8.2億元,各自同比增長6.1%、50.3%。報告期內,該企業六款產品收入合計49.3億元,同比增長8.3%。同期,該企業還有一筆授權許可收入,主要是來自與Intas合作斯魯利單抗確認的2.3億里程碑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復宏漢霖對研發開支進行資本化。報告期內,該企業資本化研發開支總計8.05億元,較2023年的3.15億元有明顯增長,與全年凈利潤相當。
換言之,國內創新藥仍在探尋一條從高研發投入到商業化,最終盈利的模式。過去,資本青睞創新藥企,致使后者在估值泡沫中得以實現未盈利上市。如今,創新藥企意識到走通商業化才是馬拉松的終點,但這條路眼下又因同行都在“卷”價格顯得無比艱難。
以信達生物的達伯舒為例,2024 年該藥調整為每支1080元(100mg/瓶),相較于之前同規格的2843元,降幅達62%。而與行業中蕓蕓眾生有所不同的是,百濟神州走出了自己的路徑。
2024年,百濟神州的總收入38.1億美元(約278億元),同比增長55%。其中,產品收入38億美元,同比增長72.6%。營收的高增長帶動利潤改善,全年凈虧損6.45億美元(約47億元),同比減少26.9%。
之所以能在同行都“卷”價格之際突圍,仍得益于百濟神州海外商業化的成功。該企業核心產品百悅澤的全年全球銷售額26億美元,同比增長105%。以第四季度為例,該藥品在美國和歐洲的銷售額分別實現6.16億美元和1.13億美元,各自同比增長97%和148%。
血液制品風光正好
當醫療產業躊躇之際,血液制品賽道呈現另一番景象。
2024年,賽道龍頭天壇生物的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0.32億元、15.49億元,各自同比增長16.44%、39.58%。僅第四季度,該企業的營收就達19.59億元,同比增長69.06%。
血液制品的比拼,本質是血漿站和采漿量的比拼。多一個漿站,甚至多一噸血漿,就是多一份收入。因為國內嚴格管控血液制品,所以對上游血漿站的建設批復也采取謹慎態度,甚至在一定時間內沒有新批。直到2022年,口子才重新打開。
時代再度開門后,天壇生物成了最大的紅利受益者。截至2024年,該企業85家在營單采血漿站采集血漿2781噸,同比增長15.15%。同期,上海萊士、華蘭生物、博雅生物的采漿量分別約1600噸、1586.37噸、630.6噸。
2024年,上海萊士的營收81.76億元,同比增長2.67%。同期,華蘭生物、博雅生物的血液制品業務實現營收32.46億元、15.14億元,同比增長10.91%、4.32%。
血液制品的賽道,各家都實現增長,但增速各有不同。明面上的變化是采漿量的增速比拼,而內核是考驗每家企業實控人的操盤能力,尤其是那些新入主的資本方。
2023年,海爾集團成為上海萊士的實控人。2024年底,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生物公告,籌劃向上海萊士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上海萊士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但之后,海爾生物和公司終止該重組事項,原因是“本次交易結構較為復雜,尚未能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
今年3月,上海萊士公告將以42億元現金全資收購南岳生物,標的是湖南省唯一擁有GMP證照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2024年采漿量278噸。
另一家博雅生物,早前由華潤醫藥收購入駐,之后剝離復大醫藥、天安藥業等非血液制品業務。2024年,該企業通過并購綠十字新增4個血漿站。
從海爾到華潤,國資均看重的血液制品賽道還將有多大的紅利釋放,我們拭目以待。(思維財經出品)■